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戰,先軫之謀,戰爭藝術在這一戰中達到頂峰

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楚國會同陳、蔡、鄭、許諸侯攻打宋國,宋向晉求救。先軫進言文公,認為必須出兵。一來,文公當初流亡的時候,宋對公有恩,理當報答;二來,當今天下,唯有晉楚兩國最強,能夠稱霸中原,只有擊敗楚國才能建立晉國的霸業,這個機會不能放棄。

先軫認為直接救援宋國成效不大,應該攻打曹、衛。因為曹、衛是楚國新近結盟的諸侯,如果楚國見盟國有難而不見,肯定不利於楚國稱霸中原,因此楚國必定援救曹、衛,這樣一來就能解救宋國之圍。於是,文公出兵侵曹伐衛。

城濮之戰,先軫之謀,戰爭藝術在這一戰中達到頂峰

公元前632年,晉人向衛國借道,衛國不許。晉師繞路從衛國南面渡過黃河,侵曹伐衛。兵貴神速,先軫帥本部軍隊攻衛,以先聲奪人的計謀,令兵士於所過山林遍插旗幟,詐衛人,順利攻佔五鹿,俘虜衛國大夫昭子,搶了戚田。

晉國侵曹伐衛的時候,楚國猛攻宋都商丘,宋向晉國告急。文公見宋告急,擔心出師救宋而與楚國戰,則齊、秦兩國虎視眈眈;但是如果不救,那麼宋國有可能降楚而與晉絕交,這對晉國稱霸之路不利。先軫再次用行動證明他以謀略著稱的軍事才能,他建議讓宋國賄賂齊、秦,讓齊、秦勸楚國撤兵,而正在連連告捷的楚國必然不會聽勸,如此一來則秦、齊必怒而不助楚;同時,扣住曹國國君,將其部分土地分給宋人,以堅定宋國抗楚的決心;私下裡,再與曹、衛議和,以免到時候多方作戰。

城濮之戰,先軫之謀,戰爭藝術在這一戰中達到頂峰

楚成王果然拒絕秦、齊兩國的調停,導致齊晉結盟而威脅楚國。楚王想要撤退,但是其統帥子玉以善戰聞名,不願意就這樣撤退,請求楚王讓他繼續作戰。楚王沒辦法,就給了他少數兵力,告誡他“無從晉師”。子玉為求勝利,想出一個計謀,他派宛春向晉文公提出了一個“晉許曹、衛復國,楚解宋國之圍”的休戰條件,同時積極備戰。

先軫認為,子玉提議以楚解宋圍換取晉國放棄曹、衛,是“一言而定三國”,如果晉國不同意,那就得罪了宋曹衛三國。同時晉是以救宋的藉口出兵,從而佔了曹、衛,如果不答應子玉的提議而導致宋國被滅,那就於公理上不合,諸侯會責怪晉國,不利於晉國稱霸。

城濮之戰,先軫之謀,戰爭藝術在這一戰中達到頂峰

於是先珍建議晉文公扣留宛春,私下允許曹、衛兩國復國。曹、衛兩國遂都與楚絕交。這樣一來,子玉激怒,不顧楚王“無從晉師”的告誡,立即揮軍向曹都陶丘前進。晉文公見楚軍逼進,下令“退避三舍”(古時一舍為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這是因為晉侯流亡在楚時,曾受過楚王的恩惠,並有“退避三舍”的諾言)在城濮紮下營寨。這既是信守諾言,又可佔據有利地形,縱敵驕橫,誘而殲之。子玉果然率兵追來。雙方展開了歷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之後,晉軍與齊、秦、宋各國的軍隊在城濮以南與楚軍對陣。

城濮之戰,先軫之謀,戰爭藝術在這一戰中達到頂峰

決戰開始,晉左翼下軍佐將胥臣把駕車的馬蒙上虎皮以助軍威,首先向對面的楚右軍的陳、蔡兩軍發起攻擊,陳、蔡軍戰鬥力很差,遭這一突然攻擊,驚慌失措,退卻潰敗。晉右翼上軍主將狐毛,豎起兩面大旗偽裝主將後退,引誘楚左軍出擊。

下軍主將欒枝也在陣後用車拖曳樹枝,揚起塵土,佯示後面軍隊也在撤退,以誘楚右軍,子玉不察實情,下令全軍實施追擊。子玉率左軍迅速推進,以致—孤軍突出,側翼暴露。晉軍主帥先軫見楚左軍被誘出擊,便指揮由晉國貴族子弟組成的精銳部隊橫擊楚左軍暴露的右翼。這時,偽裝退的晉軍也停止後退,配合中軍夾擊楚左軍,楚左軍遭到夾擊,大部被殲。

城濮之戰,先軫之謀,戰爭藝術在這一戰中達到頂峰

子玉看到左右兩軍都已失敗,急急鳴金收軍,退出戰場,城濮之戰至此結束。城濮決戰當中,晉軍針對楚軍部署及其主帥驕躁輕敵的特點,採取避強擊弱,佯退誘敵,各個擊圾的戰法,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子玉不久即引咎自盡身亡。

要論城濮之戰的功勞,實際上當時有人說的:“城濮之事,先軫之謀。”

超強的前期策劃能力,完美的後期執行能力,旗幟、虎皮、樹枝,反間、佯攻、詐敗,先軫的戰爭藝術,在這一戰中達到了頂峰,也給後來的孫武等萬世兵家無限的啟迪和動力。諸位別忘了,在先軫之前,可供借鑑的先驗幾乎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