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年輕人都不想再進廠?曹德旺:可能會造成製造業“斷代”

以前的很多人想來廠裡面上班都沒有機會,但是現在和之前不一樣了,廠裡面招工是越來越難了。

現在一個廠招工,總是會給補貼,少則幾百,多則幾千,若是招工旺季,一個員工進廠補貼,都是在廠裡面一個月的工資的兩倍。

但是很多年輕人都說自己不想在進廠了,他們普遍認為進廠上班每天都是機械化的流水作業,根本就沒有一點點前途,而且工資也不算太高,現在的年輕人花錢都是大手大腳,在廠裡面上班,打工出來依舊是身無分文,另外廠裡面上班不讓帶手機,兩班倒的狀態,小年輕都不願意受到約束。

但是如果以後工廠都招不到年輕人了,這對製造業將會是致命打擊!

曹德旺對於這些事情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美國工廠》裡招不到年輕人,是製造業“斷代”的後果!

美製造業“斷代”的後果

早在2007年,福耀玻璃在中國國內市場的佔有率已經達到60%,位列第一。但我們在全球市場佔有率只有3%,擴大海外市場成為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然路徑。2010年美國通用汽車向福耀提出要求,2016年之前必須在美國建一個工廠進行配套生產,這也成為我們在美國尋求投資建廠的主要原因。

我在美國剛建廠時就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願意在工廠工作的美國人都是老年人,基本沒有年輕人。美國的年輕人都願意棲身於華爾街和硅谷。我們公司這些年來在美國組織過很多次招聘,基本招不到年輕人。

有人說我們給出的工資低,美國人看不上,其實完全不是。我們做過統計和比較,從當地整體收入水平和同行業其他企業的薪水標準來看,我們的企業給員工開出的工資收入是非常有競爭力的。但是,還是招不到年輕人。我認為,這就是美國製造業“空心化”導致整體遷出這幾十年,造成的“斷代”後果。

從我在美國十幾年投資辦廠經驗看,如今在美國從事製造業,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資源價格低,二是稅費低,三是市場需求強勁。而在人工方面,美國一個最大的短板就是人工費用較高,而且在製造業方面非常缺少年輕的管理者和藍領工人。同時美國文化核心價值是所謂的民主與自由,體現在企業中就是你不能管我,一切以工人自願為主。全國性的工會組織代表工人與資方業主較量,政府原則上不干預勞資之間的事,造成效率低下。

中國優勢不那麼突出了

1995年我開始嘗試投資美國,1000萬美元到1998年幾乎虧光,主要原因是投資戰略錯位。親歷在美國建大型企業之後,除了反省中美之間文化、經濟的差異,我認為更應該思考兩個問題:中國工廠的優勢和美國工廠的優勢各自在什麼地方?我們如何保持在製造業方面的優勢?

中國的製造業優勢,過去經常被列舉的有三個方面:人工費用低,製造業工人的素質高,工業用地價格便宜。但是從各方面分析來看,這些優勢變得相對不那麼突出了。

比如,我們在美國這家工廠,員工工資佔銷售額的比例為35%至40%。在中國,我們已經增加了大量自動化生產設備,把人工成本降下來,綜合人工成本佔總成本約20%。但稅、費這兩方面美國有一些優勢,還省掉產品從中國運到美國的費用。美國的稅收較簡單,聯邦按企業經營利潤的25%徵收所得稅,企業沒有利潤就沒有任何稅負。而中國除了所得稅,另外還有一項增值稅,不管企業有沒有盈利都要繳納,相當於營業額的6%。同時,美國聯邦還有一個收費項目與中國的五險一金類似,但在美國是按應付工人工資額的11%,而中國是應付工資額的40%。因此這個同類科目美國比中國少50%,相當於營業額4%。從我們的統計來看,如果把綜合人工成本與稅、費結合起來考慮,我們在中國的工廠與美國的工廠,開支基本持平。中國工人目前一個重要優勢,就是在業務素質、工作效率和服從管理等方面,比美國工人要高。

對汽車玻璃這個行業來說,長途運輸為避免破碎需重重包裝,而且從中國工廠把生產出來的汽車玻璃運到美國汽車生產企業,各種運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相當於營業額的15%。這樣算下來,在中美兩地運營一個汽車玻璃製造廠的成本基本相當。中國並不處於優勢。

美國工會過去給製造業企業帶來了不小的法律和時間的應對成本,如今美國政府及相關部門正修建勞資關係正常化的通道。如過去美國規定每個企業必須成立工會,但現在決定權交給了企業員工,由他們自己投票決定是否需要成立工會。我們在美國對員工實行“多勞多得,質優多得”,實際上也逐漸被美國工人接受。

為了恢復製造業大國地位,自2009年以來奧巴馬政府圍繞“製造業迴流”戰略推出一系列相應支持政策。各州政府也是積極響應,下了非常大的力氣。我們工廠所在的俄亥俄州代頓市莫瑞恩區政府和俄亥俄州政府都承諾,只要我們僱用的美國員工超過1500人,政府就每年給福耀發幾十萬美元的補貼,僱得越多發得越多。企業在當地的工廠用地也會被免去一部分產權稅。

製造業一定不能丟

中國要保持自己的優勢,建造高度現代化中國,製造業一定不能丟,必須把注意力放在如何鞏固製造業優勢上。房地產相關行業、互聯網金融及一些服務業如今吸收了大量年輕就業群體,人工費用也隨之水漲船高,這就抬高了製造業的成本。我認為,與其他行業相比,在國際競爭中製造業的重要性更大。

現在中國也出現了當年美國的趨勢——去工業化趨勢。我們疏忽了一點,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後期提出的去工業化,是建立在他們已是全球第一工業強國地位上。去工業化後做什麼?虛擬經濟是第三產業——服務業。產業經濟未形成、產業工人缺位的情況下,為誰服務?這個問題必須嚴肅提出,值得我們深刻思考。

我認為要保持中國製造業的優勢,當前主要應該做兩個方面的努力:

首先,要將稅種設計、稅負設計與國際接軌,讓製造業企業更有活力。現在國家已經關注到這一方面,並且做了不少努力,切實降低了製造業企業的負擔。不過,我們在變的同時競爭對手也在變,所以我們必須與國際接軌,還需要想更多的辦法來讓企業更有生機活力。

第二,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處於中下水平,我們必須進一步提高自己在本行業本領域的技術優勢與競爭優勢。現在我們有一些出口加工型企業為了節省成本,把產品先拿到東南亞國家進行加工,然後再拿回來進行最後的組裝、配套,雖然出口量得到維持甚至增加了,但是實際歸屬於我國所有的外匯卻看不到。這種現象應該引起重視並解決。

人們說工業化之路艱難,從美國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再工業化的路更難。如今,我們已經有很多農民從農村走進城市,成為一支務工大軍。如果我們的製造業萎縮,就業吸收能力就會出現問題。一個國家要想保障普通民眾的就業和福利,絕對不能丟掉製造業。因為製造業是第二產業,只有第二產業發達,才有對服務業的需求,才有服務業的興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