日本腦科學家經驗之談:閱讀改造大腦

過去20年的科學研究表明,成人的大腦是富有張力的:位於大腦顳葉的海馬迴神經元會在我們的一生中不斷地再生,一直進行到生命終止。而神經元的再生可以強化心智。

環境刺激以及學習經驗都會促進大腦神經元再生。比如當我們每個人在學習新事物的時候,如新的語言、新的技能、回家的新路徑,還有當看見一張張新面孔時,大腦顳葉神經元都會倍增。因此,為了讓我們的大腦保持最佳的狀態,我們需要了解新的內容、學習新的知識、積累新的經驗,而不是每天重複已經做得很熟練的事情。

閱讀本身就是一項非常具有挑戰的事情,在閱讀的過程中要理解作者的意圖、掌握新的知識、體會主人公的感受、想象不同的場景……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技能和感受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大腦,進而影響著我們的人生。

日本腦科學家經驗之談:閱讀改造大腦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中指出“讀書有非常戲劇性的效果。因為讀了某一本書,所以選擇走上某一條路,可能一瞬間就會改變人生道路。也有時候人們不知道讀過的書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影響,但變化卻在悄悄發生。”可以說讀書具有“瞬間改變人生的效果”和“潛移默化的效果。

作者茂木健一郎,東京大學物理學專業理學博士,現在是從事以“Qualia”(主觀感覺)為關鍵詞研究大腦與心的關係的腦科學家。作者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在劍橋大學留學期間,悟出了“學習就是閱讀”的道理,而他腦科學的研究方向也源自於《皇帝新腦》這本書,書中“直覺對人工智能的質疑”這個觀點對他的認知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他也是一個非常有熱情的御宅族,因為熱愛蝴蝶,讀到了很多書籍,也將蝴蝶知識擴展到了對科學整體的興趣。主要著作有《創意腦》《大腦活用學習法》《大腦活用工作術》等。

日本腦科學家經驗之談:閱讀改造大腦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以大腦對知識的消化吸收為切入點,運用大量的案例向讀者講述了作者選擇書籍的方法、作者的讀書方法以及將讀書與實踐相聯繫的方法。本文將以書籍中介紹的大腦的特點為基礎,解讀閱讀與大腦的關係,分享茂木健一郎的閱讀方法。

一、閱讀對大腦的影響

1、閱讀時大腦顳葉內會不斷的累積數據

文章的開頭我們提到了學習行為會促進大腦顳葉內的海馬迴神經不斷再生。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中指出:“顳葉是大腦中掌管人的記憶、聽覺和視覺的地方,具有儲存本人“經歷”的功能。”

在讀書時,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在閱讀時會開懷大笑,閱讀到一些情節會悲慟大哭,閱讀中會為主人公感到憤憤不平……我們可以體會書籍中主人公的感受、瞭解他的情緒;在閱讀不同作者的書籍與文章時,我們能夠了解作者的思維方式、人生經歷,

而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調動著我們的感官,而這些感受作者、主人公感受的過程,不斷的在大腦顳葉中累積信息數據。

日本腦科學家經驗之談:閱讀改造大腦

這些信息數據不知不覺的積累到了我們的大腦中,被大腦篩選、吸收。對一些事情和情景感到“似曾相識”,可以很好的詮釋大腦對經歷的儲存作用。

2、閱讀是使大腦快樂的學習行為

當人在感到快樂的時候,大腦會分泌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物質,大腦正是以“快樂”為基礎不斷成長的。反過來,當人在做某事到快樂時,大腦往往想要單純的嘗試一次。《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中提到“在完成自己本以為不可能完成的事,或發生了本以為不可能發生的事的時候,大腦分泌出的多巴胺是最多的。”

“入迷”可以很好的解釋這一現象。有些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入迷的現象,多是因為大腦感受到快樂而一直重複學習行為,忘記了停下來。所以,我們可以有效的利用大腦的這一特點,通過閱讀,實現大腦的快速成長。

像注射興奮劑、癮症等都是典型的從外部提供多巴胺的做法,這樣的做法對人腦的提升沒有任何幫助,因為大腦沒有分泌多巴胺、得不到應有的鍛鍊。

日本腦科學家經驗之談:閱讀改造大腦

2、閱讀可以磨鍊人的語言

語言能力的差異決定了人們能夠準確的表達自我的能力、與他人交往的方式。甚至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行動方式都和自己所用的語言相關。人類終其一生都在使用語言。而每個人都有自己慣用的詞語和表達方式。

《父母的語言》一書中以大量的科學實驗案例證實了“父母的語言是決定孩子特定神經元迴路的優勢、持久性和修剪其他神經元迴路的必要刺激因素父母的詞彙量和說話的方式對孩子的數學能力、空間推理、自身行為約束和道德品質等諸多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

書籍是作者夜以繼日的語言結晶,是眾多人齊心合力的共同產物,其語言精煉程度比普通的文章更嚴謹。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熟悉作者的語言風格、慣用詞彙、表達方式,累積的閱讀就能夠使我們潛移默化的瞭解作者的風格,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

日本腦科學家經驗之談:閱讀改造大腦

4、閱讀的書籍是具有“危險性”的

“書籍”是一種“危險性”的事物,因為很多的書籍中都包含著顛覆人類文明、違背常人常理的事情。”

比如《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竟然能夠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夢想,拋家妻子、遠走他鄉,過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生活。這樣的書籍既是對人們的警醒,也是對世人的警示:警醒人們內心要心懷夢想,併為之努力奮鬥;警示人們是否應該向斯特里克蘭一樣,拋家妻子、無所顧慮的去追尋夢想。

閱讀“危險性”書籍,讀書時產生的苦惱與糾結——這種精神上的動搖,是大腦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大腦的這種衝擊往往能夠刷新認知,帶來思考的契機。

書籍是一面鏡子,怎麼去看取決於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我們要站在“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創造者”的角度去閱讀書籍,而不是被書籍左右。

日本腦科學家經驗之談:閱讀改造大腦

5、書籍中的知識會在大腦中發酵和成長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中指出:“知識一旦積累在大腦裡,就會形成決定人類行動的“感覺”。”

知乎有一個問題,戳中了很多人的心:“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那讀書的意義是什麼?”最高讚的回答是:“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的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

知識累積在大腦的過程我們是看不見、摸不著、甚至是感受不到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時候這些知識會自動的與自己過去的經歷、未來的暢想相結合,從而讓你產生新的意義和想法,而新的意義又會催生出新的問題,新的問題又會有新的見解,如此往復,不斷循環發酵,最後在頭腦中沉澱,形成“智慧與見識”:比如我們處事的經驗、看待事物的方式、自我認知、視野格局等。

周國平老師有一次在做客樊登讀書時說道:“人生是沒有意義的,而我們找尋人生有沒有意義的這個過程是有意義的”。讀書就是尋找人生意義的最佳方式。

日本腦科學家經驗之談:閱讀改造大腦

二、如何閱讀

1、閱讀翻譯作品和優質書籍

首先對優質書籍做一個說明:什麼樣的書籍是優質書籍?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有的人認為能夠學到知識的是優質書籍,有的人認為能夠掌握方法論的書籍是優質書籍,有的人認為開闊自己視野的書籍是優質書籍……但不論什麼樣的書籍,我們都應該秉承用“優秀的態度”來對待人生,這樣的書籍才是優質書籍

在閱讀時,可以先從閱讀各個領域的經典書籍開始,這些書籍經過時間和很多代人的檢驗,才得以流傳下來,可以說是文化瑰寶。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茂木健一郎也給讀者建議了一些非常值得看的優秀書籍,這裡就不展開描述了。

翻譯作品有著不同於自己國家的文化,閱讀這樣的作品能夠掌握“世界級”的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拓展自己的格局。

2、“雜讀”,因為大腦對新鮮事物感興趣

我們不清楚什麼樣的知識會對自己未來的發展有用,因為我們任何人都無法預知自己的一生

,但我們可以通過不分領域的雜讀積累知識,在大腦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網,而這張網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歷史、解釋現象,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我們預知未來,提前做出判斷。

日本腦科學家經驗之談:閱讀改造大腦

作者茂木健一郎在閱讀的過程中,因為對UFO和靈異照片感興趣,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也因為對蝴蝶的熱愛,延伸閱讀量了大量的科學書籍。神學與科學兩種觀點一直在社會中存在、爭論,茂木健一郎在書中指出:“

只有在自己真正瞭解後才能更清楚的確定自己站在哪一邊。”他在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後,悟出了:世界上沒有絕對正確的教科書的道理。我們都要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和方法論,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3、用不同的背景解讀書籍

很多的經典著作都是在特定的時代、特定的背景下寫下來的,但有的時候,我們對當時的背景並不瞭解,自然讀不出其中的韻味。作者提出可以“用現代的背景解讀書籍”,這樣做有以下的好處:

一是,可以發現歷史與現實的相似之處,找出社會發展的規律。

二是,在當前的形勢下,發現前人的智慧,讀懂前人的思想。

茂木健一郎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多次提到了夏目漱石的作品,他在讀《三四郎》時,就感慨到偉大的作家對他早已困惑的日本的教育問題給出了客觀公正的評價和看待;在閱讀《綠山牆的安妮》時,因為一句出乎意料的話,改變了自己對世界的認知以及自己看待世界的態度。

用自己的背景解讀國外的書籍,用現代的背景解讀經典書籍,你就會發現閱讀的有趣之處。

日本腦科學家經驗之談:閱讀改造大腦

我們的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讀書會對大腦的可塑性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我們看不到、摸不著、聽不見,它卻變化成了我們的思想、行為、方式、感覺,影響著我們未來的人生。如果你想要改變態度、改變人生,不妨試試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中建議的閱讀方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