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Wanglong:現實主義網文註定不會那麼“爽”

近年來,現實主義題材網絡文學備受關注。其中一部直面國企改革主題的小說《復興之路》風頭正盛:先是於2016年獲得首屆網絡原創文學現實主義題材徵文大賽特等獎,此後入選“中國網絡文學20年20部優秀作品”、上海圖書館“中國網絡文學專藏庫”等,成為當代現實主義題材網絡文學的代表之作。

《復興之路》的作者是“60後”網絡作家、國企員工Wanglong。已過知命之年的他幾乎每天都是兩點一線,一年四季鮮有變化:早上六點起床、七點坐到辦公室、晚上最少有兩小時用來讀書或寫作。除了新聞、音樂、中文國際等幾個頻道,就沒有別的喜歡的電視節目。不喜交際,即使是工作中必要的應酬也是能推就推。

“比起廣大網絡作家,我絕對是 ‘非主流’了。因為像我這個年紀的寫網文的實在是太少了。”近日, Wanglong就自己的創作故事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

专访|Wanglong:现实主义网文注定不会那么“爽”

“60後”網絡作家、國企員工Wanglong

一直想寫一部大時代背景的書

“其實,我是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

Wanglong是家中長子,下面還有弟妹。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和恢復高考,他很可能會扛起鋤頭去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畢業後,他分配國企,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如果非說有什麼特別的,那就是從小喜歡文學。記得少年時拿到什麼書都歡喜異常,因為書實在太少了。最早讀的是小人書,是祖父用撿破爛掙的錢給我買的,算是讀書之始。祖父念過幾年私塾,毛筆字寫得極好,對我要買小人書的要求,從來不拒絕。陸陸續續買了上百本,給我的童年帶來無窮的快樂。”

雖然是工科生出身,但Wanglong無意透露了相當大的閱讀量:他能背《三言》中許多“打油詩”,對《紅樓夢》中的建築、服飾、飲食、宗法、詩詞如數家珍;他因為喜歡《資治通鑑》拓展閱讀了《通鑑紀事本末》和《續資治通鑑》,還讀過《曹操傳》《唐太宗傳》《朱元璋傳》《明成祖傳》《曾國藩》《拿破崙傳》;他既看過《青春之歌》《紅巖》《鐵道游擊隊》《戰鬥的青春》,也看過《戰爭與和平》《復活》《靜靜的頓河》《卡拉馬佐夫兄弟》;他喜歡王朔和餘華,歐美作家中則最喜歡海明威,尤其是其簡潔如照相機般的文風。

2006年網文之風已興起,Wanglong彼時正擔任分黨委書記,工作相對清閒。他在起點中文網上看了幾部小說,自己也試著在鐵血軍事網上寫了一本架空軍事類的《英雄記》,不想書很容易就通過了審查,順利上架,順利完本,反響還不錯。2009年後,備受鼓勵的他在起點陸續開始了第二部小說《榮飛的夢幻人生》、第三部小說《蒙山軍》。“第四部就是《復興之路》,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大榮譽,但當時真的沒想到會獲獎。”

“可能受了蘇聯作家西蒙諾夫的影響,我一直想寫一部大時代背景的書。西蒙諾夫寫過一部以蘇德戰爭為背景的三部曲,《生者與死者》《軍人不是天生的》和《最後一個夏天》。這套書是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六十週年出版的,書中用幾個互有關聯的虛構人物將那段血火歷史寫了出來,非常動人,非常傳神。前方與後方,統帥與士兵,生者與死者,勇敢者和怯懦者……我看過不少軍文,感覺超過這部書的沒有。”Wanglong感慨,我們有過無數的大時代,但沒有太出色的反映大時代的作品。“那需要深厚的歷史認知和卓越的文學才能,我想過創作該類作品,但目前還做不到。”

在國企幹了三十多年,素材太多了

《復興之路》講述的是大型國企紅星集團在重重困頓中改革、復興的故事。寫這部小說時Wanglong正逢企業班子調整,以國企為背景寫一部書的念頭就這樣自然而然冒出來了。

“連大綱都沒有,我就動筆了。因為自己在國企幹了三十多年,素材太多了。”

专访|Wanglong:现实主义网文注定不会那么“爽”

《復興之路》於2016年獲得首屆網絡原創文學現實主義題材徵文大賽特等獎,此後入選“中國網絡文學20年20部優秀作品”、上海圖書館“中國網絡文學專藏庫”等

Wanglong坦言,寫書時他抱定的念頭就是寫實,除了人名、地名、企業名、產品名、發展數據是虛構的,其他大部分情節都是真實的。“那些場景幾乎都印在我的腦子裡,花樣繁多的會議、清退臨時工、應對上訪、修訂制度流程、推行精益管理、壓縮管理費用、杜絕大吃大喝……當然,行文時增添了一些理想化的因素,比如反腐的內容。”

在他看來,“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這十六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很多大型國企就是一個完整的社會,承擔了比民企重得多的社會職責。以我供職的單位講,員工曾戲稱公司除了沒有火葬場什麼都有。像職工大學、職工中專、技校、子弟學校、職工醫院、託兒所、物業公司,統統都有。這些年國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子弟學校移交給當地政府了,近期將 ‘三供一業’(家屬區供電、供暖、供水及物業管理)也移交了,使得企業大幅度減輕了負擔,降低了管理成本。”

“這些都是好的方面,受到了員工的歡迎和支持。但國企和民企最大的不同就是國企肩負著更多的社會責任,不會也不能像民企一樣只顧利益。比如近期辦的 ‘三供一業’移交,當地政府的領導就不止一次說過,還是國企好,有大局觀。什麼是大局觀?我認為就是社會責任。”

Wanglong認為,國企盈利,受益的是全民,不獨企業的經營者和員工。“國企,特別是央企,目前還必須承擔更多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國企現在是,將來也是國民經濟的中流砥柱,是民企無法替代的。”

“國企改革的另一個目標是擺脫人治走向法治。國企已經建立了無數的制度來約束一把手的權力,目的正在於此。但我認為,就目前而言,國企的主要領導仍是決定企業興衰的關鍵人物。如果企業有一個奉公守法且經營藝術高超的一把手,企業走向興旺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沒有這樣的領導,那就糟了。”Wanglong直言,《復興之路》其實就是講了這麼個“老套”的故事,主人公上任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其實沒有做什麼轟轟烈烈的事,他不過是履行了自己的基本職能,不過是做到了先公後私、遵章守紀,企業的正向變化就出現了。

寫長篇,必須擁有生活的積累和沉澱

儘管小說寫起來無比順暢,但《復興之路》的編輯曾直言題材偏小眾,尤其主要角色都是中年人,難以讓大多網文讀者產生代入感。

“我說沒辦法,題材本身決定了主人公不能是剛走上社會的青年,必須是有一定閱歷的中年。因為想改變一個國企,必須從高層改變,底層是無法做出有效變革的。”Wanglong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本書沒有任何天馬行空的玄幻,即使如書中主人公陶唐手握大權,也不能為所欲為,必須按照國企的規則辦事,該上會的必須上會,該集體決策的必須集體決策,跟民企是不一樣的。”

“當然,責編的判斷也很敏銳,《復興之路》確實是完本的四本網文中 ‘粉絲基礎’最差的。”

Wanglong笑言,現實主義題材作品目前在網文圈仍不屬主流。“閱讀網文的大多是青少年,他們更喜歡爽文,大概從中可以獲得更多的愉悅吧。但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註定不會那麼 ‘爽’,必須腳踏實地,否則就不是現實主義了。生活就是這樣,總是有更多的無奈,更多的責任和痛苦,就像古人所說的——不如意者十八九。”

但Wanglong也看到,現實主義題材的作品正越來越受到網文界的關注。“或許閱文舉辦現實主義徵文大賽就是一個明顯的開始吧,之前我沒有注意到有類似的獎項推出。”他說,“我個人沒有系統學習過文學理論,最多算一個文學愛好者。在創作《復興之路》時,也沒有給自己的書貼上現實主義的標籤。但我承認,幾乎所有的名著——我對名著的理解是那些能夠經受時間檢驗而存活下來還被讀者記著並反覆閱讀的書籍,都是現實主義的。作者取材於現實,歌頌或者鞭撻現實,從而給讀者以啟迪甚至震動。就文學的社會意義,來源於現實生活的現實主義作品肯定比武俠、玄幻之類的作品有更強的社會意義。”

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小說,Wanglong都認為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故事。“用故事展現人物的命運,其他如文字、情節、細節一類的東西都是為故事服務的。講故事是作者的能力,區分作者的優劣主要在於故事講的好不好,能不能打動人,不在於辭藻的華麗與否。”

除了故事,他認為細節是第二重要的。“我對好小說的評判標準之一就是擁有大量的細節,從中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寫出令讀者感嘆的細節需要生活的沉澱,關在書房裡是想不出細節的。即使寫出來也經不起檢驗。所以我不認為剛走上社會的年輕人可以寫出一部名著來。寫詩歌或者散文可以,擁有天才就行。但寫小說特別是長篇小說,必須擁有生活的積累和沉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