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中的社区养老中心:闹中取静、24小时护工

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87岁张阿素奶奶就起床了,缓缓地拿起洗漱用品走出房间,沿着走廊的无障碍扶手,来到不远处的洗脸台刷牙洗脸,随后回房吃早餐吃药,饭后闲暇看看电视、聊聊天……

这就是鼓楼街道随园智汇坊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们的日常。在这里,22位老人和张奶奶一样生活着,年纪大多在90岁左右,最大的有94岁。

上周,记者来到海曙鼓楼街道,实地探访这家社区里的“养老院”。

“养老院”地处宁波文昌街,到海曙公园仅10分钟

老街中的社区养老中心:闹中取静、24小时护工

随园智汇坊养老服务中心位于宁波文昌老街,走出老街便是热闹的西河街,再往前走10分钟,便是樱花似锦的海曙公园,可谓闹中取静。一进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大花坛,花坛中竖着一块木栅栏,上书:随园智汇坊——鼓楼街道随园智汇坊养老服务中心。

记者看到,这个带院子的二层小洋楼,外墙装饰讲究,门前都有小花坛,院中地面全用瓷砖铺就,与周边的老旧房形成鲜明反差。花坛间铺有一条石子路,还专为老人活动时用的手扶的台阶过道。

养老服务中心有两幢楼,其中一幢的一楼设有行政区、娱乐区,二楼是护理区;另一幢大概是员工用房。老人们都住在护理区,共有27个床位,有单人间,双人间和三人间。

记者来到二楼护理区,工作人员示意记者穿上门口的鞋套。护理区内相当整洁,共有12个房间,每个房间门上都挂有入住老人的姓名、年龄、入住时间和身体状况。

和医院病床一样,每张床的床头都有呼叫器,可随时呼叫护工。房间内,空调、电视机一应俱全。每个床位上,都有壁柜可放个人衣物。

蔡护士长告诉记者,中心目前有7名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护理,白天有4个护工当值,晚上还有人值班。

老人:在这里的护工很好,住着还舒心

记者到时,老人们正准备吃晚饭。

三菜一汤,说不上丰盛,倒也算营养均衡。在最里面的双人间,两位老人正愉快地用餐。

79岁的史奶奶是湖南人,以前是搞计算机的,在宁波一直工作到退休。她头脑相当清醒,就是耳朵有点背。她说,自己去年不小心摔了一跤,需要人照顾,就住到这里来了。

“儿子家现在不方便让她住,正在物色大房子,再过几个月,等房子买好了就把她接回家住。”说到这,老人一脸的欣喜。

住在一起的张奶奶有87岁了,她一脸和气,说话平缓,吃完饭后才和记者闲聊了起来。

“儿女们都忙,我还是住在这里,好让他们安心。”张奶奶说,自己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以前自己一个人独居,儿女们很不放心,每天下班要来看。

现在住在这里,平时儿女们就能安心上班了,而且女儿就住在附近西河小区,平常也常来看望。到了周末,儿女们就会接自己回家住两天,张奶奶也很是满足。

家属:配套设施蛮好的,价格有点贵

在护理区门口,记者碰到一位老人的家属李先生,他刚看完老妈准备回家做饭,“这里的配套设施蛮好的。”

他说,这养老院样样都好,就是有点贵,每月护理费加食宿费要缴4000多元。90岁老妈前两天摔了一跤,实在照顾不过来,只能送这里来了。

对于这里的护理服务,李先生还是挺满意的。“这里的护工真的很好,吃饭,喂药,什么都管。”

李先生指着一旁护工说,你看,小贺人就挺好的,热情又有耐心。

护工:老人就跟小孩似的,多哄哄就好

25岁贺女士是这里的护工,护理专业的她以前是一名护士,随老公来宁波后就来了这家养老院。对于这份工作,贺女士还是热情和信心的。“老人们人都挺好的,有时就跟小孩一样,要多哄哄。”

她说,住在进门处的朱奶奶,患有轻微阿尔茨海默症,确实挺会闹腾。去年刚住进来时,朱奶奶每天都吵着要出门、闹着要回家。后来,就给老人们安排了不少娱尔活动,早上做做操,下午练练字,有时唱歌,讲讲年轻时候的故事。

就这样,朱奶奶不再闹着要回家。几天后,朱奶奶又找到贺女士,说女儿拿走了她的工资,要求陪她去补办身份证,但和家属核实后,根本没这事,只能哄着老人。有时,朱奶奶坚持要去办,她就会陪着她走一圈,因为遇上别的事,她就忘了这事了。

前段时间,她又说舌头痛,及时和她女儿沟通,原来女儿曾带她去医院看过,医生说没什么事。“没办法,药又不能多吃,只能哄。”小贺说,她们只好出门给她配了薄荷糖,说是特效药。她吃了之后,说还真管用。

还有一个老人知道了也来要,只好给她一颗,老人还说吃了之后,心脏病好多了。

“家有一老,胜似一宝”,希望宁波建起更多类似的养老机构,创新出更多养老模式,当然,我们也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养老事业中,但再好的养老服务,都不及家人的陪伴,希望更多人关注老年人,多陪陪老人。

【关注头条号乐居买房,掌握购房好时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