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四书五经,中华文化是否还能传承?为什么?

望乾坤


不读四书五经,还谈什么文化的传承?

自春秋始,四书五经就是人之根本,试想一下,我们的生活,工作,为人处事……哪一个不受其影响???

我们承认也许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真正读过四书五经,但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其精神之所在。正如联合国之大堂的那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书五经——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他渗透于国人的精神文明中。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消亡。一定是文化的消亡。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只有中国依然立于世界,就是文化,或者说是中国人的精神被世世代代延续了五千年。

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土地没有消失一寸,人民没有断绝,文化却消失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各举一例!

齐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封建社会宗族制的管理办法,就是四书五经。

治国——今天的为人民服务!古代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保障民生!国富民强皆同理。

平天下——理想的国度永远都是【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礼记大学》中有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家国天下,世间事物,翻开四书五经都有答案,都是结果。这就是中国的精神文明能够延绵不绝走过巍巍五千年的答案。


大观点茶馆叶盏萌


学习当代文化不是在传承中华文化吗?当代文化是在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的,是古代文化的升级版。难道坐马车、住茅屋、看竹简、穿汉服、写文言文、说之乎者也、读四书五经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我看这叫复古!不叫传承,传承和复古是两码事!传承让人格更健康,复古让人的心理不健康。



杨哥之翩翩舞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详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1]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参考:百度百科)

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经典,而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为政以德、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民贵君轻等等。所以应该值得传承。

另外中华传承也有道家思想文化。道教也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始源于黄帝,集大成于老子,发扬于张道陵天师,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书法、美术、体育、史学、商业、军事等等影响极为深远。

当然也有许多网友感兴趣的《周易》。周易首先应该是比道家思想文化要早的。首先老子本人应该是懂《周易》的,老子的《道德经》基本理念就比较符合《周易》的阴阳思想。所以,《周易》也是华夏民族的瑰宝。我们也应该传承。

有不足之处,希望指出,谢谢!



徐丶玉溪


不学四书五经,中华文化是否还能传承?我认为仍然可以传承,我的观点如下。


四书五经代表什么?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四书五经是什么?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总称。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但是四书五经是儒家学派的具体代表作。它们仅仅是儒家学派思想的具体表现。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四书五经也就成为封建学子的标配。

但是四书五经仍然不能完全代表中华文化

为什么四书五经不能完全代表中华文化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四书五经只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大家应该都听过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吧。

除了儒家,还有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等等。这些学派都是中华文化宝贵的财富。因此不能因为儒家思想,在汉朝以后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就让它完全代表中华文化。但是我们不否认儒家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所占的地位。

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四书五经仅仅能够代表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仅仅是自古中国一个民族中的文化。还有其他很多的民族文化呢。其他的民族文化仍然也是中华文化宝贵的一部分

③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在古代我国就出现了道教,佛教等等宗教。虽然佛教是从别的国家引进来的,但是它在中国得到了本土化的发展。这些宗教文化也成为了中华文化宝贵的一部分。


以上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四书五经并不能够完全代表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实我们不学四书五经,它仍然在我们的血脉中传承下来。


侠花


中华文化的精髓就是温良恭俭让,四书五经只不过儒家经典而已,我们的肤色就是最好的继承。

用基本儒家经典代表中国文化显然太过了,我们所有的传统所有传承都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很多时候都是在意淫,一方面极力在推动和恢复所谓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又在破坏殆尽。试问当今社会有多少把温良恭俭让作为做人准则?

现在是文明社会,我们并不是孤立在世界,真正的传统文化是要深入人心的,是一种民众自发的行为,她不需要宣传,也不需要读四书五经之类古籍,而是表现在每个人的行为举止上。

中华文化包括过去,也应该包括现在,树立普世的价值观就是对中华文化最好的传承。



金色摸鱼号


我属于80后,对传统文化没有什么概念,上社会以后,四书五经是哪几本书都忘记了。

目前孩童五岁,在朋友推荐下,开始启蒙孩童传统文化,目前背诵完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还没有接触,五经背诵了《易经》,其它还没有接触,目前正在诵读《皇帝内经》,《内经》162篇,是个大工程。

说一说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感受。

因为从山旮旯里走到城市,接触了有限的科学知识,自始至终就坚信,只有科学实证的,才是可信的,所以,刚开始接触传统文化是,思想不能和传统文化契合,读起来觉得云里雾里,更多的时候,是觉得认知和文化的强烈对抗,背道而驰。

所有的事情,都是开头难,坚持难,当诵读经典步入正轨的时候,才会发现,没有接触传统文化之前的认知,就是一条越勒越紧的枷锁,把自己禁锢在有限的井底,真正体会到自己井底之蛙自欺欺人的那种悲哀。

四书五经做为我们华夏文化的源头活水,能量是巨大的,只有静下心来,以正确的态度诵读,体会到其中蕴藏的精神能量,才能真正领悟到做为一个华夏人,是多么的幸运和荣耀。

四书五经,如浩瀚大海,每个人智力不同,有人能舀走一瓢,有人能舀走一杯

古人立德,立言,立功,是人生三大追求,字字珠玑,微言大义,通过经典,解释宇宙规律,反射人道伦理,符合日月往来,四季变化,寒暑更替,鬼神之神韵。

人生,时间是呆定的,有限的时间做更加有效率的事情,就读书而言,就是选择经典的,时间验证的,能量巨大的,而,四书五经,当之无愧的经典。

女童七岁,男童八岁,肾气实,齿更发长,所以女童七岁以前,男童八岁以前,都是纯阳之体,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时间段,是语言启蒙的最佳时间,给孩童启蒙传统文化,事半功倍,蒙以养正圣功也,如果你家有孩童,想让他在这眼花缭乱的物质富裕社会,如何看护好自己的身心,做到健康成长,趋吉避凶,那么看看相关人士的视频,比如郭继承,徐文兵,王财贵,倪海厦,梁冬,蔡志忠,体验传统文化的奇妙,然后,拾起书本,和孩子一起,步入启蒙之路。

我录制了部分孩子诵读经典的视频,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五岁菡宝诵读古典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中华民族包括汉族和满、蒙、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所以中华文化是汉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的总和,然而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汉族文化和各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地摩擦交融,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但是毫无疑问汉文化是最具影响力的,四书五经就是汉文化里的‘一员’。

四书五经是儒学经典,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即《周易》、《尚书》、《礼记》、《诗经》、《春秋》。这些是后世儒生定理出来的儒学基础,尤其经历明清两代,四书五经真正合体。

四书五经仅仅是我们文化的一个部分,我们有墨子的行侠仗义,老子的忍让装弱,庄子的逍遥人生,韩非的法治态度,我们还有秦皇汉武,三国英雄历史,璀璨的唐诗宋词,文化大家,叱咤亚欧大陆的蒙古铁骑,发光发亮的古典小说,我们还有以笔代刀的鲁迅和今朝的风流人物。

我们的文化博而大,精而神,我们的文化是个尚德的文化,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我们文化的根基,是以宗法制为纽带,以人为家,以家为族,以族为国。亲亲之爱,这就是儒家的逻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的爱下去,由此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社会的结构就诞生了。

因此,哪怕是读了再多的古典书籍,传统文化,如果没有涉及到儒家经典,可以说根本没法理解中华文化,更没法理解中国人为人处世的逻辑。举一个例子,我们去朋友家通常会买一些东西拎去,这叫什么,礼,表示我很在乎你,把朋友捧得高高的,礼是什么,礼就是等级,有差别,朋友一看把自己捧这么高,通常说一句,来就来拎什么东西,言下之意就是我们没有差别,我们一个等级的,这么说也是礼。这就是儒家的逻辑,外国人就搞不清这里面的弯弯绕。儒家是有家国情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武汉疫情我们能一声令下八方支援,不仅不光有制度上的优势,也有这个文化基础,这是外国人根本做不到的;苏格兰在搞独立公投,我们坚定不移的完成国家统一目标。

四书五经里《周易》和《诗经》倒没有其他那几本‘儒’,里面几乎没有阐述仁义礼乐这一套东西,《诗经》是商周人民反映生活方方面面的诗集,由孔子删筛整理出来的,在孔子之前所有的书籍都是由官方编订,从孔子开始,起了‘民间(孔子也是贵族)’著书立说的先河,当然也起了开堂授学的先例,当时孔门师生可真没有什么书可读,《诗经》就是其中一部,主要是口头上教学和形体教学,学学怎么跪拜,祭祀的时候应该怎样怎样,再练练骑马,比比射箭之类的。《周易》原本是本无字天书,图案里基本就是两个元素——阴爻和阳爻,孔子作的十翼,才有的《周易》这本书,《周易》不仅是儒家经典,也是道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甚至中医学的经典,可以说《周易》是汉文化的总源头,各家学派都从《周易》里吸取养分,如果不懂周易,中华文化就会有太多东西是模糊的。

四书五经作为文化已经流淌在我们的身体里,可能说不出,但是我们懂得了,随着时代的发展,阐述的内容会有一些和现在接不上轨,甚至存在文化糟粕,但是可以汰劣留良,文化要进步就得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嘛,才能继往开来。传承中华文化,就绕不开四书五经,这就好比一个人,知道自己存在,却不知从哪里来的,文化要追源,一定是追到四书五经这儿。


涛某说古文


看看国外文化传承和中华文化的传承,就明白了,古希腊文明,灭亡了,雅典文化,没有了,而经历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依然在持续传承,说明了什么?

这里面应该有很多原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举制,科举制捍卫了当时的官僚体制,也极大地巩固了文化根基,要知道四书五经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而在当时士农工商严重失衡的社会环境下,学而优则仕,是很多人的出头之路,这里面也包括很多的优秀人才被选拔进官僚体系,这些民间智慧进去管理集团,自然壮大了统治阶级,也相对弱化了民间力量,而这都导致了一个强而有力的集权制皇帝帝国,从而也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当然,这种文化体系,这种统治阶级,也有很多弊端,那就是思想禁锢,文化专制,甚至专制统治。

但客观来说,四书五经的背后是科举制度的强悍,而科举制度支撑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基础,所以最后,熟读四书五经的统治阶级的稳定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文化的传承。


84号书店


不能,就象不让人喝水、吃米饭等食物,又把人脉搏割断,这还能让人活下去吗?经典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粮食,而经典中的精神就是一个民族接受经典教化后形成的精神脉搏,中国儒家精神能传下来,就是因为在汉唐时期到晚清的科举考试中,都把儒家道家的经典列为考试内容考试科目,所以人才鼎盛,大师辈出,而为何民国新中国后没有大师出来呢?


般若弥陀佛子


不读四书五经,传承中华文化,没有问题呀。

四书五经讲的就是一个字“道”。

只要你能明白道,就可以传承中华文化了。

儒家的经典,就是在解释《易经》,《易经》讲的就是《道》。

佛、儒、道三家的道都是一样的,你可以去学习《佛经》或者是研读《道德经》。

佛家过于庞大,真不知道有谁能把佛经读完了的。

道家就简单了,读懂《道德经》就可以了,但是《道德经》难懂。

相对于这两家的,儒家的四书五经反而是最容易让人接受的。

最好是找一个国学大师教你。不拜师也行,读读他们的作品,选择自己有感觉的作品读上个几十遍,写上几百万读书笔记和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