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家训之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

曾国藩家书家训之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

心思难解,情绪困顿,不是现代人独有的特质。看看曾国藩的话,"此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愈欲速则愈锢蔽矣。"欲速则助长,急是急不来的,多少疾病都是心理导致。

你可以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可无法左右身体的判断。长期的压力或者不开心的情绪堆积,最终都会反应在健康上。甲状腺、乳腺、血压……都在提醒你,生活中欢乐多一点,健康的身体陪伴你久一点。

不要急,欲速则不达。发现自己抑郁倾向之时,也不要急着逼着自己一定要排解,一定要隐藏,一定要快速调整……越多的“快”和“一定”都只会为这份郁结加码。

对大多数而言,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千帆过境之后回头看看,很多过去看不开的问题,也只是小事。还有什么看不开。

世界那么大,我们可以去看看;世界那么美好,我们还有很多未知去体验。


【原文】

澄侯、叔淳、季洪三弟左右:
五月底连接三月一日、四月十八两次所发家信。
四弟之信,具见真性情,有困心衡虑、郁积思通之象。此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愈欲速则愈锢蔽②矣。
来书往往词不达意,我能深谅其苦。
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贤弟性情真挚,而短于诗文,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曲礼》、《内则》所说的,句句依他做出,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用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若诗文不好,此时事,不足计;即好极,亦不值一钱。不知贤弟肯则听此语否?


科名之气所以可贵者,谓其足以承堂上之欢也,谓禄仕⑥可以养亲也。今吾已得之矣,即使诸弟不得,可以承欢,可以养亲,何必兄弟尽得哉?贤弟若细思此理,但于孝悌上用功,不于诗文上用功,则诗文不期进而自进矣。
凡作字总须得势,务使一笔可以走千里。三弟之字,笔笔无势,是以局促不能远纵。去年曾与九弟说及,想近来已忘之矣。
九弟欲看余白折。余所写折子甚少,故不付。大铜尺已经寻得。付笔回南,目前实无妙便,俟秋间定当付还。
去年所寄牧云信未寄去,但其信前半劝牧云用功,后半劝凌云莫看地,实在道理。九弟可将其信抄一遍仍交与他,但将纺棉花一段删去可也。
地仙为人主葬,害人一家,丧良心不少,未有不家败人亡者,不可不力阻凌云也。至于纺棉花之说,如直隶之三河县、灵寿县,无论贫富男妇,人人纺布为生,如我境之耕田为生也。江南之妇人耕田,如三河之男人纺布也。湖南如浏阳之夏布、祁阳之葛布、宜昌之棉布,皆无论贫富男妇,皆依以为业。此并不足为骇异也。第风俗难以遽变。必至骇人听闻,不如删去一段为妙。书不尽言。
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