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老一輩的人都喜歡囤東西嗎,為什麼?

淺色瀾海


這些老人小時候大都經歷過苦日子,養成艱苦樸素的習慣,年老了就捨不得扔舊東西。其實,很多老人攢破爛,並不是為了用得上,而是為了讓自己有安全感,他們需要有豐富的物質來構築安全感。

很多老年人認為,除了很多東西以後沒什麼機會用到,家裡東西堆太多太亂、沒有必要過度節儉也是重要的因素。“以前是計劃經濟,什麼東西都要省著,毛衣穿幾十年,舊了就拆掉重新打了再穿。現在冬天,孩子們都給我買羊絨的衣服,又輕又暖和,所以我把那些老毛線衣都處理掉了。”其實有些老年人雖然把很多東西囤著,但也沒有派上用場的時候,“我當然可以理解,都是那個年代過來,但也要跟上現在的社會,提高一下生活質量。”

總之,兒女應該多體諒,並尊重老人的選擇,我認為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有趣的靈魂獵手


老一輩年輕的時候經歷過物資匱乏,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應該是對缺吃少穿有了陰影。我小的時候有段時間吃飯總是會剩一些吃不完,總是被我媽教育:這世剩飯,下輩子要飯。這些肯定是我的姥姥姥爺教的啊,那時候的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更喜歡沿襲一些更老一輩的人的說法。

我媽就喜歡很多年不穿的衣服舊鞋留著不扔,堆在那裡,吃灰。節儉咱能理解,但與此相反的是,我媽每次做飯還喜歡做很多,剩飯剩菜留在那裡,下一頓熱熱再吃,比較誇張的是,有時候一碗剩菜能剩3天還沒吃完,就是做的太多了。我說這次多了下次咱少做點啊,下一頓還做新的,做的也不少,結果越是剩的久,越是沒人吃。剩的久的菜,有點發酸了還在那吃。我就跟我媽說,這個壞了,咱別吃了,老人家臉一沉:都是錢買的,你不吃我吃!所以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愛吃放了醋的菜,因為我實在分不清是菜壞了我媽才放醋,還是放太久,菜發酸了。直到後來上學了,在學校吃到一些酸甜可口的菜,我才知道,放醋的菜還可以這麼好吃。

現在我媽學會用拼多多,常常買一些便宜貨。好處是,東西實在堆不下,終於捨得扔一些了~


生活大話家


我的父母都已近花甲之年,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我從小是在農村長大,深受鄉土氣息的薰陶。前年過年前半月回到老家,搞大掃除時發現老舊的東西到處都堆到有!之前沒有太注意父母有收集老物件的習慣!可能是我出去太久的原因吧,發現父母很多與自己的觀念不同之處,比如這次,我說打包全部拉走,父母表示很多東西都還可以用的。

看到母親在收拾我們兄弟姐妹四人小時候的衣服,算起來這些衣服最老的都得二十年了吧,我說這些衣服都沒用了為什麼不扔掉?母親沒有回答我,還是繼續埋頭收拾,來來回回收拾了好多次,但終究還是一件都沒捨得扔掉。我沒有想明白為什麼?

我是學經濟的,對我來說,不能為我產生價值的東西就是負資產。比如這些衣服,沒有價值還佔用空間!

歲月如梭,現在我也為人父了,兒子長得快,才5個月就有3箱子穿不了的衣服了,本想收拾一下把不要的就扔了,可內心潛意識有個聲音:留著不要扔!看著這幾箱子衣服,滿腦子都是兒子出生後的點點滴滴!最後決定還是先放著吧,理由是:說不定二胎能用上呢!

剛做完留著的決定,忽然一股不一樣的心緒湧上心頭,頓時豁然開朗!父母年邁,那些老舊物件或許是他們保存回憶最好的東西!想著自己兄弟姐妹四人常年在外,對於不會用智能手機的父母,睹物思人或許是最好的方式!

我們年輕人總是指責老一輩人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說有代溝!可年輕的我們有多少人能反過來想想,我們經歷過的年代,父母也都經歷過,而父母經歷過的年代除了道圖聽說實際上我們一無所知。如果說這是代溝,那一定是我們這些年輕人沒能理解父母!

獻給天下所有的父母,祝身體健康!


來聊聊車吧


為什麼喜歡囤東西,以我看來原因有二。

一餓怕了。所謂的老人家都是六十以上的,年紀大點的是經歷過八年抗戰,四年內戰,還有連年的災荒,中國幾個史詩級的電視劇如《闖關東》《走西口》那個不是缺吃的,活不下去,才背井離鄉豁上命去刨口吃食,還有1942年河南百年不遇的大災,餓死了三百萬人,老百姓餓到什麼程度吃樹皮,觀音土,都吃完了怎麼辦,易子而食,逃難的路上以至於稍微有點力氣但凡能走的動道的人都不敢倒下。為什麼,你倒下了,要麼被人吃了,要麼被野狗吃了。(詳情可以看下劉震雲的書1942,或看下馮小剛的同名電影)。就算是六十多歲的也經歷過改革開放之前,合夥在村大隊掙公分換糧食的日子,那時土地產量低,全國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在加上當時家家戶戶人口都多,少的也要有五、六口人,家裡壯勞力不夠怎麼辦,只能餓肚子。聽村裡老人說,為了能多吃一口糧食,就用發下來的白麵去和壯勞力多的人家換吃了喇嗓子的黃面,還有棉花籽的那種面,吃了拉不出來。就這樣還吃不飽,那你能怎麼辦,不是為了活著嗎。

二就是窮怕了。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普通老百姓不是連年戰亂,就是災荒不斷,百姓們連好好活著都難又怎麼會有積蓄,現如今這盛世向前推個幾十年他們怕是連想都不敢想,年紀大了,受過苦了,就不想兒孫在受苦,在他們眼裡怕有天,出了天災人禍沒人能救,只有囤在自己手裡實實在在的票子才能救一家人,手裡有糧、心裡不慌這句話對他們這代人來是一步血,一步淚走出來的。


知其然百科


個人認為大部老人是這樣的,長年的經歷使老人懂得,存物防寒。其次,很多老人性同小孩言真純語,但情不同,老人知世事,懂感情,囤東西是因為失去了勞動能力,自認為好的東西留下來兒女使用,回報一些對自己好的親人後輩。比如:每到春節期間,總要去看望長輩,長輩們都會拿些囤物送給我們,老人心裡就會舒服開心,如果你不接受老人的東西,老人心裡會難過的。記得有一次去80多歲的大姑,也不知放了多久,也可能是沒有灑幹,豆子都生蟲了,捨不得吃,留著送給我。說是鄉下的,沒有打藥的。收下了她的豆子,可開心啊!等我們老了也可能有囤東西的習慣,理解老人,理解老人的心情。謝謝你!




用戶徐g華3246


囤東西,不只是老輩人喜歡做的。隨著時光的流逝,年齡的增長,每個人的回憶、戀舊之心與日俱增。在年輕人眼裡看著一文不值的舊東西,在上歲數人的心中,卻是無價之寶。因為它蘊含了滿滿的回憶,記錄了一段永遠難忘的時光!這種情懷,恐怕只有你經歷了,走過了,再回頭時才能深深地理解!說白了,一雙鞋墊、一個信封……都是對走過的日子那種永遠無法釋懷的念想!











妻賢子孝2


嗯咋說呢,一個地方一個風俗,我們這裡的人啥都囤,屯糧,囤水,囤錢。老一輩的傳統,一直流傳到現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就是最好提現,糧食家家戶戶屯糧,都有三四千斤,過年了家家戶戶都會去加工點磨面,誰家都有一百多斤麵粉,過年買的大米基本都買,都是五六十斤,甚至八九十斤,還有好幾百斤的大白菜,白蘿蔔,胡蘿蔔。過年買菜招待親戚都是鮮菜,雞鴨魚肉,好酒好煙。家家戶戶都有水井。就是困家裡兩三個月都沒事,如果都一點東西都不存,跟現在城裡的人一樣,一封城封社區,徹底完蛋了,吃喝都成問題。所以老人的話都不錯,家有餘糧心不慌,手有餘錢心不忙。老人說的話都是至理名言,聽了不吃虧。要是都跟現在的月光族一樣,一旦碰到啥突發事件,徹底手忙腳亂,哭爹喊娘,完蛋了就。


晴空萬里王慶生


這個問題好理解!首先說老一輩人的年齡跨度!這些老人都是六七十歲以上的!他她們都經歷了國家最困難時期!國家三年自然災害!那個時期國家和蘇聯老大哥關係惡化!國家還外債!國人也是勒緊腰帶過日子,所以也相對的比較困難!。而且那時候都是供給制。家裡人口多,普遍都是吃不飽飯。所以這些老一輩人心裡留下了深深地烙印!今天的生活雖然改善了!生活質量提高了!但是他們骨子裡的那種憶苦思甜,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依然存在,也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生活習慣!


踏雪雲峰


喜歡囤東西是人的天性,老輩人大多經歷過艱苦樸素的日子。勤儉節約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而不是單純的一種物質必須,看見浪費就很不自在,心理學家研究過都說這與他們曾經經歷是密不可分的。科學證明這種現象在女性老年人中更為常見。

建議你不要阻止,如果你制止他會很傷心的,如果情況不嚴重,老年人喜歡做就讓她做吧。

做兒女的何嘗不想讓老人過一個安享晚年



微領域


囤東西是人類的天性。人在小時候和老了之後都會展現出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或者說想到什麼說什麼,想到什麼做什麼。

去除了年輕時候的偽裝、去除了年輕時候的修飾。

人生就是一個等邊三角形。開始和結束的時候都是在同一條線上的。



人生就是一個三角形,出發點和結束點在同一條線上


人類從幼年到壯年,再從壯年到衰老,就是三角形左邊到三角形右邊的過程。當到了三角形的頂點之後,就會慢慢地回到跟開始一樣的狀況,直到慢慢地回到右邊的原點。

所以企業家總告訴年輕人,“創業要趁早。”張愛玲告訴年輕人,“出名要趁早。”

同樣是在告訴年輕人在什麼年紀做什麼事情,有些機會錯過了就永遠不會回來,眼界和心性都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改變。

40歲不會一直保持20歲什麼也不怕的拼勁。他的顧慮、認知和經歷都會告訴他,有些事在40歲的時候是不可以做的。



再說回囤東西是人類的天性,從人類誕生起就是這樣,原始人需要在糧食豐富的時候存儲夠足夠的糧食應對突然情況。

人類身體的脂肪也是囤積衍生的產物,原始人在食物足夠的時候囤積足夠的脂肪,脂肪對於現代人是多餘的,對於他們來說是可以救命的。

在沒有糧食的惡劣環境,可以通過燃燒多餘的脂肪讓他們能撐得更久,以至於扛過眼前的災難。


到了現在也是一樣,只是屯的東西不一樣而已,有些人屯的是“錢”,有些人屯的是“垃圾”,這些對他們來說同樣是財富,在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