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為好書法?是比對古人的書法一絲不苟就是好書法?

徐晨陳平


在不同人的眼中,好書法的標準是大相徑庭的。比如,有人喜歡規規矩矩的田楷,有人喜歡除了作者自己誰也認不出來的草書,有人喜歡黑得一踏糊塗幾乎忘記留白的隸書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喜歡的就是好的,無可厚非。

但是,作為書法愛好者,有幸跟大師級老師學習的我,認為好書法是帶著作者的氣韻而來的,書法有他的普遍的規律,但是就好比美人,面貌各個不同,各有各的精神氣兒。至於一絲不苟地臨慕,到頭不過是寫字匠,連書法二字都談不上,寫出來的也不過是紙美人,連個人氣都沒有。

我習練書法有三年多了,說來慚愧,至今也還停留在臨貼階段。但是臨貼有臨貼的竅門,說個小故事,上書法班時院長請了北京書法協會的副會長過來講課,我臨了蘭亭序請教,先生說寫得不錯,就是某個字有瑕疵,我定晴一看,那個字是我家小胖狗淘氣扒拉我造成的,於是偷偷自己笑。臨貼首要的是找到原作的精神氣,並且借用到自己的筆下,所謂的應物象形、心物一元,應原作的形,複製原作的精神,行家一看,嗯,是那麼回事兒。抓到精神氣兒之後,再細琢磨作者其他的東西,章法,架構,開合,行筆特點,墨法等等。蘭亭,書譜,聖教序,二王書札,寒食貼,自序貼等等,每當臨摹之時,與各大家的精神相往來,實在是很享受的事情。不敢自誇我寫得好,只是拋磚引玉,供同好們參考罷了。敬請大家指正。





武林小後輩


第一眼章法氣勢韻味兒好,不是一個個方塊字死板排放。然後慢慢靠近每一個字也很好,同一個字會不同的寫法。。最重要的是每一個字拆開後每一筆畫都耐看,有功底,豐富多變。

至於每一筆畫是不是作者描畫的,那就只能現場看了。高手不用現場看也能知道。





明中拙人王茂謙


說誰的書法好,一般是指他的書法作品好。評判作品的好壞,也是有標準的。標準有五個方面。

一為取法。就是從作品中可看出作者取法自哪位古人。如果取法自現代人,取法就太低了。這並非說現代人的書法不好,而是違背了取法要乎上的古訓。

二為筆法。趙孟頫曰,書法以用筆為上。筆法主要看入筆,運筆,收筆以及反映出來的線條。

三為字法。字法是指結字的方法。

四為墨法。墨分五色,在行草書裡,墨法非常重要。

五為章法。楷行草書的章法是有區別的。

以上說的“五法"決定了一幅書法作品的優劣。

至於書法是否要對古人一絲不苟的問題,我認為,在初學階段,對古人傳統經典的帖子,是一定要認真對待的。孫過庭在書譜裡說,臨帖一定要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我在書法教學的實踐中,要求學員,每一筆畫,一定要看清楚它的入筆,收筆,長短粗細,空間位置後,才允許動筆把這一筆畫寫下來。不僅如此,還要求學員們學某一帖子,一定要會背臨。這個階段叫專精階段。掌握了一種書體,起碼要三至五年。達到這個標準,一般就是一個省市一級的書法家了。當然書法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一幅絕妙的書法作品,應該體現出作者的思想情懷!這應該是學習書法的髙級階段,是不會拘泥於某種書體的。










譚雲協


什麼是好書法?對於這個問題,我談一下自己的淺顯認識。

首先,我認為好的書法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應該是非常有神韻,氣度非凡,整個作品都能表現出書寫者的氣質,神采有韻是好書法的第一標準,其次,字形的間架結構要合理,突出形美,筆畫的粗細變化,運筆銜接流暢,單字拆開或整體組合都讓人賞心悅目,如此形神兼備,便是好書法了。

至於說對比古人書法,我認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髮展變化的,書法也不例外,古人從篆,隸,楷,行,草的演變也是在不斷適應日常書寫的需要,寫書法要多習古人,這是傳承的需要,更是基本的要素,通過初臨的形似,慢慢感受古人書寫的筆法轉變,運筆技巧,並結合自己的特點,寫出有個人特色的字,一絲不苟,認認真真,不為名而圖捷徑,就是難能可貴了。

每一位喜歡書法的朋友都應該把書寫當作人生的愛好,堅持練,天天練,又怎能寫不出好的書法呢?

附圖是我本人的字,只求認真書寫,每隔一段時間回頭看自己寫過的字,都能找出不足,每天都有進步,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呲牙]








黃小瘋


好的書法首先要有古,有經典的傳承,在此基礎上有自己的審美理想。

為什麼要見經典呢?因為那些經典書法,是經過歷史的篩選留下來的作品,是公認的最好的書法。就像一些人說的經典,經典就是讓人膜拜的。實際上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們學習書法從經典書法入門無疑是一條最佳的選擇,要比自己盲目的瞎寫,更容易見效果,路子正確。

有所傳承,作品自然不俗。我們看歷代那些有成就的大書法家,沒有一位不是深入經典傳統的。甚至一輩子都在從經典書法中汲取營養,如被號稱神筆的王鐸,一天臨摹一天應酬,才得書法之正道,成為一代大家。

古代書法藝品,已經自有定論,實際上,現代書法的品評仍然離不開對傳統繼承的深度。

書法的創新同樣也是好的書法的基本標準,因為書法一味無我,書法的藝術性和生命力也就難以傳承至今了。實際上,歷代書法都有依據時代而生髮的創新,雖然仍然是二王一脈相承,但歷代都有新的面貌。

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說,書法有兩個基本任務,就是傳承與創新。在繼承中不斷創新,不斷豐富和發展,在繼承傳統中不斷提煉概括,不斷融入新鮮的血液。

好的書法自然以經典為基礎,並有自己的出新 ,有時代特色。


翰墨書道


有的書法作品看了後,是沒感覺的;有的寫了一輩子了,也挺下功夫,但是,對書法就是沒有感覺。寫字寫的端端正正是好的,但書法老端端正正的,那叫書法嗎?對小孩要求寫書法端正,四平八穩,可以的。但是書法家是一個藝術家,就不能四平八穩。書法是需要創新的,也可以嘗試,但在創新的過程中需要循序漸進,一點一點來,一下子拉得太遠,老百姓不理解,專家不理解也不行。你的學術主張要往外講,要人家逐漸接受,逐漸接受你的學術素養,這需要時間。

再就是平時生活當中一定要多思考,冷靜、多想,否則的話,不動腦子,很難走出來,很難有出息。



措韻藝術


這讓我走剛到幾個成語:

筆酣墨飽

意思是指文章表達流暢,內容充足。出自《藝海拾貝·巨日》。

筆精墨妙

筆觸精到,著墨巧妙。形容書法、繪畫、詩文等的技法巧妙,筆意精微。

吾觀文士多利用,筆精墨妙誠堪重。 唐·魯收《懷素上人草書歌》。

書法的好是分為二個層次的,一個是外在層次,也就是形的妍美,一個是內在的包含。

關於外形很多人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意見不一,總的來說,只要公正平整就是書法美,這其實是一個比較淺的層次,外形美更深的層次是建立在個人心態上的,一個人性格外向,愛幫助人,樂於實幹的,這類人覺得活潑的線條,不受拘束的線條就是美的。拘泥於傳統束縛,內心保守的人覺得平整工整的字是美的。還有那些天生放蕩不羈,喜怒言表的人喜歡草書的放縱美。所以,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大家各自喜歡,就不必過分批評誰為美,誰為醜了。

關於內涵,這個確實需要書法行家來品評了,普通人很少可以理解到。不是拿藝術二個字來遮掩醜態,而是藝術這門單獨的門類確實是只要這類人可以深刻理解。這就如同樣都會做飯,為什麼只有廚師才最美味的道理。真正的好書法是可以讓品評的人入境,能夠切身體會筆法絕妙之處的。筆法固然是外在使用因素,但是卻是有內心思維發出來的不同頻次的藝術感應,這就是真性情的抒發,也是抒發包含的內在。


酑醉醋


我認為好的書法是字型兼筆法,一般來講學習書法要尚古。我覺得,我們之所以要學習古人書法,就是因為古人的書法作品都是精華,古人留下來的書法都是我們永遠學不完,學不盡的精品。

因為,古人的書法作品距離我們的時間較為久遠,而且經過了一個漫長的時間檢驗和人民的選擇,能夠留下來的書法作品是書法史上的經典,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他的藝術成就,所以我們才要學習古人的書法。


靜守流年21


我以為,好書法除了對比古人一絲不苟的學習字法、筆法、章法、墨法等創作技巧外,重要的是傳情達意。所謂“字如其人”。書法是書法家抒情達意的特殊語言,如同作家之文,詩人之詩,歌者之聲。

我以為,只有通過好的書法作品才能與書法家對話交流,而賞得此境需要見智見性,悟得書法之出法、意境、氣質之妙理。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如其人。

比如,柔是韌的基礎。不懂柔,可以說不懂中國書法的筆法要領,審美要領。千年古藤,之所以能經歷風雨沙石而不折,在其堅而韌,柔而韌。所以,剛之極乃柔。如果用筆只知用剛不知用柔,劍拔弩張,筋骨外露,或讓人也能有一時的震撼,但終不及柔韌之久久回味。

比如,章草在漢代和魏晉時期多率意,雖然字大小反差也不算大,但決不是宋刻和元人寫的這類。從隸意角度看,宋元也多是楷書捺腳替代,筆線中少了漢魏晉時的古樸與厚重(如《平復帖》等)——隸書之質。所以,若以小楷波挑寫出的章草,其味已不純,因為畢竟章草是楷書出現之前已然存在的書體。

比如,書法離不開使轉。要想把碑寫好,只用蠻勁,只知提按,或許也能寫出氣勢,但骨子裡的筋絡是不通的。所以,那種筆線中的活性,要靠學帖,只有懂使轉,才能讓字鮮活起來。學帖不僅僅只為寫帖,也為寫碑。

比如,將古穆渾厚的碑體書與跌宕狂放的草書融在一件作品中,是有些書家在碑帖融合探索中思考與實踐最多的形式,這是打通兩極的構成。自然,碑體在保留厚重前提下要間入行書筆性,而且結構要互動,不能簡單安置。草體也須厚質,以與碑體部分相協調。當然,整個空間還是一個有機體,故每個字以什麼方式寫必須隨機變化,一切都在經意與不經意間生成。

有的人天生具有高度的敏悟能力,可以站在高臺上判是斷非。有的人可能算是愚鈍而且容易執迷者,所以,孰是孰非還是要自己去實踐才能感受之,最後在對比中判高下。好書家從不放棄任何一種學習的可能,二王的、唐人的、宋元的,碑的帖的,雖然最後的面貌會很自我,但營養需要足夠豐富。

其實,書法界也存在著“先入為主”式的審美痼疾——甲風格看不慣乙風格,“捍衛者”瞧不起開拓者……所以,如果你真想搞懂什麼是好書法,最好儘可能多地學習各種類型的審美形式,在比較中提高自己的眼力與水平。因為只有你學過寫過搞過對比過,你才能抹去你的偏見——知道什麼是好書法。


慧眼識大家


好書法千變萬化,但歸根究底有一個最樸素不破的基本標準就是必須要“好看”,而且是能夠歷經歲月磨礪依然堅挺的“好看”。

對古人書帖的學習和臨摹是手段但不是結果,一絲不苟的照帖寫字是一種學習的態度,但不能成為最終的結果。

學習書法可以用五句我們所知道的文化格言或者名句來層層遞進解讀。

第一層: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大概在書法學習中的一個基本道理就是學習,臨摹。

學習書法的入門最簡單快捷的方式就是臨摹經典的書法碑帖,而且這也是書法學習的基本技能,沒有人生而全能,任何知識和技能都不是憑空誕生的,只有先學習和臨摹才能逐漸理解和認識,從而不斷提高對書法的領悟,也就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臨摹書帖是書法基本功練習的主要思路,畢竟學習總要有章可循。

第二層: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雖然這是讀書寫作的一種態度,但在書法學習上同樣很適用,這告訴我們在書法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反覆的練習和揣摩,書法臨摹的要領就是要有“量”的積累,其實這就是另外意義上的一種熟能生巧,只有大量的書寫和臨摹,才能讓基本功無限紮實,提筆如有神。

神來之筆的奇妙前提在於紮實長久的練習。

第三層: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書法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積累功底,領悟學習的過程,單純的臨摹並不是學習書法的目的,臨摹只是為了更好的掌握和獲得自己獨有的感悟,最終能夠創新自己的認知,也就是要超脫臨摹的桎梏,最終擁有自己的風格烙印,這就是溫故而“知新”的本源含義,創新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

第四層: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學習書法必須有鑑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完全沒有好書法的可能性,之所以說書法學習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學問,就在於其非一日之功能成,須持之以恆方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成果。


第五層:不妨初心 方得始終

書法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陶冶情操修身養性,並不是為了特殊的“獲得”而學習,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方能在正確的道路上穩步前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豁達灑脫才是學習的一種精神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