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航空:低估值高增長、困境中的逆襲者


華夏航空:低估值高增長、困境中的逆襲者

華夏航空定位於下沉市場,是航空業的拼多多,發展空間巨大,實際前景取決於地方政府的財力和支付意願。

這個領域內幾乎沒有競爭對手,華夏獨享發展紅利。

過去五年營收增速分別為39/42/35/24/27%,複合增速33%,利潤複合增速32%。

18年3月上市,開板後一路下跌,從30跌到最低9塊,屬於非典型要命3000——一直增長一直跌,目前股價低於ipo價格。

市場對華夏最大的質疑是,做政府生意不確定性太強,風險極大,與東方園林有異曲同工之處。

這是華夏航空與東方園林的股價走勢對比,是比較同步的。

華夏航空:低估值高增長、困境中的逆襲者


但從過去幾年的業績來看,東方園林遭遇重創,華夏航空仍持續發展,似乎完全不受影響。

我的猜想是,當地方政府遭遇財政困難時,某些業務處於優先級,某些業務處於劣後級。東方園林肯定是劣後,華夏航空則是優先。

地方政府對航空的追捧,並不弱於CBD、大商場、超高層辦公樓,不到山窮水盡,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不會放棄航線補貼。

在基建環保業務上,地方政府有較多選擇,企業尤其民營企業處於弱勢狀態。但在航空業務上,地方政府幾乎沒得選,只能與華夏合作,地方政府的選擇權和話語權並不太強。

華夏的經營現金流特別強,這與東方園林是天壤之別,反應的是話語權的區別。

與其說是華夏依賴於地方政府,不如說是地方政府依賴於華夏。比起東方園林,我認為華夏的業務模式更接近新城控股。

華夏的業績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或許比市場認知強的多。

18年去槓桿、高油價、匯率貶值的大環境下,華夏營收增長23%,利潤降低34%,韌性遠強於南航、東航,以及同樣做政府生意的東方園林。

需求方面,華夏是to G+to B+to C,春秋是to C,三大航是to B+to C。華夏主營國內,春秋和三大航都有一定比例的國外。

在當前環境下,國外需求的恢復肯定會慢於國內需求,to B和to C的需求恢復肯定會弱於toG。

今年疫情爆發,經濟疲弱,需要財政擴大開支來對沖經濟下行,不管老基建還是新基建,都是政府和國企主導。

這些開支,對應的是華夏的to G需求,華夏可以勉強算作廣義的基建股。

市場現在已經不太擔心東方園林了,為何還要擔心華夏航空呢?

18年金融收縮的環境下,市場特別在意永續經營,在意現金流和負債,然而這並不是永恆的規律,而是去槓桿背景下的特殊狀態。

如今金融擴張,騷浪賤企業反倒比大白馬走的好,估值差縮小,最近半年中國建材比海螺水泥漲的多,就是這種情況。

再來看下華夏的經營效率。

華夏是民企,不會有那種典型的國企病,華夏的經營效率遠高於南航和東航,略強於國航,不及春秋。

但要注意到,華夏這幾年的成長性比春秋強的多。成長和效率不可兼得,蘿蔔快了不洗泥,華夏選擇了成長,必然會喪失部分效率,我覺得可以理解。

如果說南航和東航是菸蒂,國航是價值,春秋是價值+成長,那華夏就是成長。

成長股到底應該給更高的估值,還是更低的估值?

最後看下航空業整體情況,航空三大因素,需求-匯率-油價。

18年是十年一遇的最差組合,需求弱、匯率弱、油價強,三殺,航空業的週期最谷底,華夏營收增長24%,利潤降低34%。

19年是需求弱、匯率弱、油價弱,兩空一多的組合,華夏營收增長27%,利潤增長103%。

今年的格局呢?

需求端肯定還是很弱的,但華夏的特殊模式導致矮子裡邊拔高個,會比其他幾家強的多。

匯率今年大概率是偏強的,貿易協定簽訂後,人民幣本來就該走強,後來因為疫情爆發跌了一波,如今海外疫情眼看要控制不住,病毒最終會促使人民幣進一步走強。

油價則是今年最大的看點。沙特現在跟俄羅斯談崩,開始價格戰,週五油價下跌10%,馬上要跌破40美元。

油價暴跌,會不會是航空業的反轉點呢?

航空業現在面臨的形勢是,需求及其疲軟,匯率和油價非常有利,兩空一多的局面,股價和估值處於多年低位。

最近這一波下跌,華夏完全不跟,股價已經接近病毒爆發前的位置。

按照“挑最爛的行業,選最強的股”這種模式,如果要做航空業反轉的話,華夏應該是最佳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