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扎克伯格的计划能顺利实现,而有人计划出炉锋芒,最终夭折?

2017 年1月3日,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 Facebook 上写道:“每年我都会接受一项个人挑战,去学习新东西,在工作以外的领域提升自己,近几年,我的跑步距离超过了 580 公里,为家里做了一个简单的人工智能,读了 25 本书,学说汉语普通话。2017 年,我的个人挑战是,年底以前走访美国所有州,看一看各个州的人民。”

马克·扎克伯格提及的计划是每年聚焦一个计划。在我们认为最难的语言学习方面,他于2014年全年聚焦中文,基本掌握了中文发言。 2015年10月,他用普通话在清华大学做呢一场精彩的中文演讲,随后也接受中文采访,流畅程度令人震惊。他是制定计划并能顺利完成的典型。

与马克·扎克伯格这位计划终结者典型相反的是,我们生活中,有不少制定计划的“高手"是计划狂热实施怠倦者。他们有年度计划、半年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旬计划和日计划,甚至恨不得每时每刻都要制定计划,保障自己的时间被填充,也只有这样才能显得自己多成功和多忙碌。不管是制定计划的人,还是安排制定计划的人,他们或多或少对计划均抱有信心,对计划展现的未来雄心勃勃,咬牙切齿,并发誓在计划中活下去(干出成绩)。

美好的愿望,真的能实现吗?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越是详细的计划,越是精确的计划,最终失败的可能性越大,也许这便是现实中“起了大早,赶个晚集”的怪圈现象。正像段子手说的那样: “我2020年的目标,就是搞定2019年那些原定于2018年完成的安排,不为别的,只为兑现我2017年时要完成的2016年计划的诺言。”这不算段子,更像是讽刺,映射我们倦怠内心的日常。

实际上,一直没有实现的梦想,容易对自己的人生形成一种伤害。当然这不是个别现象了,2007年的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理查德·怀斯曼研究发现,88%的人都无法实现年初制定的计划。

为何扎克伯格的计划能顺利实现,而有人计划出炉锋芒,最终夭折?

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计划好做,坚持很难

为什么扎克伯格的计划能顺利实现?

我们以马克·扎克伯格学习普通话这件事作为案例蓝本,了解下其计划能顺利实施的真实原因,对此。扎克伯格本人的解释是:“有三个原因使我决定学习汉语。首先,我的妻子(普莉希拉.陈)是中国人,她的祖母只会说中文,当我用中文告诉她我将和普莉希拉结婚时,她会很震惊;第二个原因是我想学习中国的文化;第三个原因是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而我喜欢挑战。”

这里马克·扎克伯格透露了三条信息:一是他学习普通话的计划目标关联性强,与家人关联(妻子是中国人,需要用中文沟通),这种强链接能够激发计划实施的动力;二是他认为学习汉语是一个挑战,恰恰他本人又喜欢挑战。三是他这一年主要的计划就在此,每年为自己定下一个自己可以想要实现的计划。

从这三点我们再分析大家制定计划可能存在的误区有哪些?

特征1:目标太多,恨不得一口吃成了胖子。

我见过一年定下20个以上计划的人,这些事要不要做呢?当然要做,比如注意身体健康,减肥、读书、工作、旅游、考证等等,但到了年底发现,大部分的计划还停留在原地,部分计划半途而废,仅有一小部分计划得以实施和完成。原因是什么?在于单位时间内你的目标太多,反而失去聚焦。

简单来说,一个人想获取成就感,短期内得聚焦、专注。曾国藩的“一书不尽,不读新书”的坚持,正暗合精简目标(或单一目标)的精髓。

特征2:计划缺乏挑战。

为什么要制定较为容易的计划?因为这样实现起来不费劲,面子也好看,也会带来自我安慰的感觉。《心流》的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当周遭的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时,生活就没有了挑战;没有挑战,生命就没有意义了。”

特征3:计划过于宏观,不太可控。

有的职场人的计划目标是:我今年一定获得优秀称号。梦想是可以有的,咸鱼也可能会翻身,这句鸡汤害死了很多人。就从优秀这个计划来说,有点超出个人的可控范围,有点偏宏观,一定意义上说,是否优秀这件事本身并不在你个人影响范围。而不像扎克伯格的目标,这是可控的。不可控目标就不具备落地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目标太多,缺乏挑战,不太可控都可能导致计划流产,甚至被狠狠打脸,如同88%的人一样,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中。这是“战术”方面的失策。

此外,心理学对为什么制定计划未实施也作出相应解释。TED演讲者德雷克·西弗斯曾说过,很多心理学实验已证明,当一个人把他的目标公布于众时,你会不自主地想象自己成功实现目标后的样子,内心得到极大满足,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懒得再去做一遍了。这是“心理”方面的失策。

战术和心理的失策引导计划失败,所以需要用工具来确保提出合理计划并有效实施下去。

为何扎克伯格的计划能顺利实现,而有人计划出炉锋芒,最终夭折?

计划很好,但是要能实施!

如何像扎克伯格一样提出计划并顺利实现?三个步骤,五个动作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人类最大的疯狂就是重复做相同的事情,却期待得到不同的结果。”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像扎克伯格一样提出计划并顺利实现?需要三个步骤,五个动作改变下自己。

三个步骤分别是①从确立计划(目标)入手,解决无法执行的问题;②从实施过程入手,解决半途而废的问题;③从计划复盘入手解决评估提升的问题。

五个动作分别是①通过挑战技能黄金比例来确定目标;②精简计划;③缩小改变幅度;④设定正向反馈机制;⑤构建自我评估表。

为何扎克伯格的计划能顺利实现,而有人计划出炉锋芒,最终夭折?

怎么赢,从制定合理计划开始

第一步骤:从确立计划(目标)入手,解决无法执行的问题

目标的设定是计划能否实现的关键第一步,需执行以下两个动作:

动作1:通过挑战技能黄金比例来确定目标。

下面这图为《心流体验图》,横坐标代表提出计划的人技能情况,竖坐标代表计划(目标)的难度,也就是挑战。

契克森米哈赖认为,当“心流通道”外的交汇点,要么低技能高挑战形成焦虑,要么是高技能低挑战形成无聊。这应和大家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感受,只有到技能和挑战相抵或挑战要高于技能的情况下,人们才有可能形成一种“心流感受”,这是一种通过努力完成超出平时能力的那种满足感,如同一股flow在心头流动一般。

简而言之,在职场上我们把这样的目标叫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你的能力能直接和简单完成的目标,缺乏成就感、满足感,这样的目标无法支撑大脑感受,所以,要从你的目标体系中剔除。

为何扎克伯格的计划能顺利实现,而有人计划出炉锋芒,最终夭折?

《心流体验图》是一种较好的制定目标计划的工具

除了利用挑战技能黄金比例来确定目标这一个动作远远不够,还需要“精简计划”,即我们要介绍第二个关键动作。

动作2:精简计划。

我们建议大家可以向扎克伯格学习,一般每年设置1-2个主要计划,当你的计划太多,人体精力和精神状态无法全部满足他们的思想,将导致事事都要做,事事都无法顾全的倒霉状况。

所以,需对众多计划进行剔除,挑出最基本的计划,把无关紧要的旁枝剔除,并为保留的计划排定先后次序。

计划设置好了,是否可以进入实施阶段?稍等,建议先用CCA工具测试下计划的可行性:

C:是否具备复杂性(Complexity)。

这是检验“挑战与技能黄金比例”的主要指标,简单的计划不叫计划,只能算是当下常规动作。如何评估计划的复杂性?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

一是从制定计划人自身纵向情况比较。举例,他每年一般读25本书,这次提出计划为25本或者低于25本的数量就相对简单了。

二是提出计划人与身边人横向情况比较。如,你的圈子的其他朋友,平均一年阅读50本书。你提出多少本阅读计划比较合适呢?

综合以上两个考量情况,我们建议阅读计划可以设置为30-40本,“跳一跳,够一够”就能完成,有点自我挑战的意思了。又比如,制定计划有输出意愿,可再增加挑战难度——计划实施期间,输出15-20篇书评。

总结下,复杂性旨在提升计划难度,攻克后才会有满足感。

C:是否具备可控性(Controllability)。

这是计划能否实现的关键要素。原因要从心理学关于焦虑根源说起。人们为什么会产生焦虑情绪,那是因为担心失败、担心能力无法匹配目标。所以,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一定要考虑可控性。

比如,你的计划在特定时间内实现晋升高管的愿望?愿望很好,但是能实现吗?你说可以努力,但是因为决定权不在你手中,从而发生一旦这个计划存在无法实现的可能性,你的内心就会焦虑。

实际上,登上山顶之所以重要,只因它证明了我们爬过山,爬山的过程才是真正的目标。不可控是你能否晋升并不完全取决于你的能力,而可能是多种因素的偶然或必然。可控的是你的行为,比如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对创新问题及时提出、写出X篇部门宣传文稿等等。具体来说,在你本身可以搞定的,是可控的;其他均可设定为不可控的。

基于这一点,从个人角度,结果导向的目标计划都不利于心态培养和个人成长,这也是很多企业一直推行结果考核导向的KPI不力的真实原因。

A:是否具备可评估性(Assessable)。

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结合以上两个特性,我们来看看,计划一年读25本书,就是25本。计划输出文章,一篇就一篇,点篇数就可以,这是可评估的。但是你要说,25本输出的文章点击量超亿,姑且不管能否实现,因为这无法掌控、无法评估,纯属于屁股指挥脑袋,这也是大部分企业容易出现的毛病。

具备以上三点特性的计划才能进行实施阶段。

为何扎克伯格的计划能顺利实现,而有人计划出炉锋芒,最终夭折?

计划实施阶段,一步一个脚印

第二步骤:从实施过程入手,解决半途而废的问题。

进入实施阶段,除了坚持、努力这些坚定不移的鸡汤,对于我们来说,有两个动作至关重要。

动作3:缩小改变幅度

有人对稍微高一点难度的挑战都足以让其退缩,怎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习《瞬变:让改变轻松起来的9个办法》说提出“缩小改变幅度”策略,即设定小目标,达到小胜利。

比如,1公里的路分为10段来走,小碎步前进容易达成。一年的目标太遥远,从感官上也会觉得太过难,不如调整为1个月1个月的时间点去逐一攻克,心里感觉变得简单一点。

这已被无数人证明是可以实现的方法。

为何扎克伯格的计划能顺利实现,而有人计划出炉锋芒,最终夭折?

目标切割,更容易抵达

动作4:设定正向反馈机制。

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写博士论文时,他观察发现了一个重要现象:当人们在某种有即时反馈的情况下,常会有欲罢不能的趋势。换句话说,当一个人做事被别人认可、或帮助到别人时,他得到正向反馈,会更加热衷做同样的事。

除了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外界正向反馈方式(他书中把这叫做即时反馈),我们认为正向反馈机制还包括内在正向反馈方式,毕竟我们不确定事事都能获取外界反馈,要启动内心的小宇宙平衡和调剂自己状态。

顾名思义,内在正向反馈机制由自己进行操刀进行内在调整,自寻现在和过去的进步,总结并加以肯定,保持积极心理状态,以自己的进步为基础。我们未必要把全部精力盯在别人身上,要知道每个人的情况、起点和资源都有差异,精力从外转向内,了解自己的进步,尊重自己每一点的成绩,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步骤:从计划复盘入手,解决评估提升的问题。

实施完毕等于计划完成呢吗?暂停,还有一个动作需要实施,因为我们认为,完成不是计划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开始。进入复盘阶段,解决评估提升的问题。

动作5:构建自我评估表。

在复盘阶段,通过自我评估找到这次计划实施的经验和不足,以便于下次优化。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复盘,复盘的过程分为自问自答4个开放式问题。

①计划内容难度是否足够?

②自己在实施中有没有足够用心?

③这次计划实施过程中尚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

④这个计划阶段自己成长有否?如成长了包括哪些方面?

有兴趣可以按分计划填写表格,保存下来,以备下次跟踪使用。表格样式如下:

为何扎克伯格的计划能顺利实现,而有人计划出炉锋芒,最终夭折?

表格样式

总之,三个步骤,五个动作,分解去看计划实施,试一试后进行微调和改变,坚持下去对个人成长定有裨益。

结语

为什么扎克伯格的计划能实现?

这里固然有其超赞的执行力,但是对我们的启发在于:

行动加合理的规划、再辅助过程实施和事后评估,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晓事,却一直在影响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和生活,我们可以用好CCA工具制定合理的计划,可以缩小改变幅度,设定正向反馈机制,最终完成计划。

相信,通过努力,一定可以与“间隙性雄心壮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光说不练假把式”的过去,说声BYEBYE。

-END-

字数:4682

阅读时间:5-10分钟

本文作者:蓝胖说说,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简书版权签约作者,职场规划导师,大数据导师,讲师。愿与有缘朋友交流,沟通,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