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喬丹,能不能是我的青春?


邁克爾·喬丹,能不能是我的青春?


這樣的說法,儼然已經成為一個娛樂至死的梗。邁克爾·喬丹還算比較正常的對象,甚至沒資格入選大名單。因為在這條公式下,歷史人物必須上古神獸,比如“喬治·麥肯,我的青春”,等等。大概意思諷刺看球久持優越感者,或者乾脆作為從眾的操作方式。不過,這個問題還是可以討論的,如題—對於,沒經歷過那個時代的球迷,邁克爾·喬丹,到底能不能變成青春。

可以的。上案例:錫安·威廉姆森。錫安在喬丹第二次退役的1998年還沒出生,而這個00後肯定也不會對2003年有什麼印象。所以,錫安可以說是從未見過喬丹的現場或者直播,但不妨礙他將喬丹作為唯一指定偶像,反而忽略了科比或者詹姆斯這樣更可能直接關聯的時代超巨。


邁克爾·喬丹,能不能是我的青春?


說明問題就是,籃球跟青春,其實存在一種量子糾纏(反正解釋不通就用這個名詞對了)。“青春”是個概念動態的詞彙,通常載體現實或者藝術,像電影、動漫或者經歷和某些陌生老熟人,等等,都能聯繫起來。球迷呢,一般將直接接觸並崇拜的運動員,以自身年紀和對方職業生涯為主體,定義的現象。將喬丹當成青春,表示這個群體看過上帝的直播。

問題來了,直播跟現場是完全不一樣的,雖然被記住的都只有一小部分。但直播跟錄像帶最大的區別就是時效性,即第一時間獲知大洋彼岸的現實結果,阻止時間差對於自己評價人事物的干擾,以及全面體驗過程帶來的視覺衝擊力。由於形式上取隔著屏幕觀賽,因此可以大膽實踐,反正對於沒有經歷和接觸過的超巨們知道結果也不現實,還不如將錄像帶當直播看。


邁克爾·喬丹,能不能是我的青春?


就像錫安對待喬丹那樣,他承認自己看過能找到的所有上帝全場。超級狀元的這波操作,就是在復刻現場直播,不必同步就能將喬丹列為最大一部分青春,而忽略詹姆斯和科比。我雖然沒衝動這樣做,但對於喬丹同樣保持崇拜,所以再怎麼瘋狂支持詹姆斯,都只會認證他的真實地位是歷史第二聯盟第一人。

另一種方式就是看傳記,在某些層面上甚至比集錦或者錄像帶還要詳細。集錦和錄像帶雖然畫面感強,但還是完全代入自己的思維,如果常識比較膚淺,很容易造成矮化主角的行為。傳記不同,在作者理性和懂考究的情況下,寫入更多人物在籃球場外的行為,能具體形象。比較大的缺點就是優秀的體育傳記比較少,篇幅太多直接搬集錦,這樣做就沒幹貨了。這點,連個人寫作專家也不例外。


邁克爾·喬丹,能不能是我的青春?


我對喬丹的認知,是結合集錦加傳記,以及他龐大效應支持下的形象工程。於是我下結論,《大概球迷都喜歡喬丹吧》。未必是真理,但我認為喬丹就是這樣神奇,他重新發明籃球,從任何方面都達到極致,將人體從全新角度昇華為藝術表現。喬丹不是青春,而是意識的一部分。

我至今都在嘗試給足球和籃球以及小部分橄欖球的時代超巨和上古神獸做一篇小傳記,因為會盡量多地涉及到知名人物——喬丹、拉塞爾和張伯倫,以及馬拉多納、貝利和迪斯蒂法諾自然不例外,倫·拜亞斯和“山羊”厄爾·麥尼考爾特也來,庫巴拉和普斯卡什等等都包括在內……他們就是我的青春——基於夢想,或者基於人物事蹟本身。

當然,能就算只是通過直播跟著自己崇拜的球星,那是青春比較直接的方式。以上討論是針對已經錯過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