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房似錦到“房四井”,該如何脫離原生家庭之痛?

文章 | 周梵

圖片來源 |《安家》

最近的熱播劇《安家》,孫儷在裡面飾演了一位職場女強人房似錦。她外表光鮮幹練,辦起事來也是雷厲風行,賣房子的時候,自信到彷彿目空一切,說:“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


從房似錦到“房四井”,該如何脫離原生家庭之痛?

可是,轉過身來,面對來找她要錢的母親,卻成了絕對弱勢的一方,從房似錦一下子淪為了“房四井”,在原生家庭裡遭受的待遇令人唏噓。


當然了,房似錦的母親也算是稀有物種,現實生活中這樣極端的個例還是比較少見的。


周梵老師最近一期的直播公益課中,也有朋友就原生家庭,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遇到不懂愛的父母,我們是不是註定就要體驗無助,體驗虛弱感?


下面是周梵老師的解答,由小編吐血整理,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啟發:

當然不是,你肯定有選擇權。所有原生家庭給我們的桎梏,我們最後都可以突破。


我相信人的自由意志。雖然人的自由意志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強大,但是也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麼弱小。我們有很多機會去學習,去通過自我訓練和覺察,創造一些可以為自己提供新選擇的空間!


當我們的父母不懂得愛,沒有給到我們足夠的安全感,以及力量感的時候,就很容易滋生我們的不配得感,讓我們沒有辦法把綻放的狀態活出來。


我的原生家庭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女強男弱的家庭。我媽媽的職業是會計,性格比較強勢,脾氣相對也比較暴躁。我爸爸職業是醫生,性格屬於比較溫和的類型。當然他們感情還是不錯的,雖然偶爾也會吵架,但是並不太多。


因為我媽媽性格比較強勢,所以我小時候,常常體驗到被控制的感覺。這種控制,即使我已經長大成年,也依然會偶爾感受到。


我記得在去年,那個時候我已經有了一些社會的成果,和我媽媽的關係也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媽媽偶爾還是會表達一種失望的心情,說:


  • 你從來都不聽我的。


很多父母對於愛的認知就是你愛我就必須服從我,你認同我的話語,順從我,就等於你愛我。


既然有這樣的認知,他們自然而然就會為了證明孩子是愛他們的,而採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控制,讓孩子聽話。


從房似錦到“房四井”,該如何脫離原生家庭之痛?


強勢的時候,他們可以不認你,跟你割裂。弱勢的時候,就偽裝出頭痛、心臟病要發作的樣子。又或者給你做很多事情,無微不至的照顧你,之後就拿出犧牲者的姿態,覺得自己好慘,為你做了這麼多,你居然一點也不領情。


父母之所以會鬧出這麼一系列動作,都是源於對愛的認知上的偏差。


因為他們不明白人可以擁有獨立而自由的愛,既可以去愛對方,和對方保持親密,同時也可以擁有獨立的自我意識,保留和對方有差異的部分。


也許你的行為和你的動作可能只是想做自己,想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可是呈現在他們的視角下,就成了你不愛他們。


所以他們才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試圖去控制你,而這個控制你的方式一定是對你有效的,只有行之有效,套路才玩得下去。


作為我們的父母這一代人,他們早年所生活的社會環境是比較動盪、匱乏的,比我們所生活的環境要艱辛很多,愛的匱乏感,以及不安全感都比我們更加強烈。


實施控制,讓別人服從,不僅僅可以讓他們體驗到愛,還可以讓他們體驗到安全感。


絕大多數的人在對方開始給我們施壓,並且表現出痛苦的時候,就會感受到愧疚。


讓身邊的人愧疚是我們常用的一種控制他人的方式。


父母常常會讓孩子感受到愧疚,當孩子愧疚了,那麼他就會因為愧疚而改變原來的意圖,開始變的順從。


並且在控制孩子的時候,很多父母是會在內心深處,身心一致的認為這是為了孩子好的。沒有父母會在內心這樣想:我今天該做個什麼事來害我的孩子呢?


既然他覺得我是在為你好,那麼自然他就會花樣百出,極盡所能的讓你服從他。愧疚好用,那就讓你愧疚吧,只有你愧疚了,你才會按照他的方式去做決定,去生活。


從房似錦到“房四井”,該如何脫離原生家庭之痛?

我們不僅在我們父母那裡體驗到被他們控制之後內疚的感覺,而且通常情況下,當我們成長還不夠的時候,我們還特別會用這一招來控制我們身邊的人。


比如說在親密關係中冷戰,這就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讓伴侶感到愧疚的方式!或者抱怨自己過得不好,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引發對方愧疚的方式。


抱怨的底層邏輯是:


  • 我沒有活出我的天賦,沒有擁有我喜歡的成就,都是因為你!
  • 你看你多麼對不起我,所以你趕緊改變,變成我想要的樣子!


有的人控制方式簡單直接,張口就咆哮、大吼大叫。


還有的人加倍對身邊的人好,比方說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用,把好的都給對方。這樣做的後果一定會產生犧牲感,而犧牲感就是一個很容易引發對方愧疚的籌碼。


很多父母就是這樣,對孩子很大方,上萬的課程,只要孩子說喜歡,那就報。自己呢,一兩百塊錢的衣服都捨不得買。


控制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只是有的控制方式真的是很隱蔽,我們沒有發現。


從房似錦到“房四井”,該如何脫離原生家庭之痛?

要學會去做一個獨立的人,跟另外一個人能有平等的獨立的關係,是非常的不容易的。


就像“你愛我就要聽我的”底層邏輯一樣,我們也常常會錯誤的以為“我感受到愧疚是因為我在意你”。


我們試圖把愧疚和親密關係融合在一起,我們以為因為我足夠愛對方、在意對方,所以我才會讓他失望,或者是讓他難過、痛苦。因為我足夠的在意他,所以我才會愧疚,這是很多人在成長道路上的一個盲點。


愧疚和親密是不相容的,這兩種情感在一段關係中你只能選一個。我們沒有辦法又對一個人愧疚,又體驗到和他的親密。


愧疚是會讓兩個人的心變遠的一種能量。當你開始愧疚的時候,你們倆的關係就不是一個很平等的、很獨立的、很自在的關係了,你們的關係就會變成一種很微妙的債主和債務人的關係。


處在控制地位的一方是債主,感受到愧疚的一方是債務人,在這種不平等關係的加持下,感情的裂縫只會越來越大,長此以往,雙方都會疲倦。


不要去愧疚,愧疚會讓你和你所在意的那個人關係變得更遠,而不是更親密。


想要在關係中能夠變得更加的滋養,不管這個關係是和父母的關係,還是和伴侶的關係、又或者是和孩子的關係,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讓別人愧疚,也不要讓自己愧疚,這個是很重要的。


很多人的生命底色是有一種虧欠感的,總是處在要麼就覺得別人欠我的,要麼就覺得我欠別人的這樣一種狀態當中,無法在關係中達到一種很平衡的狀態。


我們常常會不自知的對一段關係賦予過多的道德感,當我們在情感連接中預設很多的標準的時候,無論這個標準是對是錯,會在別人做不到,或者自己做不到的時候產生很多的評判。


孝順就是一種關係中的道德感,它不同於愛,是一種很沉重的情感連接。


在孝順的概念下,明顯有一方佔據著道德的高地,另一方處在站直捱打的地位,這樣不平等的關係下,雙方會相互較量,患得患失,甚至會兩敗俱傷。


而愛則不同,愛是雙向、自由、平等的情感流動,它沒有壓抑任何一方,最終會讓處在關係中的雙方相互滋養,彼此成就。


從房似錦到“房四井”,該如何脫離原生家庭之痛?

在我們家,有時候如果孩子吃什麼東西,剛好那個東西我們也想吃,是會跟她搶的。我們不會覺得說我是你媽,或者我是你爸,就必須要讓著你,我們沒有愛的道德的壓力。


所以,我們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不會產生犧牲感,孩子自然就不會有愧疚感,當然我們也不會有愧疚感。這樣就為情感的流動創造了一個真實、自由、平等的環境。


給愛套上道德枷鎖是很危險的,這種行為相當於在關係中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把一段看似平和的關係引爆。


道德是一個在愛不夠的情況下,愛的替代品。


如果一個人沒有愛的話,那麼有道德總比沒有道德要好。比方說一個本身沒有任何是非觀的惡人,普世的道德觀念至少可以規範他的行為。


如果說我們內在可以生髮出愛和獨立性,當我們進入社會的時候,我們仍然需要一些道德感,把我們人性中很原始的本能的部分做一個規範。


但是如果我們繼續去成長、去覺知、去升級我們的維度,那麼當我們足夠有力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做到在關係中去除道德感,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身心自在,不壓抑自己,同時也不壓抑身邊的人。


當然,做到這一步是不容易的,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


一個人,只有當他不愛自己的時候,才會想要去控制別人。


如果我們足夠愛自己,給自己足夠多的肯定、認可、和關心,根本就不會評判自己,不會攻擊自己,也不會懷疑自己,自然也不需要通過控制別人,來讓自己感覺良好。


只有當你不斷的去成長,去獲取新的視角,新的認知,你才會打破盲點,才能夠看到更多的東西,進而擺脫束縛,從你原來的模式中走出來。


周梵:幸福心理學家,資深關係教練,踐行傳播幸福心理學超過十年的幸福心理學家。著有暢銷書《當你開始愛自己,全世界都會來愛你》、《先學會愛自己,再遇見對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