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拒絕了幾個高齡候選人,中年危機應聘的故事有點心酸

今年上半年,聽一個朋友講起他招聘的經歷。

朋友三十而立,算是互聯網行業的土著,七八年工作經驗,如今也帶一個小團隊。

他說感觸最深的就是候選人的中年危機,用他自己的話說,“年齡比我大,要來應聘我下面的基礎崗位,更心酸的是我還看不上他們”。朋友所謂的中年,其實並不老,大概也就是三十出頭。

我拒絕了幾個高齡候選人,中年危機應聘的故事有點心酸

“偶遇”中年危機

當時我並沒有什麼切身體會,也就感嘆了幾句。最近招聘團隊成員,幾乎遇到了和朋友一樣的狀況——31-35歲,工作經驗 7-10 年左右;每份工作都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成績,也沒有什麼突出的一技之長,只是機械地做著自己的工作;對於工作也沒什麼太高的追求,只想有一份餬口的職業。

然後,我就跟HR小姐姐講了之前朋友跟我講的話——“年齡比我大,要來應聘我下面的基礎崗位,更心酸的是我還看不上他們”。

我想,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

中年焦慮與中年危機

我突然發現,自己以前的理解有很大的偏差。之前總覺得中年危機就是“上有老、下有小”,中間有房貸,擔心職業瓶頸......如今看起來,之前的理解太浮於表面了,或者是說只能叫做“中年焦慮”,而不是“中年危機”。

焦慮和危機的區別很顯然,一個是主觀、一個是客觀。大家每天喊著的中年危機,更多的是一種主觀感受和危機感,可以理解為“焦慮”。而真正的危機到來的時候呢?大概就是像我和朋友見到的候選人一樣。

我為什麼不會錄取中年危機者

再從招聘者的角度來聊一聊,為什麼不很喜歡這樣的候選人。當然從個人情感的角度沒有褒貶,畢竟不同的人有不同選擇生活的權利。

招聘以來,遇到過兩種候選人——

一種是上面說的中年危機人群,工作經驗足、處事穩重、說話得體,但是也沒什麼太突出的技能,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成績,更沒有什麼更高的追求;

另一種則是工作2-3年,經驗不足、處事懵懂,但很有追求和想法,希望或者已經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職業的發展。

相比之下,我會更喜歡後者。培訓成本雖然比較高,但貴在有想法、有追求,更有動力把工作做得更好,長遠來看還是更好的,當然是在不離職的情況下。

我拒絕了幾個高齡候選人,中年危機應聘的故事有點心酸

對於中年危機人群,我主要有幾個擔憂——

一是對新環境適應能力不足,沒有動力學習新的知識、接觸新的領域,這樣其實比第二種候選人的培訓成本不會低多少;

二是有了比較成熟的思維邏輯,在工作中溝通和改進比較困難,說白了就是不好管理;

三是跟互聯網公司的風格差別太大,與身邊90後甚至95後的小夥伴們沒辦法很好融入,候選人自己也會有落差,感受一下,85年的直屬領導是90後,同組同事是95後。

我突然發現,其實我拒絕的不是高齡或者中年,而是危機。

說回中年危機

見了幾位中年危機的候選人之後,我也深刻地反思了自己。所謂中年危機,歸根結底其實不是內心的焦慮,反而是內心的不焦慮和不努力造成的客觀危機事實。

我拒絕了幾個高齡候選人,中年危機應聘的故事有點心酸

中年其實一點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危機,而且是自己造成的危機。如果不想讓“中年焦慮”變成“中年危機”,就需要更加倍的努力,不僅僅是對於工作本身,還有職場的軟實力,為人處世的能力,甚至發展自己的副業......

尤其是最近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更要趁著這個機會努力提升自己,才有可能在經濟崛起的時候發揮出自己最大的能量。

最後說一句有點噁心的雞湯——做更好的自己,什麼時候都不算晚,關鍵是要去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