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战略到底有没问题?谁能详细论述?

诚挚人生为梦启航


引言: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刘备三顾茅庐给诸葛亮交了一张满意的答卷,诸葛亮送给了刘备一份满分的答卷-《隆中对》。

《隆中对》到底有没有问题?笔者认为《隆中对》正确的判断了当时的天下形势,分别给刘备指出近期目标、远期目标。近期目标“三分天下”,无疑是正确的,长期目标“恢复汉室”,由于存在变数,略有瑕疵。

一、三分天下的分析完全正确

曹操击败袁绍,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此时曹操地域辽阔,兵强马壮,因此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免直接和曹操争锋。孙权占据长江之险,经历三代积累,国富民强,刘备不能与其为敌。

可以说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掌握非常正确。刘备不能同曹操正面抗衡,可是曹操不放过刘备,一直对刘备穷追不舍。我不惹曹操,可曹操不放过我,这正是刘备面临的新问题。针对刘备的新问题,诸葛亮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联吴抗曹。

按照诸葛亮给刘备分析的天下形势,即不可同曹操“争锋”,又对东吴“不可图”。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孙权示弱,联合孙权一起对抗强大的曹操。

刘备三分天下也好,光复汉室也好,刘备需要自己的地盘。诸葛亮又向刘备抛出了把荆州、益州作为基地的建议。

北方已被曹操统一,江东由孙权占据三世,剩下的唯有荆州、益州两地。荆州刘表无夺天下的雄心,益州刘璋暗弱不能守,因此诸葛亮建议刘备取荆州、益州,作为三分天下的根据地。刘备最需要做的就是撕掉伪装的“仁义”,因为刘表、刘璋同为汉室宗亲。

二、一统天下的设想有瑕疵

(一)孙刘联盟不可靠

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孙权在面对强敌曹操时,可以跟刘备联盟,但是面对利益时,就成了敌人。

荆州、益州作为诸葛亮规划中的根据地,同时也是孙权“全据长江”中的重用组成部分。所以诸葛亮的《隆中对》中,“跨有荆、益”和“外结好孙权”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解决不好,损坏其中的任何一个,对刘备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

没有荆州的益州,就是一个被人系住口的袋子,别人进不来,自己也走不出去。没有“孙刘联盟”,面对强大的曹操,刘备难以自立。

从后来的历史看,诸葛亮用借“南郡”的方法,临时解决了这个矛盾。然而治标不治根,为孙权偷袭荆州,孙刘联盟破裂,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埋下了祸根。

(二)兵分两路,兵家大忌

一旦天下有变,诸葛亮提出兵分两路,一路从荆州,攻洛阳;一路从益州,出秦川。兵法讲究兵力集中,更何况川蜀之地本来就养不了多少兵力。兵力本来就不到,还采用分兵之术,犯了大忌。况且荆州、益州、汉中相距遥远,兵分两路首要问题是协调,其次一旦一方有难,另一方难以支援。关羽被围麦城,刘备无法救援,就是实例。

总结:

《隆中对》是诸葛亮根据赤壁之战以前的天下形势提出的,对当时居人篱下的刘备确实有指导意义。刘备也正是按照《隆中对》的规划,步步为营,成为三足鼎立的一方诸侯。《隆中对》中存在的缺陷也注定了刘备“匡扶汉室”的理想付之东流。

参考:《三国志》

END

以上全是笔者抛装引玉,欢迎各位留言交流.。


妙眼看历史


诸葛亮的隆中对对于刘备来说是唯一可以执行的战略策略。在诸葛亮提出隆中对之后,刘备结束了,漫无目的的无头苍蝇状态,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人生阶段,他的奋斗从此有了方向。

当时刘备的情况很不乐观,刘备自从起兵以来,大部分时间都寄人篱下。在荆州,刘表让他驻扎在新野,刘备在新野地区招贤纳士,扩充自己的势力,其实已经引起了刘表的忌惮。

而且刘表把他安排在新野,没有安什么好心,心也位于整个荆州的北部地区,曹操一旦南下进攻,就将首当其冲。所以说,刘表只是把刘备集团视为整个荆州的一面盾牌而已。

所以对于刘备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有一块稳定的,可以发展的根据地,有了自己的基地之后,才能进而谋取天下。

诸葛亮开宗明义就告诉刘备,现在天下北方已经被曹操所控制,曹操有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在北方的统治相当稳固,刘备无力与之争锋。

江东地区,孙家已经经过三代的经营,刘备想要插手,几乎不可能。目前只有两块地区可以夺取,一个就是现在的荆州,还有一个就是刘璋控制的益州。控制了这两个地方,刘备方才如龙归大海,虎入森林。

从当时的势力分布来看,荆州,益州确实是刘备的最佳选择。刘表死亡之后,荆州就出现了分崩离析的情形,这个时候正是刘备大做文章的好机会。

而益州的刘璋更是一个老混子,有这么大块地盘去打个汉中,始终打不下来,实力真的不怎么的。只要刘备抢在其他人动手之前进入四川,入主成都干掉刘璋,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事实确实也证明了诸葛亮的军事构想,是非常成功的。在汉中之战后,关羽果断的发动了襄阳之战,这种无意间形成的南北连线,使得曹操一时间进退失据。

在汉中吃了亏损失了大量精锐的曹操部队,关公一个水淹七军之后,七支精锐部队全军覆没,曹操派遣的第二路援军由徐晃率领的军队里面老兵已经不多了,补充了大量的新兵蛋子。这说明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而且关羽的军事行动使得曹操都产生了放弃许多逃跑的念头,可见关羽的声威之大。

从这次军事行动,我们也能够看出诸葛亮的南北联动,对曹操军力的打击是巨大的。如果进行合理的规划,刘备亲自出益州,关羽与之配合出荆州,两路大军同时开打,那么曹操很有可能陷入顾头不顾腚的局面。只要一处形成突破,无论是襄阳或者长安,落入刘备集团的手中,那么整个三国的走向就将发生极大的变化。

只可惜以刘备的实力,诸葛亮再完美,再天才的战略构想,对于刘备来说,只有一次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然而,驻守荆州的关羽却犯了大忌,他没有遵从诸葛亮入川前的谋划,和孙权搞好关系,反而他激怒孙权,最终导致了关羽的悲剧性结局。

这说明一点,刘备的人才储备并不够,关羽作为一个军事将领,绝对合格,但是他不懂政治,而在荆州这么一个敏感地区,刘备没有安排一个能够镇得住关羽的文职官员在诸葛亮进入四川之后,负责对外联络,这就是一个极大的败笔。当然,以刘备的人才储备,仿佛他也没有太过合适的人选。

再者,那就是孙权对于荆州的念念不忘。荆州是孙权东吴政权的西大门,是南京的上游地区。谁占据了荆州对于整个东吴的国防安全将是极大的威胁,只消上游军队称舟而下,整条长江防线将岌岌可危。

而关羽表达出来的,对于孙家政权的敌意,使得孙权的这种不安全感骤增,使得他最终下定决心不顾孙刘两家联盟,一定要将荆州从刘备手中重新夺回。这也最终导致了诸葛亮隆中对的破产。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诸葛亮的隆中对是一个失败的战略谋划,只是刘备的实力实在太弱,在外交上又出现了偏差,许多机会稍纵即逝,最终痛失好局。


历史评说


引用一下毛泽东主席对《隆中对》评价:

诸葛亮之才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其辅佐刘备,从四处流走的困境,到割据一方,同曹刘三足鼎立,着实不易。而这一切,诚如刘备当年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在《隆中对》的一番规划。可见当时候的诸葛亮,对天下大局确实看的很透。正是因为这种大局观,才使得后来能够帮刘备在东奔西跑的困局下,得以生存并壮大。

但我们知道的是,最后蜀汉并没有成气候。隆中对中的“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宏愿最终也未能实现。毛泽东在点评这一段的时候,观点直接指向隆中对,指出诸在这一点上,从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毛泽东认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在毛泽东看来,隆中对最大的失误就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因为在曹、孙、刘三足鼎立的三家中,刘备的实力是最弱的。曹操自不必说,孙权时代据守江东实力也一定比刘备要强。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分兵两路出击,无疑是败招。

从另一方面来说,分兵两路的荆、益两州相距千里,中间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相隔,以三国时期的通讯条件,两路兵力很难相互呼应,协同作战。使得原本准备两军夹击形成掎角之势的想法,成为了自己主动削弱实力的败棋。如此一行,分开两路的军队,皆成为了人方刀俎下的鱼肉。当年司马懿就曾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毛泽东在看评价的时候,能够一语切中其要害,言古人之未言,足见其卓越的军事战略才华。







715457390177张建军


诸葛亮的《隆中对》有问题吗?

有!

哪有问题呢?

不止一处,听我慢慢说。

我们首先把刘备集团比成一家公司,董事长已经年届半百,一心想着做世界500强。一些大佬也认为他很有一套,将来必有出息。可是他带着创业团队,一直游走在中小城市,被竞争对手赶来赶去,有时还得被人兼并,成为人家的子公司。

就在他迷茫的时候,超级经理人诸葛亮出现了,诸葛亮告诉他北面,东面的市场你别想了,曹记和孙记公司已经做大了,客户都有粘着性了。

你要干就去湖北,四川一代吧,那里也有公司,湖北的和你是本家,公司业绩很好,但是董事长岁数大了,天天搞文艺摄影啥的,离挂也不远了。俩儿子都是官二代,很不成器,只想着独吞遗产。四川也是你本家,可是他不是坐地户,跟本地人尿不到一个壶里,况且这人也没啥能力,连北面的张鲁都打不过。这俩地方富得流油,你不取也是别人的。

刘备问

“都得到以后咋办?”

诸葛亮说

“那你就和曹健林、孙华腾三分天下了!”

刘备说

“三分谁干呢?我要一桶。”

诸葛亮咳嗽一声说

“这个也好办,上市后,你坐镇四川总部对付曹记,派个副总在湖北防着孙记,对付曹记。”

刘备说

“这就行了?”

诸葛亮说

“没说完呢!你还得好好干,跟云南那边搞好关系,别后院起火,然后你就耗着,耗到曹健林,孙华腾的公司都出毛病,你就趁火打劫,那么天下就一桶了!”

刘备说

“牛逼啊!就这么干了!”

……

于是,前几年刘备该得的地方都得了,公司蒸蒸日上。

然后,刘备按照事先安排,自己坐镇总部,派副总关羽,带着一波人去了湖北一带开拓市场。这时公司的发展好于预期,又得了汉中,汉中的分部也需要自己人才,刘备于是把诸葛亮派了过去。刘记公司开始了,摊大饼快速扩张的路子。

关羽是个干将,办事又准又狠,打的曹记公司业绩全面下滑,总部都要搬迁了。这时候孙记公司也想分一杯羹,想和关羽合作。关羽很客气,就一句话“滚一边去!你们一家小公司……”孙记公司又说,“你们还是借壳上市呢,壳得还我……”关羽又来一句“原来你们都是我家董事长家族产业的打工仔呢?还有脸说这个?”孙记一看白扯白了,就去找死对头曹记商量,“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不变的利益”。于是两家合伙,干掉了刘记在湖北的分部。

因为总部太远,分部太弱,单挑对群搂根本没胜算。

刘备一看“我去,分部没了,计划有变啊!”

“不行,按原定计划办!”

这时候诸葛亮也没辙了,只能劝刘备吃哑巴亏,继续跟他们耗着

刘备说

“耗个屁!没听赵本山说嘛‘晓芹他爹比我还硬实呢’,没耗没他我先不行了!”

死活不听,全力出兵

关羽死了,公司的资金链本来就紧张,刘备还借贷啃骨头死磕孙记,结果可想而知。

刘备赔的血本无归回到白帝城,知道这回估计耗不住了,就把小刘董托付给了诸葛亮,然后就挂了。

诸葛亮按既定方针办,冻死迎风战,饿死打饱嗝,攒点钱就去干一个“一亿元的小目标”结果每次回来都分毛不剩。

最后,诸葛亮也耗不住了。孙记董事长挂了,也耗不住了。最有意思的是曹记,创始人被外来资本干掉了,变成了司马记。

司马记很牛逼,关键是创业老总真能耗,把老曹家从爷爷到孙子都给耗死了,然后就把人家重孙子给替了。

司马记一统天下,耗掉了曹记,刘记,孙记。可是没想到自己也不太能耗,下任董事长有唐氏综合征,公司很快就丢了北方市场,剩下南方分部了,最后维持几年也耗不下去了。

耗”这玩意实在不太靠谱,因为人生就像打电话,不是你先挂就是我先挂,谁也不知道谁先挂。


关东书场


诸葛亮是一代贤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蜀汉终究没有能够一统天下。诸葛亮本人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不仅“长使英雄泪满襟”,而且喜欢读三国故事的人总在询问:“《隆中对》的战略究竟有没有问题?蜀国的失误在哪里?”

对于《隆中对》这么大的战略问题,豹眼看不明白,更不敢妄加评论,就以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毛泽东主席对这个问题的评价,做一个简单的回答吧。

根据豹眼手上的毛泽东批注《二十四史》提供的资料,《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06页记载,毛主席读姚鼐《古文辞类纂》“论辩类”苏洵《项籍》的批语:其始误对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如果豹眼理解没错的话,毛主席是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二分兵力讨伐曹魏的战略是错误的。主席用一开始就是误对来定论。

《诸葛亮传》记载《隆中对》,诸葛亮对刘备说: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意思就是,取得荆州、益州之后,守住荆、益险要之处,与西边的戎族交好,安抚住南边的夷越,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等到天下形势有变的时候,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刘备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

诸葛亮幻想着老百姓没有人不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

而且预言,如果真能如此,那么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毛主席对诸葛亮这一战略设想,仅仅从兵分两路是错误的角度,就认定其是误对。

事实上,刘备也没有等来两路出兵的机会。也就是毛主席所指出的《隆中对》的错误,作为这个战略的一个环节或者说一个步骤,还没有开始,刘备就已经失败了,没有机会去完成两路出兵的战略规划啦。

也就是说,《隆中对》本身就是错误的,不必说实现百姓箪食壶浆以迎刘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目的,就是连两路出兵的能力也没有实现。

不仅没有等到天下有变,而且先把孙刘联盟搞砸了,自己一方有了变化;不仅没有两路出兵,却把唯一的一路出兵用在了东吴方向上。

这就是说按照毛主席的定论,即便是按照隆中对的套路出牌还是错误的,不能够成功。而刘备完全没有按照隆中对的套路出牌,岂能不败?

但有意思的是,刘备却一直在一路用兵,汉中之战胶着的时候,关羽在襄樊咋不进攻呢;汉中之战结束了,襄樊之战却开始了;荆州丢掉了,夷陵之战发动了。

如此来对待一个既定的战略,那还叫战略吗?那是个可有可无的战略,可以随心所欲的发动战争,那么,《隆中对》就不能称之为战略,也就是随便说说,意淫一下,开开心罢了。

在豹眼看来,《隆中对》取荆、益二州的战略没有错,尽管结果不完美,毕竟刘备没有更好的选择。部分得到荆州也是很可以的。

但在这一战略规划上,没有明确说明对于汉中张鲁是个啥态度,是否把张鲁看作了一旦刘备出兵,张鲁就箪食壶浆以迎刘备的百姓呢?

可张鲁并不稀罕刘备,而且明确说“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就比较尴尬了哈。

诸葛亮把张鲁看作是在取得荆、益二州后,两路出兵讨伐的对象之一。前提是等到天下有变的时候,但这个有变是啥意思呢?没有明确。

这也是《隆中对》太过粗线条,也算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吧。


豹眼看历史


隆中对的战略是诸葛亮很早就已经制定好的战略计划,可以说是一个完美计划。

至于这个战略有没有问题我们阐述一下,诸葛亮在没有遇到刘备之前,就已经把隆中对的战略制定好了。刘备三顾茅庐才得见诸葛亮一面,其实前几次诸葛亮就是出去考察地形了。他要把天下形式精确的分析出来,让来找他的人心悦诚服。

三顾茅庐

刘备终于在第三次的时候见到了传说中的卧龙诸葛亮,在隆中与诸葛亮促膝而谈,此时的诸葛亮也是在考察刘备这个人,是不是值得自己出山辅佐。经过畅谈诸葛亮发现刘备是一个值得报效的主公,这才拿出了自己多年以来制定的这一套战略部署,《隆中对》。刘备听了以后,真是茅塞顿开。多年以来刘备东奔西走,就像一个无头的苍蝇,没有目标没有成就。今天遇到了诸葛亮,用刘备的话说,如鱼得水了。诸葛亮的战略是非常完美的,但这个战略必须要按照部署一步一步来。在任何一个步骤都不能有纰漏,最重要的就是荆州。

荆州失陷

没想到往往最关键的地方就最容易出事,关羽的刚愎自用不但让他丢了荆州,也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诸葛亮之所以把荆州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仅是占领荆州多了一块地盘,还因为荆州的这支部队可以牵制曹魏,阻挡孙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不容有失。关羽在前期是非常重视诸葛亮的谋略的,可到了后期他就忘了自己的使命所在了。不但不联合孙吴,还主动出兵攻击曹魏。这样的两线作战是兵家大忌,虽然孙吴是偷袭荆州,毕竟错误也是在关羽。是关羽的轻敌和高傲,使荆州丢失的。诸葛亮的战略在荆州丢失以后就已经失去了意义。但是诸葛亮还是尽心竭力的为了刘备的事业而奋斗着。

诸葛北伐

关羽的失败致使蜀汉集团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战略失去了意义。此时的诸葛亮已经没有退路,只有全力辅佐刘禅,举起了北伐曹魏的大旗。隆中对在这时候已经没有意义了,但是诸葛亮也没有放弃恢复汉室的事业。虽然他知道自己北伐不可能成功,但是为了刘备的遗嘱,为了蜀汉政权的发展。他还是要按照隆中对的大战略进行北伐,这时蜀汉已经没有了荆州方面的支援。得不到荆州的支援,自己的后勤还捉襟见肘,北伐多次都是无功而返。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死在五丈原军中。

总结隆中对

诸葛亮的一生对于蜀汉政权鞠躬尽瘁,对刘备的知遇之恩从不敢忘。隆中对是他还未出山是就已经制定好的战略,这是一个完美的计划,对于刘备这样一个胸怀大志但没有战略目标和战略基地的人来说,不亚于刘邦遇张良。使刘备在这以后势力迅速蹿升,凭借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迅速拿下了荆州西川之地,奠定了自己的帝王之路,让刘备的事业达到了巅峰。这些成就全都来自诸葛亮,来自这个在南阳种地的一介书生。诸葛亮的智慧被后人称颂,赞扬,他是智慧的化身,是我们敬仰的智慧之神。

《隆中对》就是他一生之中的神来之笔,没有之一。


雨夜构想


《隆中对》不是一个争天下的策略,而是一个做诸侯的策略。用此策略达成军事割据的目的是可行的,但是想统一天下则是万万不可能的。

首先:《隆中对》将刘备的大本营选在了益州,本身就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

《隆中对》是诸葛亮参考了“秦灭六国”和“汉高祖成帝业”等历史事件而提练出来的策略。

秦国灭六国的大本营是在关中地区,刘邦成就帝业的大本营也在关中地区,包括后世的北魏、隋、唐的大本营都在关中地区。

可是在当时,刘备根本不可能夺取关中,所以诸葛亮便把刘备的大本营选在了益州。

益州虽然具有天然的割据优势,但是缺陷也十分明显!连绵不绝的秦岭阻挡了蜀军,令其难以入寇关中。

想当年韩信从汉中出兵关中,面对的是一盘散沙的三秦,而且采用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才得以突袭拿下关中。

而蜀军面对的是强大稳定的魏国,偏偏又采取了谨慎的攻击模式,所以每每与对方陷入拉锯战,最后谁也赢不了谁?

其次:《隆中对》中说,若天下有变,便从荆州出兵北伐,是多么大胆的错误呀!

在冷兵器时代,中国南方军队北伐失败的概率在90%以上。且荆州是四战之地,本来就不容易防守,却又交给了好战的关羽镇守,所以当关羽与曹军交战时,被东吴端了老窝。

其三:《隆中对》的实施需要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而在乱世几乎就是一个悖论。

相对曹魏和东吴而言,蜀汉的百姓在三国中是最可怜的。诸葛亮和姜维连年用兵,军费从何而来!蜀汉的人口本来就少,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战争。没有钱,没有人,蜀汉凭空想去统一吗?

总之,诸葛亮为了显摆自己的才华,搞了这么个《隆中对》,实在是贻害千古。


芈祝融


隆中对原名为:草庐对。

隆中对战略分析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被誉为“一对足千秋”,是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分析、决策的典范,其全文如下: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其次,诸葛亮着重分析了几个主要的敌人: 

(1)曹操在劣势的情况下打败袁绍,不在天时、地利,而关键在与曹操和曹操的团队非常具有谋略;曹操当时正拥有上百万的军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没有这些优势,敌人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针对自己,就是对自己的威胁。诸葛亮把曹操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克服劣势,回避威胁,告诫刘备此时不能和曹魏争锋,要避其锋芒。

  (2)孙权占据江东已经三世了,那里地势险要,百姓归顺,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诸葛亮把孙权的威胁和刘备劣势组合成WT战略是认清劣势,回避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对孙吴只能以它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的企图。 

(3)荆州北靠汉水、沔水,南边可以直达沿海一带,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面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个战略要地。诸葛亮首先从荆州地利的优势,再到刘表不能守的劣势,让刘备利用起来就是机会了。所以诸葛亮运用SO战略,鼓动刘备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机会,尽快夺取荆州,并且作为近期战略目标。 

(4)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个富饶的地方,高祖凭借着它建立了帝业。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又在北面威胁着他,那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诸葛亮运用SO战略,鼓动刘备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机会,夺取荆州之后,再夺取益州,作为根据地和首都,并且作为中期期战略目标。

  (5)在假设的情况下夺取了荆州、益州之后,再守住险要的地方,与西边的各少数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内部革新政治;且在一旦形势发生变化时,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向中原进军,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打出秦川,再依靠当地百姓,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朝的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诸葛亮运用SO战略,在假设的情况下夺取了荆州、益州之后的优势,再来进取中原来光复汉室,并且作为远期战略目标。 

最后诸葛亮给刘备得出战略结论: 

(1)近期战略目标:先取荆州为家;  (2)中期战略目标:再取益州建立基业,然后成三国鼎足之势; 

(3)远期战略目标:最后连吴抗曹以图进取中原来光复汉室,一统天下。






青云帝


少荃不自量力,斗胆为《隆中对》做个“指正”。如果写的粗词陋语,味同爵蜡,请高抬贵手;若道理尚且通达,耐人回味,也烦请,点赞斧正。

(以下正文开始)

纵览《隆中对》全文,不难发现其通篇的核心,就是“亮答曰”之后的内容。而其中诸葛亮给刘备指出的复汉方略规划,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步。

第一步:确定对手,确定盟友。

第二步:夺取荆州,入驻益州。

第三步:内外修好,等待时机。

第四步:双路出击,霸业可成。

第一步不仅表现出诸葛亮对天下局势的洞若观火,更对各诸侯王的实力与前途分析透彻。诸葛亮非常“高情商”地采用了联盟这一战略,因为刘备前期可是向公孙瓒、陶谦、曹操、刘表等都曾投奔过,但并未获得好的结果。所以为了能让刘备重拾联合诸侯的信心,在文中大篇幅介绍了东吴孙权的实力。

第一步更多的是基于局势所作出的理论方向,而第二步则就有切实可行的步骤要完成——夺取荆州,入驻益州。(当一个理论开始付诸实际行动后,实际行动所反馈回来的信息就一定同理论有了出入)

益州,到底该不该定都

先说荆州。此地不可小觑,处长江中游,西通巴蜀,东连吴会,乃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号称“中原咽喉”,能拿下此地可以说“占尽天时也”,诸葛亮的战略大局观在此刻显露无疑。

但紧接着,诸葛亮让刘备效仿高祖刘邦进驻巴蜀,拥天府沃土而谋帝业……到这里,“进驻巴蜀”的方案似乎都是有章可循,有理有据的,而且完全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问题远没这么简单。

首先,我们要明白汉高祖刘邦进西蜀的目的——麻痹项羽,制造不再与他争天下的假象。而为了更好地达到效果,刘邦将都城定在了成都,一个位于四川盆地腹地深处的城市。

这就前后产生了矛盾:刘邦当年的进攻路线可是“翻大巴山,越秦岭而北上”,对长江下游的地区并无战略拓展,因此就没有发展水军。

这和刘备进川蜀有关系吗?关系很大,因为刘备集团到了川蜀同样也没发展水军。(这是不是过分地效仿刘家先祖了)

荆,益两州远隔千里,联系颇为不便。但其所处的长江水路就是极佳的联络管道,益州起兵能实现朝发夕至。李白不是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白帝城就是指重庆,江陵就是荆州,朝发夕至不是不可能。

如此绝佳的“益州——长江——荆州”互补战线,居然不发展水师来加固两地之间的军事和后勤力量。如果联系频繁,关羽的一举一动都可以被益州的刘备和诸葛亮获悉,甚至能避免荆州被破,关羽被杀的悲剧。

所以,刘备诸葛亮选择定都益州,其根本上就是在盲目模仿刘邦的入蜀战略,没有具体分析当下的格局和前朝的局面有无发生本质变革——刘邦的战场在北方,刘备的战场到了长江流域。

诸葛亮重视了荆州,重视了益州,却忽略了连接在中间的长江。

在诸葛亮的整个计划里,荆州和益州一直是两个独立的点,即使天下有变,也是荆州的人马北上宛、洛;益州的刘备北越秦川。他的整个计划从来没有想过将两者联系起来,利用长江天险将其合二为一。

诸葛亮的倔强

蜀汉失去荆州之地后,只剩下了同刘邦一样的益州。而此刻诸葛亮却倔强地开始死磕秦岭祁连山,依旧要模仿刘邦北上得天下。此时的诸葛亮为何不联合东吴,以东吴荆州的兵力来完成“两路北上”的理想呢?

先不考虑孙权会作何答复,单从诸葛亮没有去联络对方的事情上看就可以得出,此时的诸葛亮对当初自己的方案并不是持坚定态度的。

当初关羽被杀,荆州丢失后,诸葛亮便没有了复兴汉室的信心和意志。从信心上看,他并没有为后续的蜀汉之路再定方略;从意志上看,他放弃了孙刘联盟,单凭自身的力量去做着一次次不切实际的北伐。

总结

诸葛亮的《隆中对》其实在大方向还是十分靠谱,有章可循的。但就效仿刘邦的北上打天下,以及荆,益两州“明为一线,实为两点”的隐患式危机,最终还是未能让刘备实现复兴汉室的梦想。


少荃经史屋


《隆中对》中,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战略目标实际上有两个:近期目标——三分天下,远期目标:待天下有变,一统天下。同时还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提出了应该采取的7个措施。

战略目标由近到远,应采取的措施全面有效,如果刘备能够完全按照当时隆中对的做法去做。那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还真不一定是完不成的事。

所以我觉得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战略是没有问题的,只是后期在三分天下这个战略目标达成之后,刘备集团再没有严格按照诸葛亮的设想去做。



1.为实现两个战略目标,诸葛亮提出的7条措施。

一.要求贤若渴。

二.要确保拥有荆州和益州。

三.对西部和南部的少数民族要结交安抚。

四.要结交好孙权

五.要政治清明

六.要带天下有变

七.要两路出兵,一路由荆州北上,另一路由益州东出。



2.在实现三分天下的时候,刘备是严格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去做的。

比如他收复了马超,庞统,刘巴,黄忠,魏延等人;

比如他借来了荆州,占据了益州;

比如他与孙权联姻,建立了军事政治联盟;

比如他通过法治有效的管理了益州。

3.刘备为汉中王后,一切都变了。

1.先是刘备最信任的法正在成都,以权谋私报私仇;

2.然后刘备大肆封赏群臣,将刘章父子30年来的积攒,挥霍一空,导致军费都没有了;


3.没有了军费,刘备的谋臣刘巴便向刘备献计发行大钱掠夺人民财富。(原先市场上流通的是汉代的5铢铜钱,每一个约重3.4克,刘巴发明了直百5株钱,一枚等于原先的100枚,但是重量只重7.6克。)这种措施在短时间内让刘备手中增加了大量的铜,解决了军费的问题。有了军费但失去了民心,所以刘备死后的三年之内,蜀国4次叛乱。

4.关羽拒绝了孙权的联姻,并最终丢失了荆州这个战略要地。不但让孙刘联盟成为了泡影,还为后来的刘备倾全国之兵发动的夷陵之战之战,埋下了失败的伏笔。

5.为了给关羽报仇张飞被害。

6.在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政策上,诸葛亮有七擒孟获的故事,但侧面说明了刘备在世的时候,他对西南少数民族并不像隆中对所要求的那样,要安抚。



4.刘备死后,诸葛亮以攻代守六出祁山。每次都因粮草不济被迫撤兵。而粮草不济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蜀国穷,而是刘备在夷陵之战的时候,将蜀国的国力全部丧失殆尽。而魏国和吴国又不可能给蜀国休养生息的机会,所以诸葛亮不得不主动进攻,而进攻的最终结果都是失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