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法國國王是禿頭?

一個人說他在說謊,那麼他此時到底是不是在說謊。

如果他的確在說謊,那麼他說的“我在說謊”的行為就是假的。如果他沒有說謊,那麼他說的“我在說謊”的內容就是真的。

像這樣的悖論在生活中還有很多,英國哲學家羅素總結了三個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悖論,並提出了摹狀詞理論來解決悖論。

先讓我們看一下是哪三個悖論。

集合論悖論:有一些集合本身也是它這個集合的成員,比如“能被計算的集合”,除了它的各成員外,這個集合本身也是能被計算的,也屬於“能被計算的集合”。

語義悖論,也叫說謊者悖論:就是剛剛文章一開頭提到的悖論。

金山悖論:當我們說“金山不存在”時,也必須對某種意義上的金山有所指涉,哪怕它是隻存在於人頭腦中的,所以金山一定在某種意義上存在,因此我們不能絕對地說金山不存在。

那麼羅素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他認為我們平常將很多含混的說法不加考察就接受成了主語,所以必須對主語資格做一個清理。針對主語我們要區分專名和摹狀詞。

專名是指實際存在的具體對象。摹狀詞是指摹寫和描畫事物某方面特質的詞,不一定指稱某種實際存在的東西,如世界首富、當今的法國國王。

經過這樣的區分,我們就可以把摹狀詞中刻畫特徵的那部分剝離出來,放進謂語中。比如“當今的法國國王是禿頭”這個命題偷偷地預設了當今法國國王的存在,它誘導我們去討論這是一種怎樣的存在。羅素認為這樣的討論是無意義的,我們應該把這個命題這樣改寫——“至少有一個x是當今法國國王,至多有一個x是當今法國國王,x是禿頭”。這樣問題就變成了能不能找到這樣的一個x,也就消除了誤導。

而“金山不存在”也可以改寫成“‘x是金的,並且是一座山’這個命題總是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