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定遠艦沉船遺物打撈現場:曾是亞洲第一鉅艦,如今已所剩無幾


在十九世紀的世界海軍格局上來看,鐵甲艦就好比是當今的航空母艦,也是世界上各大強國在海上角逐的實力基礎。在當時,清政府也著重於加強海上軍隊的戰鬥力,因而委託德國方面打造了價值140萬兩白銀的“亞洲大一鉅艦”:定遠艦,其排水量可達到7200多噸,此外,定遠艦上還配備有大量先進的火力裝備,包括四門德國克虜伯305毫米口徑後膛鋼箍套炮,即便是在今天,這種火器裝備仍然十分先進。圖為山東威海的“定遠”號複製艦景區。

但在1894年的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被日軍重創,18945年2月5日凌晨,在黃海海戰中僥倖逃入威海衛的定遠艦被日軍偷襲,導致船身受損進水,隨後在劉公島東部擱淺。隨後丁汝昌被迫撤離"定遠",移駐"鎮遠"指揮。10日下午,丁汝昌、劉步蟾命令用水雷將擱淺的"定遠"炸燬,防止定遠艦落入敵軍手中。照片中是被魚雷炸燬的定遠艦。

次年,日軍開始著手打撈定遠艦殘骸,打撈所得的定遠艦殘骸保存於日軍海軍軍部。隨後,日本好戰分子小野隆介花費20000日元將殘骸購買,而後他將定遠艦殘骸拆卸後用於建造別墅,建成後取名為定遠館。照片中別墅的大門就是用當時定遠艦上的鐵甲製成,上面依稀可見當年鏖戰留下的彈孔。


直至2019年9月,我國考古人員經過兩個多月的考察,終於找到了定遠艦最後沉船的位置,為此找回了一批沉艦文物。照片中是考古人員正在水下調查的情景。

只是,早在1896年日軍就把定遠艦主體打撈回國,因而待我國考古人員找到定遠艦沉艦位置時,海底中所殘留下的艦體本身就稀少,再加上從定遠艦沉艦至今,經過了一百多年,艦體殘骸被海水侵蝕嚴重,還有許多殘骸物埋藏在較深的海水淤泥中,所以能被找到的艦體殘骸少之又少。圖片中考古員正在下水調查。

這張照片上的即為埋藏在淤泥中的定遠艦艦體殘骸。因為淤泥的存在,所以潛水員要先抽出殘骸周圍的淤泥,並且在越接近艦體的淤泥就越硬,對潛水員的要求就越高,因為他們不僅要在黑暗中進行工作,還要保證艦體的完整性,而這項工作前前後後耗費了四十多天的時間。


照片上陳列的幾樣文物即為定遠艦殘骸。這其中出水的文物材質種類多樣,包括鐵、銅、玻璃以及木材等等,但其中絕大多數為鐵製品,就比如角鐵,樑架、鉚釘等;其餘的水龍頭、彈殼、棺材等則是用銅來製成;而木製品則有木盆、鐵甲墊木、甲板等;此外還發現有橡膠製品如青花碗片以及少量橡膠墊。

據說當時日軍在運走了定遠艦殘骸主體後,曾經再次返回定遠艦沉艦的地方,企圖通過把這些物品全部運往日本,而後以此方式使清政府蒙羞並彰顯其戰功之顯赫。傳聞當時日本的潛水員在進入沉艦的駕駛室時,發現一名北洋水兵在死後仍然保持著生前掌舵的姿勢,雙手仍然緊握駕駛舵輪。照片中是在定遠艦沉艦位置處打撈出來的木塞以及士兵們的鞋墊殘品。

時間的齒輪在不斷的旋轉,百餘年前發生的甲午海戰的硝煙也早已隨風散去,但那沉重而屈辱的歷史仍然深深的刻在國人心中。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現如今中國的強大,讓每一位中國人為之驕傲自豪。定遠艦以其不平凡的生涯,昭示著鞏固國家海權的重要,闡述著面海而興、背海而亡的歷史真諦,成為中華民族走向海洋強國航程中的一座獨特的航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