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縣:道口古鎮(二)

古寨牆 匾額

河南滑縣:道口古鎮(二)

咸豐十一年(1861年10月),捻軍攻佔道口鎮,不久即被擊退。同年,古鎮商賈紳民醵資,由滑浚丞和地方名士監工建起土垣。寨牆由三合土(石灰、黏土、細砂)夯築而成。光緒元年(1875),為加固寨牆,將西部沿大運河走向的寨牆(兼堤防)改土垣為磚石結構,牆身由牆基、牆體和垛口三部分組成。巨石砌牆基,外包磚衣,寨牆周長13華里,古鎮面積3.8平方公里,四周垛口不計其數。

道口古鎮依運河而建,因碼頭而興,西寨牆緊鄰大運河,兼具防禦和堤防的雙重功能,在我國城鎮寨牆中極為少見。1963 年秋滑縣連降暴雨,大運河水位上漲,寨牆兼堤壩垮塌。1964年春,全面修復堤防,和平年代寨牆失去了抵禦外敵的功能,故在修復中,沒有再築垛口。

道口鎮寨牆面向運河有和尚口碼頭和水衚衕碼頭兩處渡口,東、 西、南、北各有大小寨門七處,皆置有石制匾額。大東門石匾外題“紫氣東來”,內題“望岱”;北小東門外題“嶽宗泰岱”,內題“嘉德”;南小東門外題“泰岱屏障”,內題“仰魯”;大南門外題“德被燻南”,內題“通梁”;小南門題“古居賢裡”;大西門外題“道通秦晉”,內題“適衛”;北門外題“恩承北闕”,內題“達燕”。

匾額,是古建築的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民族獨特民俗文化的傳承,鑲嵌在建築最顯眼的地方。小南門的“古居賢裡”,大南門的“德被燻南”,大東門內匾的“嘉德”,體現了古人仁愛、友善和崇尚美德的意願,希望正氣破門而入,美德隨祥和之風吹入古鎮。“適衛”“紫氣東來”說的是孔子適衛,穿西門而過,老子倒騎青牛乘祥瑞自東門入,這是古鎮人對聖賢的仰望更是祈盼吉祥的表露。自古以來,人們將東方視為生命之源,是希望和吉祥的象徵,泰山位處五嶽之首,被尊為“岱宗”,是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南邊小東門外匾的“泰岱屏障”和內匾的“仰魯”,大東門內匾的“望岱”和北邊小東門的“嶽宗泰岱”就是古人崇拜泰山文化的體現。北門“恩承北闕”體現了古鎮人世受皇恩,忠君報國的儒家思想。

古鎮南通梁(開封),北達燕(北京),東望泰山,西通秦(陝西)晉(山西),四省通衢,交通發達。100多年過去了,大西門的古寨殘垣,歷經風吹雨打,依舊傲然挺立。

衢巷 衚衕

河南滑縣:道口古鎮(二)


河南滑縣:道口古鎮(二)

道口古鎮有十二街一巷七十二胡同之說。古鎮街道縱橫交錯,沿運 河走向形成的順河街最為繁華,街道兩側是硬山式明清建築,商鋪林立;順河街北段與運河之間有兩條小街,分別取名二道街、三道街;順河街向南延伸,只剩下一面有街,一面是河堤,故取名一面街。以上街道均以地理位置取名,以地標取名的街巷有老爺廟街、工商聯街(以前稱財神廟街)、苦水井街。一面街南段緊鄰河堤,地勢高人稱上口,後大街地勢低稱為下口,連接上口和下口的街道叫上下口街,還有因拉腳、扛包等勞工聚集形成的人力市場——腳力市街,走進大東門便來到日日有集的大集街。

順河街中段向東的獅子巷,東西走向,因兩端立有石獅而得名。

衚衕是城鎮街巷的延伸,交通的衢道,更是普通百姓出入家門的通道、生活的場所。古鎮衚衕七十二條,以姓氏命名的佔多數,如申家衚衕、 滿家衚衕等。

地標命名的衚衕:順河北街的善局衚衕,因民國年間設有宏濟善局而得名。武衙門衚衕是因嘉慶年間設立滑浚協防外委署,百姓稱“武衙門”而得名。當天衚衕(也稱九大川衚衕)因設有多家當鋪得名。搖繩廠衚衕則是因臨近搖繩廠而得名。還有馬店衚衕、土地廟衚衕、澡堂衚衕、 薛花園衚衕、教堂衚衕等。

以形象和標誌命名的衚衕有:因形似褲襠而得名的褲襠衚衕、地面常年溼漉漉的水衚衕、臨近文衙門百姓喊冤告狀的冤屈衚衕、進西寨門騎馬快行的馬道衚衕等。

順河老街

河南滑縣:道口古鎮(二)

微風細雨中的順河老街靜謐安詳,屋簷上飄落的水滴,猶如跳動的音符,彈奏出輕柔的旋律。潮溼的老牆根承載了多少故事,或許只有她自己知道。煙雨朦朧中,撐起一把油紙傘漫步在順河老街的青石路上,望著明清築起的舊宅老鋪、民國時修造的歐式商店並列在街道 兩側,頓感時光倒流、恍若隔世……

最後一遍“天乾物燥,小心火燭”之後,更夫們收起銅鑼梆子,完成了又一個巡邏報更的使命。隨著寨門“吱呀呀”的開啟聲,日日為集的道口古鎮迎來了新的一天。當第一縷陽光射進老街,燒雞鋪、 錫器店、百貨鋪、雜貨行、醬菜鋪、糕點坊、飯鋪、糧行……已是鋪門大開,吃的、玩的、用的一應貨品被堆放在最顯眼處,隨時挑起你購買的慾望。街上行人漸多,擓籃子叫賣的行商小販、吹糖人兒的民間藝人、算命的江湖術士穿插其中。善男信女滿懷期盼來到這裡,燃起紙箔長香請求神靈大仙庇佑,古鎮的關帝廟、財神廟、送子菩薩廟、 南大王廟等多處廟宇足以滿足香客們的祈求。說書唱戲聲和梆子弦子聲從街邊巷尾的書場戲院傳出,聽客們悠閒地磕著瓜子喝著大碗茶,陶醉於時而憂傷時而歡愉的劇情中。華燈掛起,行人漸稀,此時的茶館裡,唱墜子聊大天的依舊興致勃勃,飯鋪裡酒至微酣猜拳行令聲不絕於耳。在買賣鋪算盤的噼啪聲中老街又傳來了“小心火燭”這熟悉的聲音……

雨停了,收起油紙傘,也收起了回憶,漫步在溼潤悠長的順河老街,每一步都要輕輕地邁過,因為一不小心就會觸碰到一個沉睡的故事。

漫步在順河老街,歷史的滄桑迎面而來,這就是老街的魅力,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磚雕墀頭

河南滑縣:道口古鎮(二)


河南滑縣:道口古鎮(二)

行走古鎮,明清建築風格的房舍隨處可見,這些藍磚黛瓦的跨世紀老屋, 山牆兩側鑲嵌著古樸精美的磚雕墀頭。磚雕藝術在明朝中期以後,逐漸用於民間建築,大運河通達的航運,將磚雕技藝隨著行船帶到古鎮。

墀頭,是我國古代傳統的建築構件之一,起承重和邊牆擋水的作用。處於顯耀部位的墀頭,經過精心雕琢,就像房屋的眼睛,忽閃著靈動的光芒,向外人展示主人的祝福與祈盼。

古鎮磚雕墀頭有寓意長壽吉祥的“仙桃”“福壽”“花卉”圖案等,有道教色彩的“盤長”“蓮花”圖案,有祈盼人丁興旺的“麒麟送子”和希望一切順利的“馬到成功”墀頭,還有雕刻“喜上梅(眉)梢”(又叫“喜鵲 登枝”)的墀頭,象徵吉祥、長壽、官祿與愛情的“仙鹿”墀頭寓意廣泛, 因此在道口鎮的古建築中最為多見。斗轉星移,斯人遠矣,很多老屋幾易其主,但先人美好的願望與祝福卻不曾遠去。

行走古鎮,不經意的一個回眸,便是穿越時空的對視。這些古老的磚雕藝術,展現的不僅是古鎮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更是古代手工藝人的智慧與匠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