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柳絮飛揚時

春天以其獨有的物候特徵和生命張力體現了大自然的生機勃發,從而啟迪著人們的心智和靈感,難怪人們得出了“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至理名言!

翻開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典,我們不難發現詩人們用最具魅力的語言為我們留下的極其豐富的物候華章,其中唐代賀知章的《詠柳》就是這些物候華章中最為膾炙人口的名篇。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賀知章《詠柳》


又到柳絮飛揚時


這是一首詠物的名篇,抒發了作者對春天美好景色的讚歎之情。在作者的筆下,柳條上的細葉是被“二月春風”剪裁出來的,那麼“二月春風”的寓意又是什麼呢?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這裡的“二月春風”自然就是春季中迅速上升的氣溫了。那麼到底植物是怎樣感知春天的氣息呢?

據悉,這首詩是賀知章在長安時寫的。由於我國北方具有冬冷夏熱的特點,因此春季的升溫速度在世界上同緯度地區中是最快的,正是迅速上升的氣溫才催發了柳葉的萌動。有人觀察過,我國北方春季的升溫速度確實是比較快的,甚至柳條在一兩天之內就能膨出嫩芽並迅速長出細葉,使得絲絲下垂的新葉在春風的盪漾下張揚著生命的活力。這樣,作者發出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的感嘆也就不足為奇了!

又到柳絮飛揚時


其實,氣溫的升高也許並不是植物感知季節變化的唯一信息,而千變萬化的環境信息才是植物感知季節變化的重要條件。比如,有些樹木的胚芽必須在積累了一定的“冷量”之後才能對氣溫升高或者日照變長等信息做出反應。像蘋果樹的胚芽大概需要在接近冰點的氣溫下度過1000~1400個小時才會開出花來。

科學家認為,影響植物開花的另一種機制叫做“光週期現象”。即植物的葉片在感受到合適的晝夜長度週期後才會分泌出形成花芽的物質,從而隨著光合產物進一步輸送到生花的生長點上。一旦植物接受到適宜的環境信息後,就會綻放出嬌人的花蕾了。關於植物感受季節變化的內部機制,還有待於未來的科學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

又到柳絮飛揚時


有人說:“春的萌動,夏的奮發,秋的成熟,冬的蟄伏,自然是以季節為單位發展著它的生命的。”是的,春天以其獨有的物候特徵和生命張力體現了大自然的生機勃發,從而啟迪著人們的心智和靈感,難怪人們得出了“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至理名言!珍惜生命,那就從春天開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