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文化形成的載體是什麼?“馬背、薩滿、圖騰”三者合一

滿族文化形成的載體是什麼?“馬背、薩滿、圖騰”三者合一


發源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族,在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進程中,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以及對後世的影響和貢獻,已經被永遠鐫刻在時間長軸上。翻看女真族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這個民族既有分裂也有融合。這其實也是古代歷史的一個重要縮影。

清朝時期的滿族人是建州女真族的後裔,他們繼承了滿族祖先的遊牧傳統。在白山黑水之間根據季節不斷調整生存狀態,在這個過程中將騎射、狩獵等生存技能,不斷髮展成為一種對內可以保護族人,對外可以進行擴展的戰鬥本領。

滿族文化形成的載體是什麼?“馬背、薩滿、圖騰”三者合一

從遊牧民族的共性角度來講,幾乎所有遊牧民族都會跟隨自然環境,以及季節變化而不斷遷徙。在這種以生存為目的的遷徙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遊牧文化”。而這種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生存法則”和“圖騰崇拜”。

滿族作為遊牧民族的一份子,也同樣具有“遊牧文化”的特徵。但由於滿族人生活在,明朝統治時期的東北黑龍江流域,由於受到了中原文化的直接薰陶,所以在滿族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漢文化”為主體的“滿族文化”。


滿族文化形成的歷史背景

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雖然有很多,但真正能夠建立“大一統”國家,並實際控制政權的少數民族卻寥寥無幾。滿族作為滿清帝國的締造者,不僅創立了“大清”王朝,同時還通過這個政權,不斷影響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走向。

滿族人之所以可以創造出這樣的成就,與其民族特徵和文化屬性都有極大關係。作為東北地區的一支遊牧民族,賴以生存的就是狩獵、打漁等原始技能。由於滿族人的祖先並不懂得農耕,所以不僅與現代農耕文明出現了脫節的現象。

滿族文化形成的載體是什麼?“馬背、薩滿、圖騰”三者合一

而且在民族發展的過程中,由於資源匱乏、自然環境惡劣,所以對明朝的大好河山覬覦已久,從這個時期也露出了“虜性狼狠”的本性。這其實也是滿清後來,能夠入主中原的一個客觀契機。

女真族也就是後來的滿族,擁有比較完整和相對獨立的民族文化。而這些所謂的民族文化,其實主要包括“馬背文化”、“薩滿文化”以及“圖騰文化”。從本質上來講,“薩滿文化”和“圖騰文化”如出一轍。


滿族文化的重要“基因”組成部分

1.滿族馬背文化

滿族的祖先女真人以漁獵為生,女真人由於長期生活在東北地區,在寒冷的冬季想要生存下去,就不得不外出打獵或者鑿冰捕魚。這兩種保命的生存技能,在不斷髮展和演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滿族的特殊文化基因。而這種文化基因在建州女真和滿族興起的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滿族作為一個遊牧民族,在不斷期遷徙的過程中,必須要依靠畜力才能完成龐大的遷徙過程。牛、羊、馬既是十分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滿族人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

由於遊牧民族自給自足的民族特性,所以他們不會也不屑於,和中原王朝通商或進行貿易交流。

滿族文化形成的載體是什麼?“馬背、薩滿、圖騰”三者合一

筆者認為從另一個側面來講,由於滿族不善農耕所以就沒有農業基礎,在這個領域內就無法與文明接軌,而中原大國因為農業經濟比較發達,所以各個領域都要比滿族更佔優勢。這也是滿族馬背文化能夠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馬背文化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文化,滿族的祖先就是在馬背上生存和崛起的,所以馬背文化可以被稱為,滿族生存、發展的源頭和關鍵點。這與中原人長期農耕,而不善於騎馬有異曲同工之妙。

滿族文化形成的載體是什麼?“馬背、薩滿、圖騰”三者合一

滿族人的馬背文化,鑄就了無比強大的的騎兵力量。這也為後來滿清入關,打下了非常堅實的軍事和政治基礎。

明朝統治後期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逐漸減弱,生活在黑龍江流域的建州女真各部,為了爭權奪利也紛紛捲入了戰爭。

滿族人作為古代中國少數民族的一員,同時也是大明王朝治下的“遊牧民族”,之所以能夠問鼎中原併成為統一中國的統治者,其實與其強悍的馬背文化,以及“性喜爭戰”的民族屬性有不可分割的關係。

滿族文化形成的載體是什麼?“馬背、薩滿、圖騰”三者合一

清朝時期曾在“大灘鎮” 設立熱河馬場,這裡也是清朝“熱河十萬鐵騎”的發源地。從客觀歷史角度來講,馬背文化是滿族興起和衰亡的媒介,滿族興於馬背文化最後也沒落於馬背文化。這說明任何民族或朝代,如果不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變革,最終的結局或下場就是被歷史車輪所碾壓。

2.薩滿文化

每個民族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都離不開最原始的“圖騰崇拜”。這與當時的自然環境,以及人類智慧開啟時間較晚等因素都有關係。

當遇到超出當時人類認知範疇的“自然現象”,風雨雷電或冰霜雨雪等,他們就會將其上升到精神層面,這其實也是圖騰崇拜的形成基礎。

從女人真開始再到滿族人時期,“薩滿教”一直被滿族當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和心靈慰藉。這個形成於原始氏族社會的民族宗教,曾大肆流行於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群體。雖然薩滿教並沒有文字方面的“教義”,但卻可以通過薩滿在人間的使者“大薩滿”,“口傳身授”的方式在滿族,以及其他遊牧民族之間進行傳教。

滿族文化形成的載體是什麼?“馬背、薩滿、圖騰”三者合一

“薩滿”在滿語中的意思較為廣泛,“智者、追尋、探究”等,都是薩滿所表達的意義。在滿族兩千多年的民族發展史中,薩滿文化所佔據的重要地位不容置疑。上至皇族下至普通百姓,都以薩滿文化作為社會思想以及行為處事的基礎。

薩滿被滿族人譽為“能和神交流的人”,從這個角度不難看出,當時的大薩滿已經被神化。這種以掌握薩滿教義為基礎的“傳教人”,都是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從原始社會一直到滿清帝國覆滅,薩滿也沒有從真正意義消失。

滿族文化形成的載體是什麼?“馬背、薩滿、圖騰”三者合一

在現代社會中薩滿文化,主要集中於東北吉林地區。雖然現在的薩滿只是以一種文化形式進行傳播,但在當時的滿清統治時期,尤其是在滿族人的心目中,薩滿就是當時社會的主要精神支柱。

滿族人對薩滿教的崇拜,不僅源於精神同時還兼有自然崇拜,以及圖騰崇拜的思想意識,同時也有對祖先崇拜的敬仰之情。薩滿在滿族人的不斷推進之下,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滿族特色的“薩滿文化”。

滿族文化形成的載體是什麼?“馬背、薩滿、圖騰”三者合一

滿族薩滿文化的形象體現

滿族薩滿文化主要有薩滿儀式和薩滿傳統兩大版塊。在舉行薩滿儀式的時候,大薩滿會穿顏色比較鮮豔的滿族民族服飾,臉上戴著圖案詭異的面具,手持大鼓、口中唸唸有詞,跳著從原始社會傳承下來的薩滿舞蹈。薩滿儀式既可以喜慶也可以莊重,因為他已經與滿族人融為一體。

3. 圖騰文化

圖騰是一個民族集體信仰的物化表現,中華民族的圖騰“龍”,就是所有華夏子孫的圖騰崇拜。滿族人的圖騰文化既與精神有關係,同時又與現實生活分不開。他們的圖騰有很多,天上飛的“烏鴉、鷹、海東青”,地上跑的“野豬、狼、豹、鹿、蟒蛇”,水裡遊的“魚、蛙”,甚至書樹上長的“柳枝”,都可以被他們當做圖騰頂禮膜拜。

女真時期的很多部落名稱或人名,都與圖騰文化有很大關係。比如,生活在長白山沿線地區的“鈕祜祿”氏,這三個字的本意其實是“狼”的意思。而“薩克達”氏可以被譯為“母野豬”,“尼瑪哈”氏其意為“魚”。

滿族文化形成的載體是什麼?“馬背、薩滿、圖騰”三者合一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名字,在滿語中的意思是“野豬皮”,其弟弟舒爾哈齊的名字,則是“小野豬皮”。這些聽起來比較搞笑,甚至帶有歪名好養活意味的名字,確確實實的存在於滿清的歷史記載中。

筆者認為滿族的這種圖騰文化,對滿族以及其文化形成和發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他們運用圖騰的原始意義,去解釋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或者存在於神話故事中的人和事。

這其實也是滿族文化以及民風民俗形成和發展的基礎。而這種所謂的圖騰文化,就是人類歷史上萌芽最早的文化現象。


結 語

滿族文化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筆者認為雖然滿族文化,具有一定民族侷限性。但對滿族人來說卻是民族發展的必要因素,滿族文化幾乎貫穿於滿族發展史的始末。

如果從客觀角度來看滿族文化,其實也是滿族人與大自然抗爭,尤其是與中原文明衝突與融合的結果。當然在滿族文化形成的過程中,漁獵、遊牧等生活方式,也是促進滿族文化形成的關鍵要素。

滿族文化形成的載體是什麼?“馬背、薩滿、圖騰”三者合一

滿族人在遵守“自然法則”的基礎上,根據季節變化不斷遷徙。這個過程其實也是滿族文化的必然經歷。因為在遷徙的時候會與其他民族進行交流,雖然這種交流大多數都以“戰爭”為主,但也為豐富滿族文化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筆者認為滿族文化就是滿族的人文靈魂,尤其是在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各部之後,這種以女真人為主體以滿族人為核心的文化,為皇太極建立“大清”,提供了客觀上的必要條件。

滿族文化形成的載體是什麼?“馬背、薩滿、圖騰”三者合一

滿族文化的形成其實也是,草原文明與中原文明的一次碰撞。這兩種不對等的文明,在碰撞的過程中肯定也會出現一些負面因素,但這並沒有影響滿族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滿族人在這種文化的激勵下,不斷走出草原奔向中原大地。

滿族人在生存與生活的夾縫中,所衍生出來的滿族文化,其實除了擁有一定的文明性之外,這種文化還涵蓋了“戰爭”、“掠奪”以及“迷信”等因素。

正是在這種文化氛圍之下,再加上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滿清開始走上了“統一”之路。

滿族文化形成的載體是什麼?“馬背、薩滿、圖騰”三者合一

從這一點我們不難看出,滿族從女真時期就已經開始了,民族發展與復興的大計。直到滿清入關之後,才真正實現這一民族夙願。在這個過程中滿族文化,所起到的作用絕對不容忽視。作為滿族人的思想武器,滿族文化為滿族崛起以及最終建國,都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寒冰《淺析滿族薩滿文化_》

2.汪麗珍 《滿族薩滿文化中的薩滿與鷹》

3. 《滿族的風俗習慣和生活》

4.《滿族的風俗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