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功法——管子 老子 与道家站桩


道家功法——管子 老子 与道家站桩

关于站桩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2700年前春秋时代的著作中,当时虽然不叫“站桩”、也不叫“气功”,更不叫“某某拳”。但是,自古以来对养生锻炼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方法。一种是以动”为主,注重外表四肢形态的活动变化,如鸟飞、马走等形式的锻炼,即位置移动的运动;另一种是以“静”为主,位置不移动,以单纯的坐卧或站立为主,主张求“物”理论的学说。

历史上最早提出练功求“物”学说者,当属《管子》。《管子》书,相传为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前730—645,即管敬仲,名夷吾,字仲)所撰,实系后人托名于他的著作。内容庞杂,包含有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知识。其中《心术》、《白心》、《内业》等篇保存了一部分道家关于“道”与“德”以及“物”与“气”的学说。

道家功法——管子 老子 与道家站桩

​《管子》卷十三。《心术》上第三十六记载有:

(原文选摘) (今译)

上离其道

(“上”指“心”,即大脑)大脑如果离开“道”的原则。


下失其事

(“下”指四肢末梢的手和脚)手和脚就不能完成它应做的工作。


毋代马走

[因此],不要像骏马那样去奔走。


毋代鸟飞

也不要像鸟儿那样去飞翔。


毋先物动

在没有得到“物”以前不要移动身体。


以观其则

目的是要观察自身内部的变化规律。


动则失位

如果身体移动了可就失去了“物”应占有的地位。


静乃自得

只有静静地原地不动,才能得到“物”这个东西。

在这里,《管子》首先提出了“三毋”学说,即“毋代马走、毋代鸟飞、毋先物动”,以“静”为主的练功方法。可见当时就存在“马走”、“鸟飞”一类的练功方法。而《管子》却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练功方法,主张“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并且指出了“动则失位”的经验教训,极力主张“毋先物动”以站桩求“物”为主的练功方法。

道家功法——管子 老子 与道家站桩

老子

老子(前571-471)名李耳,号老聃,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为道家经典著作。

继《管子》之后,在《老子》中更具体地提出了“独立不改”即“站桩”求“物”的具体练功方法,以及对“物”的神态、“物”的用途等等都有详细的论述。

例如:

(原文选摘) (今译)

孔德之容

大德者的动作神态(练功达到高级阶段的人)。


惟道是从

只从于道(摄生之道)。


道之为物

道这个东西。


惟恍惟惚

没有固定的形体,是恍恍惚惚的。


独立不改

独自一个人站立不动。


以观其妙

目的是为了观察身体内部的奥妙变化。


周行不殆

感觉和反应不停止地循环往复。


以观其徼

继续观察它的最终边际。


道家功法——管子 老子 与道家站桩

“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原是《老子》第二十五章的话。“以观其妙”、“以观其徼”,是《老子》第一章的两句话。根据《管子》“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的启示,我把《老子》这二章的话按《管子》原文的顺序并根据站桩练功阶段的不同而组成为“独立不改,以观其妙。周行不殆,以观其徼”的道家功法。

所谓“独立不改”与《黄帝内经》中的“独立守神”相同,而“毋先物动”则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说明“独立不改”与“独立守神”的练功方法,名虽异,实则一也。

它们都是形容“站桩”练功的最古老的名称。“以观其妙”是练功初级阶段,即“观妙”的阶段,“周行不殆,以观其徼”是练功的高级阶段,即“观徼”求“物”的阶段,这是逐步升级,逐渐提高、永无止境的练功方法,不同于停滞在个水平上只求舒服,达到“坐忘”程度便不再提高的儒家功法。

(于永年)

道家功法——管子 老子 与道家站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