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偶式育兒:過分依賴子女造成深惡影響,中國母親們到底冤不冤?

點個關注,每日收穫心理乾貨,每次你迷茫的時候我都在。

前些天,我的幾個大學同學們相聚北京,才彼此都沒有對方的微信號,於是立刻建群,互加好友。十多年沒見,很多同學都已經為人父母,我翻閱著一位女同學的朋友圈,看她各種奇形怪狀的曬娃照。

看著看著,忽然覺得有點奇怪——孩兒他爹去哪兒了?

我問這位女同學:“怎麼光是你跟你兒子的照片啊?你老公呢?”

她說:“他呀~天天忙工作唄,哪有功夫照顧孩子?”

這時候又有一位同學插嘴進來:“呦~那你這不就是喪偶式育兒嘛~”

“要是喪偶就好了,還省得給他洗衣服了呢~還是我家兒子好,能天天陪著我,要是一直這樣就好嘍!”大家哈哈大笑,我卻有點笑不出來。

喪偶式育兒:過分依賴子女造成深惡影響,中國母親們到底冤不冤?

這個玩笑的背後,其實蘊含著對丈夫的極大憤怒,這位女同學本來對自己老公的情感,不知道被什麼給阻斷了,轉移到了兒子的身上。於是,母親和兒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密,越來越糾纏;而妻子和丈夫的關係,卻越來越冷漠,越來越疏遠

這就形成了家庭的“扭曲三角形”。

扭曲的三角形

一個家庭最初是由兩個年輕人組成的,他們就像兩塊石頭,各自有各自的稜角,但仍然相互吸引。於是他們努力靠在一起享受甜蜜,但往往又會因為彼此身上的稜角而發生衝突——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磨合期”

正常情況下,兩個人基本度過磨合期之後,就開始準備著結婚、生孩子了。孩子就像是從“媽媽”這塊石頭上扣下來了一小塊,最初他與自己的媽媽能夠“無縫貼合”,兩個人完全沒有磨合的必要,媽媽也非常享受這個過程。

此時,家庭的三角形已經形成了,三個頂點分別由丈夫、妻子、孩子三個人組成。隨著時間的發展,代表孩子的這個點,會逐漸移動到父親和母親的中間,同時還會逐漸遠離父親和母親。大約在孩子10歲左右,三個人會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

但是,這一切還都是正常情況。在很多時候,夫妻之間沒能度過好磨合期,兩個人的距離本來就很疏遠,他們想要親近,但不知道如何相互打磨;又想要徹底分開,可又會因為這個念頭而倍感孤獨。

喪偶式育兒:過分依賴子女造成深惡影響,中國母親們到底冤不冤?

怎麼辦呢?

於是,他們找到了彼此的替代品:丈夫把自己投身於工作中,他們去開拓事業,創造價值;而妻子則牢牢抱住兒子,她感受著親近的同時,也幻想著這個兒子有一天真的能夠變成男子漢,照料、保護自己。於是,這個三角形,就很難迴歸它本來模樣了。

搞懂家庭三角形

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在這樣的家庭模式中,孩子最容易產生三種情緒:恐懼,愧疚,還有焦慮。先說說恐懼。我們經常會聽到母親這樣跟孩子說話:

“別去那兒,危險!”

“你注意點!”

“別碰這個,髒!”

母親的這些話表面上是在幫助孩子迴避危險情境,但是這會讓孩子感到——這個世界是危險的,處處都是危機。母親的照料反而成了一種暗示,讓孩子不敢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越是這樣,孩子就越是需要母親,他們會感覺到母親是世界上唯一能夠保護他們的人。於是,一旦孩子需要和母親有短暫的分離,就會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這種分離包括:斷奶、分床睡覺、分屋睡覺、去幼兒園、自己在姥姥家過週末,更嚴重的情況,孩子會拒絕上學。一切離開家,離開媽媽的行為,都會帶來彌散性的恐懼感。

如果媽媽在照料孩子的時候,經常表達這樣的話,例如:“沒有你我可怎麼辦呀?”“媽媽的未來就靠你啦!”“你是咱家的男子漢呀!”那麼孩子在試著獨自面對世界的時候,除了會感覺到恐懼,還會多一絲愧疚

  • 我去上幼兒園,我的媽媽會不會很想念我呢?
  • 我去和好朋友玩耍,我媽媽該和誰一塊玩啊。
  • 爸爸在家會不會欺負媽媽?
  • 我要是學習不好,我媽會不會感到特別失望,會不會抑鬱?

也許愧疚感是人類所有情緒體驗中最糟糕的一種了,孩子帶著這種感覺,會束手束腳,他們無法發展出主動性,不能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喪偶式育兒:過分依賴子女造成深惡影響,中國母親們到底冤不冤?

隨著孩子長大,恐懼和愧疚感會深埋在他們內心世界,即便到了考學、找工作、談戀愛、結婚的時候,這些情緒仍然不能有效化解,他們會以焦慮的形式表現出來

比如很多男生在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都要選擇離家近的,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中,會幻想自己每週週末都能回家來看望母親;他們找戀愛對象的時候,會下意識的想象,把這個姑娘帶回家,母親會有什麼反應?他們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難,更有可能找家裡人解決,而不是靠自己處理問題。

他們的人生目標變得分散起來,不僅有著自己青春期時發展出的理想,還包括自己媽媽對自己的期待。當二者有些許錯位時,孩子就會陷入巨大焦慮中。


對夫妻關係的負面影響

無論男女,我們每個人都是需要情感依託的,當一名母親把自己的情感依託放在孩子身上時,她就很難放在自己丈夫身上。

丈夫如果試著將自己的情感依託到妻子身上,可能會有一種“進不去”的感覺,他會發現,自己老婆天天忙著照顧孩子,培養孩子,沒時間和自己經營感性。一旦他想要和妻子親熱一下,妻子就會說:

“我得照顧孩子,我很忙!”

這種理由往往讓丈夫無法拒絕,久而久之他會發現,與其去老婆面前碰一鼻子灰,還不如玩玩遊戲、看看直播方便。

夫妻倆各自找到了一個情感依託,在各自的循環中漸行漸遠。他們會因為“照顧孩子”這個理由而維持婚姻,但彼此之間已經很少有共同話題了。

喪偶式育兒:過分依賴子女造成深惡影響,中國母親們到底冤不冤?

這種婚姻危機會潛伏很久,通常會在孩子“不再需要照料”的時候爆發,比如高考。

每年9月都會是一個離婚高峰期,大量40多歲的夫妻早已厭倦了彼此,他們為了把孩子培養成才而堅持到現在,直到孩子離開家庭去了大學,不再需要他們照顧,這對夫妻似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於是婚姻正式宣佈死亡。

當然,如果孩子感覺到了這一點,他們依然會讓父母照看自己,比如讓自己的成績糟糕一些,考不上大學;或者考一個離家最近的大學;或者乾脆把自己的自理能力全部廢掉,當個媽寶男

孩子成了夫妻關係的替罪羊,名存實亡的婚姻在孩子的“努力”下風雨飄搖的維持著

對母親本人的負面影響

其實在這種家庭模式裡,最受傷的還是母親本人。

首先,與兒子相依為命只是母親的美麗幻想,它最終的結果只有兩個:第一,兒子終於有了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打碎了母親的幻想,活成了真的自己;第二母親的幻想成真了,但代價是一個越來越遠的老公、一個離不開家的兒子,和一個繼續沉浸在夢中的自己

第二,與兒子過度親近的母親,情感往往非常脆弱,他們禁不住兒子有任何和自己想象不一樣的舉動。小到吃飯磨蹭、感冒發燒、貪玩手機,大到學校打架、退學逃學。這些事情都會讓母親感到極度的焦慮,因為他們自己最重要的情感支持——丈夫——被自己推得越來越遠,丈夫沒法給自己提供安慰;而自己和兒子越來越近,情緒也就更容易被兒子帶動起來。她們其實經常體驗到情緒崩潰。

喪偶式育兒:過分依賴子女造成深惡影響,中國母親們到底冤不冤?

最後一點,也是最可怕的一點是,上面的兩個負面影響,往往都是惡性循環。越是讓母親去看到現實,她們就越是焦慮,於是就越是躲在自己的幻想中;越是讓母親去發展自己的愛好和社交,她們就會覺得兒子的行為越失控,於是更加緊密的和兒子在一起。這種情況不會隨著孩子“長大了”而好轉,反而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越來越嚴重。


媽媽們該怎麼辦?

第一步,你需要學會照料自己

你可能很擅長去觀察兒子的需要,兒子的情緒,但是也許慢慢忽視了自己的感受,你會在孤獨和焦慮中,不停的尋找新的突破方法。這時候,你能想到的,最好獲得的方法,就是抓緊兒子,於是你的問題還是得不到解決。

可是如果你學會先關注自己,拿出一些時間來照顧自己的情緒,你就會發現原來可以不依賴著兒子,自己就能調節好情緒。這樣,事情才會開始一個更健康的循環:你越是照顧自己,就可以越是和兒子保持健康的距離,你的情緒就越積極,然後就能更多的照顧自己。

第二步,正視夫妻間的差異

我們會習慣性的把差異當成對錯,我們會把丈夫的習慣當成是“毛病”,並找各種理由支持自己的看法。如果你有這種情況,建議你花些時間和自己丈夫坐下來好好談談彼此觀念上的差異,為什麼對方會有這些行為?這些行為給他帶來了哪些好處?給自己帶來了哪些困擾?以及最重要的,我們將來可以怎麼辦?

一個能夠彼此滿足的,創造性的需求,可以大大提高你們的生活質量。

喪偶式育兒:過分依賴子女造成深惡影響,中國母親們到底冤不冤?

第三步,耐受養育焦慮

養育焦慮指的是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因為孩子要慢慢獨立而產生的焦慮。這種焦慮甚至被稱為“第二次分娩”,可見其的痛苦程度。一對關係健康的夫妻,有能力消化掉養育焦慮,通過彼此傾聽和安撫,讓這種情緒停留在夫妻之間,不會變成對孩子的控制和依賴。

如果媽媽們學會了和自己的丈夫一起耐受養育焦慮,不僅能夠讓媽媽本人感到更舒適,還能夠給孩子騰出更大的心理空間,孩子會更加自信,有好奇心,開朗而外向。


即使你目前處於喪偶式育兒,也不要喪氣,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童年家庭時期,爸爸或媽媽也要費勁心思去做一些事情彌補家庭精神上的不完整。

在普通家庭裡面,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是家長掛在心裡的頭等大事。我曾經帶領過很多的父母工作坊以及很多一對一家庭的諮詢和兒童心理輔導,我發現在很多的親子衝突當中,有一個特別的、共性的問題

, 那就是我們父母,缺乏一些心理學知識,對孩子的心理和情緒認知不足, 不能夠了解孩子的心理情緒和行為之間的關係。

所以,面對孩子各種各樣不端的行為,父母們的各種講道理、做邏輯分析、嚴厲的懲罰或安撫哄騙,都無法快速的起作用,甚至還會造成激烈的親子衝突

殊不知,行為的背後真實隱藏著的情緒和感受,才是解決問題的核心所在。可是,很多的父母都忽略了,或者呢,根本不知道行為的背後,還隱藏著感受和情緒!所以,讀懂孩子的心理情緒,其實對我們的育兒,至關重要!

希望大家都能夠科學育兒,不要讓孩子的情緒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反饋。整個課程10講,集理論乾貨、案例解讀、場景式教學、課後答疑於一體,幫你全方位解決育兒難題,輕輕鬆鬆做父母。

點個關注,每日收穫心理乾貨,每次你迷茫的時候我都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