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私域流量

A:在我看來,私域流量這個概念,首先是人為賦予的。這個概念,其實過去就有,只是今天我們開始用“私域流量”這個名詞去定義。早前先有了流量池的概念,然後才有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的概念細分。

而私域流量的火爆,主要源於經濟大環境的變化;以廣告投放為例,成本的上漲、空間的擠壓等因素,讓企業更加重視運營工作,這裡面就包括了私域流量的運營。

這當中,一些人矮化了私域流量的概念,認為私域流量的運營就是建個微信群,然後儘可能添加更多的個人微信進行社群運營。實際上社群運營只是一種方式,還有很多私域流量運營的方式,比如官網運營。從百度檢索到官網,用到的是公域流量;但點擊進入官網後,官網這部分內容就是私域流量,當潛客和其中的客服進行對話,這個過程就是私域流量的對接。

如果在私域流量對接的過程中不會運營,就無法完成種子用戶的轉化,當然線下的購買行為也無從談起。

A:如果從營銷的角度來講,用戶運營本身就包括私域流量運營,但私域流量運營無法支撐完整的用戶運營

從用戶運營角度,私域流量運營甚至在產品研發階段就開始了。在產品研發、測試種子用戶等研發過程中,都是在運營私域流量,與私域流量建立直接關係,然後再小範圍做測試做迭代。

當產品開始量產之後,要去投放到更大的用戶群體時,就需要在公域流量投放廣告。這個時候,單一的私域流量是無法支撐這個階段的營銷訴求的,產品需要去更多地觸及潛在用戶,需要藉助像百度這樣的營銷平臺,通過公域流量精準鎖定自己的目標人群。

所以我認為,私域流量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想讓營銷人和企業去思考,無論是用運營的私域,還是用營銷的私域,如何才能達到活躍用戶群體的根本目的。另外,是否可以通過一些營銷工具完成用戶的裂變,實現用戶的“老帶新”,提升自身私域流量的價值。

A:我一直覺得電商直播的本質只是我們換了一個平臺,或者換了一個方式去表達、去銷售產品。過去的時候,因為有電視,我們叫電視購物,現在我們叫網絡直播,其實和當時的八星八箭的主播是一個道理,現在只是換成叫做李佳琦而已。

但為什麼我們會更關注電商直播呢?是因為電商直播平臺的運營機制更為成熟,通過不斷塑造典型的案例和人物,去傳播某某產品某某主播不斷的去創造銷售奇蹟,進而吸引更多的品牌和產品嚐試電商直播。本質上,電商直播也只是內容形式的演變升級。

電商直播的未來到底好不好,我們需要理性看待。目前的頭部網紅主播,已經吃掉了整個電商直播的一半的流量,剩餘其他的主播帶貨能力也不是很強。而且,我們應該清楚,電商直播帶貨只是處在整個營銷傳播裡的某個部分,無法成為常態銷售。

A:一定是不可複製的。儘管平臺、位置、流量,包括話術可能都可以標準化,但無法完全複製。

一方面所有營銷都是在搶佔時間搶佔流量,然而時間和流量都是有限的,成功案例的流量是無法複製的;另一方面,還需要考量的是電商主播的選品能力,所選產品本身的吸引力等等,因而電商直播的這種火爆模式是不可複製的。

對於企業和品牌而言,更應該需要學會借勢。只要將用戶的習慣關注點巧妙融合進自己的整合營銷鏈裡,就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

A:IP聯名這兩年是確實非常火爆了。但是IP聯名並不是個新事物,肯德基和麥當勞一直在做的買套餐送小玩具,不就是典型的IP聯名嗎?IP聯名本身是一種商業模式,起初我們叫它異業合作,現在叫IP聯名,叫跨界營銷。至於說它的熱度是否還會持續,我認為是一定的。

首先IP聯名給合作雙方帶來銷量,或者帶來雙方的用戶跨界,最直接的就是你的用戶變成了我的用戶,核心價值都是用戶驅動的。

其次,IP聯名可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品牌年輕化的案例。如果你是一個百年品牌,或者是屬於上一時代的用戶群體的品牌,跨界之後大家會覺得品牌特別年輕。

總的來說,IP聯名或者是跨界營銷,我個人是挺看好的,但是實質來講也取決於品牌和產品。如果有些品牌不注重於產品的質量,開發的跨界聯名產品質量很差,適得其反,會給品牌原本的IP造成巨大損失。

A:我本人是不贊同這種觀點的。

從業之前,我也是通過各種渠道去學習的。實際上所謂的販賣

焦慮,並不是知識帶來的,而是源於自身的時間管理問題。相對於有了知識帶給你的焦慮,沒有知識、不瞭解知識那才是真正的焦慮。當你真正通過一些途徑去了解到某些知識的時候,你不會覺得那是焦慮,而是受益匪淺,非常受用。

知識付費服務是學習的一種途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隨時隨地學習的場景。無論是與自身緊密相關的專業知識的學習,還是為了開闊眼界去了解一些社會娛樂或者文化類知識,我們現在都可以隨時聽隨時學。

比如我自己在開車的時候,會聽一些《黃帝內經》的知識。雖然我根本不是去專業學醫或者是有什麼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會發現對自己有了全新的認知,私下裡也會有了跟別人交談的新話題。

而對於營銷人而言,我覺得一定要懂心理學。但當你沒有大量集中的時間去學習心理學的時候,互聯網上的心理學課程,不妨利用平時的碎片化時間瞭解一下。

A:首先不同營銷崗位的人學習的側重點就不同。

比如說有做營銷技術產品的、做媒介工作的、還有做文案工作的、像我一樣做策略的等等,看似做一樣的營銷類工作,但實際的側重點不太一樣。

我在北外教數字營銷的研究生,他們中有一部分人是學技術出身的,另一部分人是根本沒有學過技術。所以對於數字營銷的學習,他們的側重點就會有天然不同。學過技術的人,會對數據挖掘、建模、人群畫像等領域投入更多的精力;沒有學過技術的人,會從理解產品、分析數據等方面著手。

其次,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的人,學習的側重點當然也不一樣。

對於剛入職場的小白,或者處在升職轉型階段的營銷人,我建議從基礎的方法學起,從基礎的營銷體系和理論學起,先學方法,再學理論,在實踐中相輔相成。

其中基礎理論無外乎要了解消費者的行為習慣。這裡推薦大家學習

“營銷管理”這門課程,其中融入了心理學和管理學概念,更有利於瞭解消費者。

目前營銷管理已經出到了第16版,第16版已經顛覆了原來的4P的理論,已經是一套非常與時俱進的營銷體系。即使你工作了一段時間後,再去學習這套體系,也會迅速完成思維升級和自我升級。

而對於管理者而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以上這些事情。管理者除了要想到策略和創意之外,還要去管理團隊,所以需要建立的是組織行為學的能力、人力資源的能力、管理的績效能力,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情,驅動整個團隊達到目標。

所以管理者需要拓展的是管理學方面的能力,同時還要有戰略的能力,比如波特五力、波士頓矩陣等等。除此之外,還有經濟學等各個方面。

總而言之,對於任何一個人而言,當你時間充裕的時候,學習永遠都是沒有限度的。

A:我覺得還是用一個詞叫階段。不同的時間階段做不同的事情。

30歲之前,要去不斷的去實踐和嘗試,嘗試做甲方和乙方的不同,去體驗不同的工作環節,至少要保持在同一個行業。而30歲之後,要穩定在一個領域,在一個領域深挖。

比如我就深挖在數字營銷領域,有些人深挖在公關領域。深挖之後,就要確立目標,在30-40歲的時候達成目標。有了目標,就不會迷失,當你明確自己的成長路徑時,就知道在不同的階段應該做什麼。

對我們而言,任何人都可能都有增長的迷惑,收入如何增長,自身如何升級,我到底是要成為一個管理者還是一個行業專家。到底如何去規劃去抉擇,取決於自身的特質。領導力理論中有一個理論叫做特質論。大家可以去做這個測試,看看自己適合什麼,再去進行針對性的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