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精神比秋色還美

<code>明道觀也叫棋盤石廟,始建於唐代。據《嶗山地名志》載,遠在唐代天寶二年(公元743年),這裡就有過建築,是唐玄宗李隆基派遣的採藥煉丹僧人孫曇採藥煉丹的山房。  


明道觀位於嶗山東麓招風嶺前,830多米的海拔高度在嶗山宮觀洞庵中位居第二,只比嶗山頂下的鐵瓦殿稍低,鐵瓦殿早已蕩然無存,明道觀成了尚存最高殿舍。

 金代泰和年間,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孫不二曾居明道觀,她創全真清淨派後隱居深山研究醫藥和經曲。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白雲洞道士宋天成重建明道觀,至此成為全真金山派廟宇,奠定了明道觀殿舍的規模:觀內有東西兩院,玉皇殿三間,老君殿三間,祀玉皇和三清神像,佔地1380多平方米。

山門右側有清宣統二年(1910年)書“明道觀”三個字。明道觀原建時屬於孫不二創建的清淨派,後於乾隆中期改屬全真金山派。


光緒年間(1875-1908年)道觀鼎盛時期,有道士18名,土地70多畝,房舍32間。

1939年農曆3月15日,侵華日軍在嶗山進行掃蕩,殺人放火,一日內,白雲洞、神清宮、明道觀皆被焚燬。自此後,明道觀元氣大傷,到解放前僅有道士5人,香火幾近斷絕。

 如今的明道觀院落中荒草萋萋、斷垣殘壁。曾作為林場用房的殿宇人去屋空。由於山高路遠,遊人罕至。只是周圍秀美的風光吸引著驢友的光臨。


 千年的道觀殿宇只留下了這些堅硬的花崗岩石頭,彷彿還在訴說著過去的事情。。。。。。


明道觀外的銀杏樹,樹齡都超過1000年。據專家分析,這些古樹大約植於唐代後期,推算起來,與孫曇奉旨來嶗山採藥煉丹有關。

 或許只有這經歷了千年風風雨雨的古樹才是明道觀的榮辱興衰一生的唯一見證。

 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從不停止,其中的變化卻耐人尋味。

就像這散落在山谷裡的墓碑,或許留下一絲遺蹟,讓人追憶;或許隨著時間的流逝,被人遺忘。

 明道觀外立有石碑的的井水是天然無汙染的泉水,仍然可以飲用。

 只是石碑上的字跡由於年代久遠已模糊不清。


  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四季依舊輪迴,多少故事已隨風而去。

  往事不能忘,浮萍各西東。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隱藏在山谷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棋盤石,海拔657米,崖頂傾斜向上,頂部微隆卻又平坦,可以容幾十人。崖下懸空,形如跳臺。下面深壑百丈,怪石林立,若俯身下望令人目眩神駭,驚心動魄。

相傳此處是“仙人”下棋的地方,故俗稱“棋盤石”。


  棋盤石的名稱來歷,源於一則當地流傳已久的神話傳說: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南辰和北斗兩位仙翁非常喜歡下棋,兩人經常相約一起切磋技藝。一天,兩位神仙又飄然而至,來到嶗山一塊大岩石上下棋。

在嶗山腳下的海邊山村,有一個叫王質的青年,他是個樵夫,經常上山砍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越走越遠,越爬越高。忽然,看見一處石崖頂上有兩個白髮老人正在對坐,不知在做什麼。他好奇地走上前觀看,只見兩位老人正在下棋。

 他忍不住上前問兩句,老人也不說話,只朝他慈祥地笑笑。王質便蹲下身來觀棋,由於看棋入了迷,他恍惚間覺得樹一會兒綠了,一會兒黃了,也沒在意。

一盤棋下完了,兩位老人朝他笑笑起身要走,王質這才想起了自己還要砍柴。


 誰知回頭一看,原先放在身邊的扁擔和斧子木柄全爛掉了,斧頭也鏽跡斑斑不能用了,他只好悻悻而回。

沒料到回到村子裡,景物全非,所有的人都不認識。房屋全變了,他到處詢問。當問起自己的住處時,村裡老人告訴他,好幾百年前,這戶人家有一個青年上山砍柴,一去再也沒回來。

 人們常說:“仙界一刻,地上百年。”“對,肯定是這樣。”王質如夢初醒,知道自己在山上遇到了神仙,於是轉身奔出村外,一口氣追到海邊,只見兩位仙翁腳踏浪尖飄然東去。

王質一急,大聲叫道:“仙師,等等我。”仙翁回頭笑道:“你要是能跟上來,便帶你走。”王質不顧一切地下海就追,因為不識水性,一會兒工夫海水淹到了脖子。

仙翁回頭一看,覺得王質痴心不改、十分心誠,便說道:“仰起口來。”王質趕緊仰起口來,剎那間,他的身體飛昇起來,緊隨仙翁身後,飄然而去。

後來人們就把這裡稱為“仰口”,把那塊留有棋盤的大岩石叫做“棋盤石”。


  這就是棋盤石上仙人留下的棋盤,棋子早已不見,棋怎麼下?也已失傳千年。

有佚名詩記之:“橫斜石紋怪而奇,見說仙人弈在斯。也到人間爭勝負,千年未了一盤棋。”

 


遠望嶗山風景區裡最著名、最大、最具神秘色彩的洞窟——那羅延窟。


那羅延窟名稱來自於梵語,意思是金剛堅牢的意思。由於那羅延窟完全由花崗岩構成,與梵語意思相符,佛教僧侶讚譽此洞為“佛國世界第二大窟”。


  那羅佛窟位於那羅延山南坡,是一處奇特的天然洞穴。石窟高高在上,洞口開闊,一副高不可攀的肅然感覺。


  最奇異的是洞頂有一渾圓而光滑的洞孔,日光由此投入洞中,使洞中分外明亮。

據佛教經典《華嚴經》裡這樣描繪:“東海有處,名那羅延窟,是菩薩聚居處。”


  相傳,這個洞原來沒有孔,佛教三十五佛之一的那羅延在成佛之前,來到這座石窟中打坐修煉。當他修煉成佛後,憑著巨大的法力衝開堅硬的花崗岩石層,從洞頂的圓孔昇天而去。由此,才留下這麼個通天的圓洞。
佛門弟子對此膜頂崇拜,視此窟為聖地,稱之“神窟仙宅”。

 
明代高僧憨山大師27歲時,在五臺山深研《華嚴經》。在誦讀《華嚴經》中,他發現嶗山有那羅延窟,決意尋訪。

在萬曆十一年(1583年)4月8日,他不遠千里來到嶗山找到那羅延窟,在石窟坐禪修行兩年多。

該窟因結構獨特,載入宗教典籍而盛名,被譽為嶗山十二景之一,名“那羅佛窟”。


華嚴寺的標誌“華藏世界門”,也就是華嚴寺的山門。據說要進入佛家的大千世界,必須要通過這座山門。


山門上雕刻著佛、菩薩、飛天和金剛力士等雕像,神聖壯觀。山門的頂部,是鍛銅鑄就的巨大蓮花,花瓣展向八方,每個花瓣都有一尊打著不同手勢的佛像,叫人想起“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禪語。



  佛教傳入嶗山地區,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嶗山之佛教始於魏晉,盛於隋唐。說到“西天取經”,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唐僧。其實早在玄奘之前兩百多年,就有人已經完成了一次取經大業,此人就是東晉時期的高僧——法顯。



佛教傳入中國,到了東晉法顯時代,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但三藏經典殘缺,更無一部完備的戒律。為求真經,公元399年,66歲的法顯大師,踏上了九死一生西行求法路。

法顯一行人馬西出長安,經河西走廊,穿越敦煌,橫渡“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的戈壁大漠,爬過“終年白雪皚皚”的蔥嶺,走過今巴基斯坦、阿富汗進入天竺國(今印度)。而後,法顯大師又獨自一人南渡獅子國(今斯里蘭卡)。


東晉義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顯完成了取經求法的任務,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東歸。舶行不久,即遇暴風,船破水入。幸遇一島,補好漏處又前行。

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風,船失方向,隨風飄流。正在船上糧水將盡之時,忽然到了岸邊。法顯上岸詢問獵人,方知漂泊到不其縣(城陽)南岸栲栳島一帶。



  當時不其縣為青州長廣郡(山東即墨)的郡治,篤信佛教的太守李嶷聽說法顯是到西方取經的名僧,便將法顯接到不其城內,講經說法,並在其登岸之處創建了石佛寺(即潮海院)。從此,佛教在嶗山聲名大振,廣為傳播。



  法顯在山東半島登陸後,旋即經彭城、京口(江蘇鎮江),到了建康(今南京)。法顯65歲出遊,前後共走了三十餘國,歷經十三年,回到祖國時已經七十八歲了。在這十三年中,法顯跋山涉水,經歷了人們難以想象的艱辛。

法顯還將自己西行取經的見聞寫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國記》,也叫《法顯傳》。


《佛國記》還詳盡地記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蹟和僧侶生活,因而後來被佛教徒們作為佛學典籍著錄引用。此外,《佛國記》也是中國南海交通史上的鉅著。

中國與印度、波斯等國的海上貿易,早在東漢時期已經開始,而史書上卻沒有關於海風和航船的具體記述。《佛國記》對信風和航船的詳細描述和系統記載,成為中國最早的記錄。


  華嚴寺原名華嚴庵,亦稱華嚴禪院,位於那羅延山西南麓山坡上,三面環山,東鄰大海,廟宇樓閣十分壯麗,也是嶗山現存唯一的而且是規模最大的佛寺。


  華嚴寺歷史悠久,幾經興廢。遠在東晉之前,那羅延窟即為華嚴寺的開山鼻祖洞。
明代崇禎十年(1638年),御史黃宗昌辭官還鄉,籌資在窟之東北興建華嚴庵,但庵未建成即毀於兵火。其子浦江令黃坦繼父遺志,助即墨準提庵慈沾和尚重建華嚴庵於現址。


1931年,時任青島市市長沈鴻烈贈匾,始改稱華嚴寺。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的青島市政府,曾設在該寺。


  華嚴寺依山而築,正殿建於順治九年(1652年),供奉釋迦牟尼及那羅延佛。後殿稱“大悲殿”,供奉觀音,側為祖師堂,供奉慈沾法師。


藏經閣為明代建築風格。建在寺的大山門之上,飛簷斗拱,閣外環飾雕欄遊廊,可一覽山海風光,是觀景佳地。閣內原收藏有明人手抄《冊府元龜》1部,計142 冊1 000餘卷,經郭沫若鑑定系國內珍品。



華嚴寺外的銀杏樹。


  華嚴寺前路西塔院,是寺中歷代主持的藏骨處。


  院中高高的磚塔下埋藏著第一代主持慈沾大師


寺前路用石條砌成,名華嚴路,是1930年寺僧所築。


華嚴寺路旁有不少珍貴的石刻,均為歷代文人墨客觸景生情所留。


在石刻”煙嵐高曠”上方,有一處元代的八思巴文刻石,這是嶗山中惟一一處八思巴文刻石,書者及書寫年代均不詳。

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時期由“國師”八思巴創制的蒙古新字,世稱“八思巴蒙古新字”。皇帝忽必烈派遣只懂得八思巴文而不懂蒙古語的漢族官吏,到軍營傳達情報。這就類似密碼,漢族官吏不懂得蒙古語,不瞭解自己帶來的聖旨真正含義為何,而蒙古族將帥卻能安全準確地收到情報。

1368年元朝滅亡後,八思巴文遂逐漸被廢棄。八思巴文作為元朝的國書,作為一種通用於多種語言的統一的書面形式,給後人留下了極其珍貴歷史遺產。



  山腳下,返嶺後村的一塊巨石上,刻有“山海奇觀”4個大字。字高近3米,居嶗山古代刻石之冠。書法蒼勁有力,渾厚凝重,系清代乾隆年間山東巡撫的蒙古族官員惠齡所題寫。

巨石南側,記錄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山東巡撫惠齡閱兵海上,行至砥柱石題寫“山海奇觀”的題刻。

華嚴寺路旁的八思巴文石刻是否也是這位蒙古族官員題刻的呢?有待研究嶗明道觀也叫棋盤石廟,始建於唐代。據《嶗山地名志》載,遠在唐代天寶二年(公元743年),這裡就有過建築,是唐玄宗李隆基派遣的採藥煉丹僧人孫曇採藥煉丹的山房。
明道觀位於嶗山東麓招風嶺前,830多米的海拔高度在嶗山宮觀洞庵中位居第二,只比嶗山頂下的鐵瓦殿稍低,鐵瓦殿早已蕩然無存,明道觀成了尚存最高殿/<code>
有一種精神比秋色還美

<code>明道觀也叫棋盤石廟,始建於唐代。據《嶗山地名志》載,遠在唐代天寶二年(公元743年),這裡就有過建築,是唐玄宗李隆基派遣的採藥煉丹僧人孫曇採藥煉丹的山房。 

明道觀位於嶗山東麓招風嶺前,830多米的海拔高度在嶗山宮觀洞庵中位居第二,只比嶗山頂下的鐵瓦殿稍低,鐵瓦殿早已蕩然無存,明道觀成了尚存最高殿舍。

 金代泰和年間,全真道北七真之一孫不二曾居明道觀,她創全真清淨派後隱居深山研究醫藥和經曲。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白雲洞道士宋天成重建明道觀,至此成為全真金山派廟宇,奠定了明道觀殿舍的規模:觀內有東西兩院,玉皇殿三間,老君殿三間,祀玉皇和三清神像,佔地1380多平方米。

山門右側有清宣統二年(1910年)書“明道觀”三個字。明道觀原建時屬於孫不二創建的清淨派,後於乾隆中期改屬全真金山派。


光緒年間(1875-1908年)道觀鼎盛時期,有道士18名,土地70多畝,房舍32間。

1939年農曆3月15日,侵華日軍在嶗山進行掃蕩,殺人放火,一日內,白雲洞、神清宮、明道觀皆被焚燬。自此後,明道觀元氣大傷,到解放前僅有道士5人,香火幾近斷絕。

 如今的明道觀院落中荒草萋萋、斷垣殘壁。曾作為林場用房的殿宇人去屋空。由於山高路遠,遊人罕至。只是周圍秀美的風光吸引著驢友的光臨。

 千年的道觀殿宇只留下了這些堅硬的花崗岩石頭,彷彿還在訴說著過去的事情。。。。。。


明道觀外的銀杏樹,樹齡都超過1000年。據專家分析,這些古樹大約植於唐代後期,推算起來,與孫曇奉旨來嶗山採藥煉丹有關。

 或許只有這經歷了千年風風雨雨的古樹才是明道觀的榮辱興衰一生的唯一見證。

 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從不停止,其中的變化卻耐人尋味。

就像這散落在山谷裡的墓碑,或許留下一絲遺蹟,讓人追憶;或許隨著時間的流逝,被人遺忘。

 明道觀外立有石碑的的井水是天然無汙染的泉水,仍然可以飲用。


 只是石碑上的字跡由於年代久遠已模糊不清。


  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四季依舊輪迴,多少故事已隨風而去。

  往事不能忘,浮萍各西東。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隱藏在山谷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棋盤石,海拔657米,崖頂傾斜向上,頂部微隆卻又平坦,可以容幾十人。崖下懸空,形如跳臺。下面深壑百丈,怪石林立,若俯身下望令人目眩神駭,驚心動魄。

相傳此處是“仙人”下棋的地方,故俗稱“棋盤石”。


  棋盤石的名稱來歷,源於一則當地流傳已久的神話傳說: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南辰和北斗兩位仙翁非常喜歡下棋,兩人經常相約一起切磋技藝。一天,兩位神仙又飄然而至,來到嶗山一塊大岩石上下棋。

在嶗山腳下的海邊山村,有一個叫王質的青年,他是個樵夫,經常上山砍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越走越遠,越爬越高。忽然,看見一處石崖頂上有兩個白髮老人正在對坐,不知在做什麼。他好奇地走上前觀看,只見兩位老人正在下棋。


 他忍不住上前問兩句,老人也不說話,只朝他慈祥地笑笑。王質便蹲下身來觀棋,由於看棋入了迷,他恍惚間覺得樹一會兒綠了,一會兒黃了,也沒在意。

一盤棋下完了,兩位老人朝他笑笑起身要走,王質這才想起了自己還要砍柴。

 誰知回頭一看,原先放在身邊的扁擔和斧子木柄全爛掉了,斧頭也鏽跡斑斑不能用了,他只好悻悻而回。

沒料到回到村子裡,景物全非,所有的人都不認識。房屋全變了,他到處詢問。當問起自己的住處時,村裡老人告訴他,好幾百年前,這戶人家有一個青年上山砍柴,一去再也沒回來。

 人們常說:“仙界一刻,地上百年。”“對,肯定是這樣。”王質如夢初醒,知道自己在山上遇到了神仙,於是轉身奔出村外,一口氣追到海邊,只見兩位仙翁腳踏浪尖飄然東去。

王質一急,大聲叫道:“仙師,等等我。”仙翁回頭笑道:“你要是能跟上來,便帶你走。”王質不顧一切地下海就追,因為不識水性,一會兒工夫海水淹到了脖子。


仙翁回頭一看,覺得王質痴心不改、十分心誠,便說道:“仰起口來。”王質趕緊仰起口來,剎那間,他的身體飛昇起來,緊隨仙翁身後,飄然而去。

後來人們就把這裡稱為“仰口”,把那塊留有棋盤的大岩石叫做“棋盤石”。


  這就是棋盤石上仙人留下的棋盤,棋子早已不見,棋怎麼下?也已失傳千年。

有佚名詩記之:“橫斜石紋怪而奇,見說仙人弈在斯。也到人間爭勝負,千年未了一盤棋。”

 


遠望嶗山風景區裡最著名、最大、最具神秘色彩的洞窟——那羅延窟。


那羅延窟名稱來自於梵語,意思是金剛堅牢的意思。由於那羅延窟完全由花崗岩構成,與梵語意思相符,佛教僧侶讚譽此洞為“佛國世界第二大窟”。


  那羅佛窟位於那羅延山南坡,是一處奇特的天然洞穴。石窟高高在上,洞口開闊,一副高不可攀的肅然感覺。



  最奇異的是洞頂有一渾圓而光滑的洞孔,日光由此投入洞中,使洞中分外明亮。

據佛教經典《華嚴經》裡這樣描繪:“東海有處,名那羅延窟,是菩薩聚居處。”


  相傳,這個洞原來沒有孔,佛教三十五佛之一的那羅延在成佛之前,來到這座石窟中打坐修煉。當他修煉成佛後,憑著巨大的法力衝開堅硬的花崗岩石層,從洞頂的圓孔昇天而去。由此,才留下這麼個通天的圓洞。
佛門弟子對此膜頂崇拜,視此窟為聖地,稱之“神窟仙宅”。

 
明代高僧憨山大師27歲時,在五臺山深研《華嚴經》。在誦讀《華嚴經》中,他發現嶗山有那羅延窟,決意尋訪。

在萬曆十一年(1583年)4月8日,他不遠千里來到嶗山找到那羅延窟,在石窟坐禪修行兩年多。

該窟因結構獨特,載入宗教典籍而盛名,被譽為嶗山十二景之一,名“那羅佛窟”。


華嚴寺的標誌“華藏世界門”,也就是華嚴寺的山門。據說要進入佛家的大千世界,必須要通過這座山門。



山門上雕刻著佛、菩薩、飛天和金剛力士等雕像,神聖壯觀。山門的頂部,是鍛銅鑄就的巨大蓮花,花瓣展向八方,每個花瓣都有一尊打著不同手勢的佛像,叫人想起“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禪語。


  佛教傳入嶗山地區,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嶗山之佛教始於魏晉,盛於隋唐。說到“西天取經”,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唐僧。其實早在玄奘之前兩百多年,就有人已經完成了一次取經大業,此人就是東晉時期的高僧——法顯。



佛教傳入中國,到了東晉法顯時代,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但三藏經典殘缺,更無一部完備的戒律。為求真經,公元399年,66歲的法顯大師,踏上了九死一生西行求法路。

法顯一行人馬西出長安,經河西走廊,穿越敦煌,橫渡“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的戈壁大漠,爬過“終年白雪皚皚”的蔥嶺,走過今巴基斯坦、阿富汗進入天竺國(今印度)。而後,法顯大師又獨自一人南渡獅子國(今斯里蘭卡)。


東晉義熙七年( 411年)八月,法顯完成了取經求法的任務,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東歸。舶行不久,即遇暴風,船破水入。幸遇一島,補好漏處又前行。

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風,船失方向,隨風飄流。正在船上糧水將盡之時,忽然到了岸邊。法顯上岸詢問獵人,方知漂泊到不其縣(城陽)南岸栲栳島一帶。


  當時不其縣為青州長廣郡(山東即墨)的郡治,篤信佛教的太守李嶷聽說法顯是到西方取經的名僧,便將法顯接到不其城內,講經說法,並在其登岸之處創建了石佛寺(即潮海院)。從此,佛教在嶗山聲名大振,廣為傳播。



  法顯在山東半島登陸後,旋即經彭城、京口(江蘇鎮江),到了建康(今南京)。法顯65歲出遊,前後共走了三十餘國,歷經十三年,回到祖國時已經七十八歲了。在這十三年中,法顯跋山涉水,經歷了人們難以想象的艱辛。

法顯還將自己西行取經的見聞寫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國記》,也叫《法顯傳》。


《佛國記》還詳盡地記述了印度的佛教古蹟和僧侶生活,因而後來被佛教徒們作為佛學典籍著錄引用。此外,《佛國記》也是中國南海交通史上的鉅著。

中國與印度、波斯等國的海上貿易,早在東漢時期已經開始,而史書上卻沒有關於海風和航船的具體記述。《佛國記》對信風和航船的詳細描述和系統記載,成為中國最早的記錄。

  華嚴寺原名華嚴庵,亦稱華嚴禪院,位於那羅延山西南麓山坡上,三面環山,東鄰大海,廟宇樓閣十分壯麗,也是嶗山現存唯一的而且是規模最大的佛寺。


  華嚴寺歷史悠久,幾經興廢。遠在東晉之前,那羅延窟即為華嚴寺的開山鼻祖洞。
明代崇禎十年(1638年),御史黃宗昌辭官還鄉,籌資在窟之東北興建華嚴庵,但庵未建成即毀於兵火。其子浦江令黃坦繼父遺志,助即墨準提庵慈沾和尚重建華嚴庵於現址。


1931年,時任青島市市長沈鴻烈贈匾,始改稱華嚴寺。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的青島市政府,曾設在該寺。



  華嚴寺依山而築,正殿建於順治九年(1652年),供奉釋迦牟尼及那羅延佛。後殿稱“大悲殿”,供奉觀音,側為祖師堂,供奉慈沾法師。


藏經閣為明代建築風格。建在寺的大山門之上,飛簷斗拱,閣外環飾雕欄遊廊,可一覽山海風光,是觀景佳地。閣內原收藏有明人手抄《冊府元龜》1部,計142 冊1 000餘卷,經郭沫若鑑定系國內珍品。


華嚴寺外的銀杏樹。


  華嚴寺前路西塔院,是寺中歷代主持的藏骨處。


  院中高高的磚塔下埋藏著第一代主持慈沾大師


寺前路用石條砌成,名華嚴路,是1930年寺僧所築。


華嚴寺路旁有不少珍貴的石刻,均為歷代文人墨客觸景生情所留。


在石刻”煙嵐高曠”上方,有一處元代的八思巴文刻石,這是嶗山中惟一一處八思巴文刻石,書者及書寫年代均不詳。


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時期由“國師”八思巴創制的蒙古新字,世稱“八思巴蒙古新字”。皇帝忽必烈派遣只懂得八思巴文而不懂蒙古語的漢族官吏,到軍營傳達情報。這就類似密碼,漢族官吏不懂得蒙古語,不瞭解自己帶來的聖旨真正含義為何,而蒙古族將帥卻能安全準確地收到情報。

1368年元朝滅亡後,八思巴文遂逐漸被廢棄。八思巴文作為元朝的國書,作為一種通用於多種語言的統一的書面形式,給後人留下了極其珍貴歷史遺產。


  山腳下,返嶺後村的一塊巨石上,刻有“山海奇觀”4個大字。字高近3米,居嶗山古代刻石之冠。書法蒼勁有力,渾厚凝重,系清代乾隆年間山東巡撫的蒙古族官員惠齡所題寫。

巨石南側,記錄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山東巡撫惠齡閱兵海上,行至砥柱石題寫“山海奇觀”的題刻。

華嚴寺路旁的八思巴文石刻是否也是這位蒙古族官員題刻的呢?有待研究嶗明道觀也叫棋盤石廟,始建於唐代。據《嶗山地名志》載,遠在唐代天寶二年(公元743年),這裡就有過建築,是唐玄宗李隆基派遣的採藥煉丹僧人孫曇採藥煉丹的山房。

明道觀位於嶗山東麓招風嶺前,830多米的海拔高度在嶗山宮觀洞庵中位居第二,只比嶗山頂下的鐵瓦殿稍低,鐵瓦殿早已蕩然無存,明道觀成了尚存最高殿/<cod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