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學記》:春天不是讀書天


《鬧學記》:春天不是讀書天


陽春三月,春風吹面,萬物復甦,恍若一夜之間,春天就破冰萌芽而出。“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很多原先可以輕鬆做的事情也隨著這次疫情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三月的老師們成了所謂18線不知名小主播,學生開始學會了打開手機電腦邊看邊開麥回答問題邊記筆記。常常睡眼朦朧間在老師們的諄諄教導之下有些頑皮的學生學著學著就夢周公去了,或者左手手機聽課右手手機遊戲走起。這不由得想起一句話:春天不是讀書天。

一、春天不是讀書天


《鬧學記》:春天不是讀書天


1986年美國導演約翰·休斯執導的電影就有一部叫做《春天不是讀書天》,包括他有名的小鬼當家系列,都將目光聚焦在青少年本身,主人公不加修飾,就是少年原先的樣子,調皮,翹課、逃家,從課堂上逃跑,去呼吸一絲絲屬於自己的暫時的自由。我們普通人的少年時代應該也是這樣度過吧,在課堂上聽著課,但思緒早就隨著窗外的鳥兒飄走了好久,直到老師的粉筆頭悄然投擲在自己身上才恍然回神。也有假裝肚子疼在爸媽上班期間自己獨自在家,就是看看電視吃吃零食,看一本大人不允許看的小說。這是青澀的春天,是偶爾的偷眠,卻是當年最簡單最直接的快樂。


《鬧學記》:春天不是讀書天

臺灣女作家三毛,她可以追尋非洲天邊的星星,也曾經擁有過這塵世間的幸福。她離奇浪漫的人生,曲折的愛情境遇,曾經指引著許多文藝少女瘋狂追隨,但是卻很難有人能抓住到她熱烈人生的精髓之處,如她一樣活成傳奇。她的文字就是她的人生,她的小說、散文、隨筆、劇本、歌詞都是記載她真實充盈的人生軌跡。青澀的《雨季不再來》、浪漫的異國風情《撒哈拉的故事》、悲傷憐憫的《哭泣的駱駝》,《溫柔的夜》裡《萬水千山走遍》,還有她後期回憶在美國留學的作品《鬧學記》。在這本書裡,兩篇序分別為三毛父母溫情書寫,其中三毛的父親寫了這樣一句話:三毛是一個終其一生堅持心神活潑的人。於是這個活潑的三毛在西雅圖冬季的細雨中走進了英語老師艾琳的課堂,屬於她們的春季學習小宇宙開始運轉起來。

二、春天該很好,你若尚在場


《鬧學記》:春天不是讀書天


在全班同學的面前,這位數學老師,拿著蘸得飽飽墨汁的毛筆,叫我立正,站在她劃在地下的粉筆圈裡,笑吟吟惡毒無比的說∶“你愛吃鴨蛋,老師給你兩個大鴨蛋。”
在我的臉上,她用墨汁在我眼眶四周塗了兩個大圓餅,因為墨汁太多了,它們流下來,順著我緊緊抿住的嘴唇,滲到嘴巴里去。

三毛,是家裡的二女兒,很有主見。自己改掉自己難寫的名字,經歷了灰暗的少女時期,在初二那年休學,上大學的時候轟轟烈烈談戀愛,大三為愛出走國外,遠走他鄉,他只攜帶了五塊錢美金現鈔和一張七百美金匯票單逃離到了西班牙,再輾轉各地。在她的世界裡,一切都是純真的,有哀愁、感傷、孤獨和倔強。應該說在臺灣的傳統教育裡,三毛的寫作天分還沒有被挖掘就被當時的數學老師差點扼殺在搖籃裡。在三毛的作品集《背影》裡記錄了那件事,她因此自閉退學,很長時間都把自己封閉在家裡,靠著學習繪畫才慢慢走了出來。

三毛一生都是一個學生的心態,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她遇到了那些和她靈魂契合的老師和同學們,她的筆下就流淌出無限真情,那如遊樂場的教室裡總是充滿了歡聲笑語。誤打誤撞走進英語課堂的三毛在這裡認識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們,伊朗的阿敏軍官、為了祖國抱團哭泣的兩名伊朗女同學、臺北的月鳳、頭上戴著大蝴蝶結的以色列同學阿雅拉、喜歡研究裁縫的日本雅痞女子細川、只穿兩套替換衣服的猶太人護士瑞恰、二十多歲的古巴小夥古託等,最可愛的就是英語老師艾琳了,在三毛眼裡,這位不瘦不胖不化妝的老師,眼神裡透出的是一種忠厚的頑皮和童心。


他們因為老師一個“好”字的口頭禪全班爆笑不止,笑聲不斷;會因為三毛的一件自己做的長裙全班一起要求她站起來轉圈圈共同討論裁縫方法;三毛拿到班上的各色糖果與其他女孩帶來的茶葉包,以及老師時不時烘一個蛋糕,讓整個教室都頓時甜蜜起來;全班閱讀英語短篇小說,如果對結局不滿意,就一起修改,一定要一個喜劇的收尾,讓大家下課時候能夠在雨中揮手,臉上掛著微笑。

三、永恆的好時光


《鬧學記》:春天不是讀書天

有課的時候和可愛的老師同學們一起熱熱鬧鬧開開心心。沒有課的時候,三毛就去圖書館找電影來看,去咖啡館看書吃東西,把自己放逐在森林、湖泊、小攤子和碼頭。天黑黑才回到住的地方,給遠方的家人寫一封封溫暖的信,從飄落的雪花到露腳趾的涼鞋,在櫻花樹下任由花瓣落在雙肩上,落花人獨立。

可是這世界上歡樂的時光總是存在那一瞬間,學習生活也要告一段落,三毛看似沒有什麼難捨,很痛快做出決定,“這已是永恆,再來不來,重要嗎?”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用文字記住人生中的這一段永恆,也就足夠了。

我們普通人,很難做到如三毛這般的灑脫,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們擅長看熱鬧的故事,其實是她真實的人生,美國學習英語的短暫歡愉,並不能帶走她內心的憂傷。所以《鬧學記》從熱熱鬧鬧的學習開始,到最後的出售自己的愛情小屋,回到臺北修建她的新宅,這似乎是人生的輪迴,失去與得到之間的必然。於是我們歡笑打開書頁,悲傷合上全文。那種讀完淡淡的哀愁也如作者後序中引用席慕蓉的詩句來釋懷:

你不必跟我說再見,再見的時候,我已不是當年的我了

我身邊的一位朋友就是看了《鬧學記》之後決定要當一名如艾琳一般的好老師,雖然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也磨難重重,理想的教學理念與現實的衝突此起彼伏,或許應該讓更多的人來看這本書。

春天來了,花開了,學生與教師會馬上重逢在校園裡,在教室裡,大家會熱烈地打招呼,在這個看似不是讀書天的春天,感受相聚學習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