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读书人,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

——罗大经《鹤林玉露》

读书人,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

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读书人,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读书人,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书人,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读书人,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

质言之,做一个读书人,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

相反,对于不读书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他们不去享用和占有这笔宝贵的财富,一个人惟有在成了读书人以后才会知道,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

读书,以愉快为标准

读书人,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古人说:书房如闺房,好书如好色。

好色在多数情况下不是一个褒义词,但没有人怀疑它发自内心,所谓食色性也。读书也是一样,要成为一种本能的欲求,要发自内心,而不能掺杂太多功利性的目的。

周国平说:读书唯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做了最好的表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

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读书人,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

无论什么书,只有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才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

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唯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

没有人有义务必须读诗、小说、散文。哪怕是专家们同声赞扬的名著,如果你不感兴趣,便与你无干。

读书人,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中说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

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对于读不懂、不感兴趣的书,不如束之高阁。如果硬读,其结果只能是如蠹鱼一般食之不化,最后不懂装懂,人云亦云。

凡是真正把读书当作享受的人,必有自己鲜明的好恶,而且对此心中坦荡,不屑讳言。

世人不计其数,知己者数人而已,书籍汪洋大海,投机者数本而已。

我们既然不为只结识总人口中一小部分而遗憾,那么也就不必为只读过全部书籍中一小部分而遗憾了。

嗜好读书,让人忘记终有一死

读书人,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金圣叹列举他最喜爱的书,到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止。他生得太早,没有读到《红楼梦》。

也可以说,我们都生得太早,不能读到我们身后许多世纪中,必然会出现的一部又一部杰作了。

不过,我们读到了《红楼梦》,可是有几人能像金圣叹之于《西厢记》那样品读?那么,生得晚何用,生得早何憾?

不论生得早晚,一个人的精神胃口总是有限的,所能获得的精神食物也总是足够的。

读书人,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藏书多得一辈子读不完,可是,一见好书或似乎好的书,还是忍不住要买,仿佛能够永远活下去读下去似的。

嗜好读书,往往使人忘记自己终有一死。

爱书家的藏书,确是把书当作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在书斋与主人之间,有一个共生并存的关系。

读书人,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正因为此,一旦与主人断绝了关系,书斋便解体,对于别人它至多是一笔财产,而不再是一个有机体。

事实上,无论古今,私人书斋是难于传之子孙的,因为子孙对它已不具有它的主人曾经具有的血肉相联的感情。

这对于书斋主人来说,倒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憾事,既然生命行将结束,那和他生死与共的书斋的使命应该说是圆满完成了。

读书人,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清代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读书人是一个美好的身份,不是说有多了不起,而是读书这种行为意味着,这个人没有迷失在外界的声色浊浪之中,他的心智和品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总能在平庸的生活之外,开辟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拥有独特的思考和有趣的灵魂。

读书人,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