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房還是持幣?國家“一錘定音”,未來10年樓市輪廓已基本形成

當下不少人一直在問一個問題,為應對本次風波對經濟的衝擊,會有哪些強有力的刺激措施出臺?

回想過去一二十年,讓人們首先想到就是房地產,房地產作為經濟支柱產業,往往經濟遇到困難的時候,當仁不讓地肩負起恢復經濟的重任,事實也證明,房地產並未有讓大家失望。

然而,時過境遷,當下的房地產銷售體量已達到近16萬億元規模,處於一個階段性高點,同時,城市化已進入下半場,按照統計部門公佈的數據顯示,全國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已接近40平米,與發達國家相差無幾。一句話,住房總量已趨於飽和。如果此時再次啟用房地產,除了前幾年全國性戰略性去樓市庫存付諸東流外,還可能引發系統性的金融風險,最終影響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畢竟,日本失去的二十年還歷歷在目。

正當人們還在尋找答案時,一項計劃浮出水面。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已有13個省市發佈了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清單,總投資額近34萬億元。其中大基建佔據了很大部分,一些地區甚至超過投資總額的一半以上。

留房還是持幣?國家“一錘定音”,未來10年樓市輪廓已基本形成

至此,風波後的經濟刺激計劃也有了眉目,跟此前很多人猜想的一樣,房地產被排除在外,大基建走上前臺。當然,也有專家擔心,這麼多資金從哪裡來?實際上,大基建不是一個新生事物,除了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券外,民間投資也被納入進來,比如北京要求,以民間投資為主的社會投資項目佔比不低於70%。

由此可見,無論怎麼說,就經濟層面來講,國家寧可克服一切艱難險阻,從其他方面想法子,也不再提房地產這個“尿壺”,意味著今日的房地產,其地位與過去比,已發生了根本性的扭轉,而這,都是有先兆的。

(一)國家“一錘定音”樓市方向

對於任何一個家庭來說,房子都是必需品,但房子不是普通商品,而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因此,房地產發展需在國家的管控範圍內,過去是如此,未來還是一樣,只有我們完全理解了國家對樓市的政策基調,才能更為清晰把握未來住房市場趨勢。國家“一錘定音”樓市方向,體現了3個方面內容:

1.不再用房地產刺激經濟換取短期發展。在去年中的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首次明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意味著,即使經濟面臨發展壓力,也不會動用房地產來拉動經濟增速。就如2月28日河南省政府約談駐馬店人民政府時提到,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其目的就是要讓地方上吃透國家對房地產的定調,通過房地產拉動經濟的老做法已不符合適宜。雖然眼下不少地方拋出了穩樓市政策,但尺度都不太大,主要目標還是幫助房企渡過階段性困難,讓房地產市場處於健康平穩發展狀態中。

2.“房住不炒”是未來樓市政策的基礎。伴隨著本輪樓市調控之路,自“房住不炒”在2016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在此後的各個重大文件上屢有提及,“房住不炒”觀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在本輪風波下,各地密集出臺救樓市政策,央媒多次發文警示,經濟日報以題為《樓市紓困必須堅持“房住不炒”定位》、經濟參考報以題為《“房住不炒”定位不能因“疫”而變》等文章宣告天下,時刻提醒各地在穩樓市過程中,不能偏離國家對“房住不炒”的定位,所有樓市政策必須以“房住不炒”為基礎。

3.短期樓市調控不會根本放鬆,長期長效機制逐步構建。在最近一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國家強調了“構建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其實,這不是國家第一次提出建立房地產長效機制,我們知道,行政管控樓市不是長久之計,最終還是要回歸市場,到那時,樓市長效機制就需要發揮作用,以護航樓市長期健康平穩發展。根據發達國家經驗來講,包括房產稅、甚至空置稅等,都是其選項,早晚都會出現在長效機制中,這也與國家的“房住不炒”精神相一致。當然,在長效機制未建立起來之前,短期樓市調控也不可能鬆懈。

(二)接下來10年,樓市輪廓基本形成

從以上樓市政策定調來看,未來10年的樓市輪廓基本成形。房價“暴漲”論、“暴跌”論都不符合未來樓市發展趨勢,平穩才是未來市場的主旋律,這是未來樓市的基本狀態,此外,未來樓市輪廓還包含兩個方面內容:

一是逐步進入存量房時代,房產投資屬性弱化。當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二手房交易量就會超過新房交易量,我們稱之為由新房時代進入存量房時代。目前,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早在2-3年前就進入存量房時代,其他城市也會陸續進入存量房時代,這個趨勢不可逆。在這樣的市場狀態下,二手房受制於房齡和稅費影響(二手房交易環節稅費遠高於新房),如果房價漲跌幅度較小,除去掉交易稅費,弄不好就虧錢,所以,房產投資者一般不太願意入手二手房,房產投資屬性被削弱。那麼,房產投資的空間和土壤將越來越狹小。

二是住房供給主體豐富,以滿足不同群體住房需求。目前,我們一提到房子,就是說買房,買什麼房子呢?主要就是商品房。實際上,我國的住房供應體系是非常豐富的,比如一直在推動的集體土地入市計劃,主要就是建設租賃住房。過去側重商品房市場發展,未來住房保障市場將大有可為。住建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在紀念住房制度改革20週年大會上表示,未來我國的住房供應體系主要分為4大類,即:

保障體系下的租房和購房供給,即公共租賃房和共有產權房,以及市場體系下的租賃住房和商品房。

由此可見,未來住房市場上,將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和意願來決定是否買商品房,不買房還可以租,租不起貴的,可以租保障體系下的房子,有經濟條件的也可以租市場體系下的房子,有買房意願、但經濟能力有所欠缺的群體還可以買共有產權房等等。總之,正如人民日報曾說,居者有其屋是未來住房市場的整體形態。


(三)那麼,未來10年,留房還是持幣呢?

凡事不能一概而論,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回答這個問題可以概括為3句話:存錢不明智,買房未必賺錢;並不是所有的房子都能稱為資產;置換成好房子比買更多房子更重要。如何理解呢?4個方面:

第一,貨幣供應M2增速放緩,並不意味著貨幣貶值壓力不在,只能說速度趨緩而已。在這種情況下,在利率整體趨勢向下的情況下,存錢仍舊難以跑贏通脹。其實,試想一下,如果儲蓄都能跑過通脹了,誰還會拿錢出來消費?為激勵經濟發展,存款收益走低是趨勢。

第二,隨著城市化進入下半場,住房需求減緩,人口吸引力和競爭力差的城市,房子將逐步進入飽和狀態,長期來看,住房供應過剩也是可以看到的,在這樣的樓市中,房子雖然不易成為一些大佬口中的“白菜價”房,但價值不高,變現會是一個難題。

第三,住房越來越多、房子越來越老舊是事實,值錢的不是房子本身,而是附著在上面的“好東西”才更具價值,所以,只有地段好、物業好或者學區好等優勢的房子才具備長期價值。

第四,長期來看,房產成本從交易環節轉向持有環節是大勢所趨,也就是說房產稅等稅種徵收是必然,房子過多顯然不是什麼好事,相比之下,可加點錢把不好房子置換成好房子,而不是花錢再去多買很普通的房子。

所以,總的來講,投資要麼地段好,要麼環一線城市,要麼就別投!除非你是剛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