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國博物館特色古城”,慈城值得一試!(上篇)

(本文觀點為筆者一家之言,不代表筆者所在單位和區政府。文章篇幅較長,故分上下兩篇,名稱還有待探討,叫“博物館特色小鎮”,感覺“小鎮”不足以支撐慈城這個底蘊深厚的“古城”;叫“時尚古城”,感覺又有“趕時髦”之嫌,並擔心為了“時尚”而輕了“歷史傳承”;叫“古城博物館”,又覺得有誤導“展示一個完整的古城”之嫌,不能把本文所要凸顯的“博物館集群”充分體現出來。在此拋磚引玉,煩請大家交流指導。下篇專門探討相關工作建議,敬請期待!)

建設“中國博物館特色古城”,慈城值得一試!(上篇)

寧波江北慈城,擁有7000年的文明史(新石器時期的傅家山遺址),2500年的建城史(越王勾踐的句章故城),2200年的建縣史以及1200年的縣城史。2009年古縣城保護工程榮獲“2009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慈城古縣城也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但慈城在十餘年開發建設過程中,還是存在明顯的主題不明、速度不快、文化不顯、配套不全、人氣不足等問題。本人結合近幾年工作的思考,以為慈城相比於國內很多古鎮古城,最具打造“中國博物館(展陳館)特色古城”的條件。

建設“中國博物館特色古城”,慈城值得一試!(上篇)

慈城建設“博物館特色古城”的可行性

慈城建設“中國博物館(展陳館)特色古城”,具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

01慈城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慈城素有“慈孝之鄉、進士搖籃、儒學勝地”等美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一座典型的文化之城。慈孝文化是慈城古縣城傳統民間文化中最為顯著、最為重要的特色文化;科舉文化底蘊深厚,歷史上曾經是科舉名城,出過5名狀元、519名進士,被稱為“中國進士第一城”;建築文化以慈城明清古建築群為其傑出代表;慈城儒釋道三教並存,兼容幷蓄,廟宇文化頗具特色;中藥文化根基很深,北京同仁堂、上海馮存仁堂、天津達仁堂等百年老店都是慈城人創辦和經營的。。。。。。慈城人才輩出,是名副其實的“儒商搖籃”,“寧波幫”開山鼻祖嚴信厚、金融鉅子秦潤卿、一代名商應昌期等都是慈城人,近代又出現了浙東“梅派”開創者梅調鼎、京劇大師周信芳、著名作家馮驥才、兩院院士談家楨等等一大批名人名士。

02具有厚實的博物館建設基礎。慈城到目前為止,已經建成開放了孔廟、古縣衙、校士館、清道觀、馮俞宅、馮嶽彩繪臺門、城隍廟、馮驥才祖居博物館等場館,它們實際上就相當於文廟(學宮)、古代官學、科舉考試、道教文化、明清建築等方面的“博物館”(展陳館)。此外,慈城古城內還建成有邵秉坤藝術館、年糕博物館、母親的藝術館、慈孝館、浙東書風傳習所、越窯青瓷展館等博物館(展陳館),還修復建設了酒稅務、佈政房、張尚書第、大東門、民權路等,去年抱珠樓(藏書樓)修復等工程也正式啟動,這些都為慈城建設“博物館(展陳館)特色古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依託慈城現有的儒學文化、中藥文化、非遺項目及個人收藏等,還可以建設國學、教育、中醫、圍棋、骨木鑲嵌、明清傢俱、江南民俗等博物館(展陳館)。這樣,短時間內,慈城就可以在方圓2.17平方公里範圍內,形成20個以上的博物館(展陳館)連線成群。

03項目建設有超高的性價比。如上所述,慈城保留有一大片共計60萬平方米傳統建築群,到2018年底共完成古縣城徵收項目30個,涉及原住民2842戶,面積28.3萬平方米,這些就成為建設各類博物館(展陳館)的最好的、不需再另行投資建設的場館資源。而且這些建築幾乎全部集中在方圓2.17平方公里的老城範圍內,聚合度極高,謀劃文化遊線設計、文旅產業閉環、公建配套等都易於操作且極具投入產出比。與此同時,上述區域內待改造的建築群仍很多,加上慈城已經投資20多億並還將繼續投資的小城鎮改造工程的推進,可以在該區域騰出不少的古建築、老樓宇和土地資源,並在停車、道路、河道、綠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配套工程,完全可以滿足“博物館(展陳館)特色古城”建設的後期建設和配套需要。

建設“博物館(展陳館)特色古城”,更是順應了國務院和浙江省政府大力推進“特色小鎮”建設、促進產業發展的需要。

建設“中國博物館特色古城”,慈城值得一試!(上篇)

慈城建設“博物館特色古城”的重要意義

分析起來,慈城建設“中國博物館(展陳館)特色古城”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

01可以填補國內外的相應空白。文化承擔著民族復興的一大重任,當前文化產業在我國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全國各地對古城保護和博物館(展陳館)建設工作都越來越重視。但還是明顯存在古城(古鎮)建設運營的“雷同化”問題,即便全國各地“特色小鎮”如火如荼,也還沒一個較具規模較有影響力的“博物館(展陳館)特色小鎮”,更不用說是一座“博物館(展陳館)特色古城”。所以我們可以依託慈城現有資源和工作基礎,立足於“差異化”定位,與國內外眾多古城(古鎮)錯位打造“博物館(展陳館)特色古城”,以“博物館(展陳館)集群”為引領,把慈城建設成國內國際歷史文化高地、特色文化旅遊目的地及文旅產業融合標杆地。

02可實現古城保護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幾乎任何的古城保護與開發建設,都會面臨“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慈城的開發建設也是如此。慈城的歷史文脈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一些古建築、古遺址必須珍惜,不能隨意地簡單出租企業辦公、開餐館、做賣場甚至拆除;一些維繫慈城人記憶和靈魂的悠遠故事,需要演繹和再現,不能到我們這代就“斷了魂”。但發展經濟文化事業又必須有大的投入,慈城的“故事”在中華“文化復興”和煥發“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背景下,也要讓更多的人分享,承擔更多的使命擔當。為此慈城也需要有“如何生財”、“如何引流”的考量。為此,依託“博物館(展陳館)集群”建設,大力發展文旅產業,促進慈城傳統文化資源向現實生產力的有效轉化,是實現慈城文化持續發展和地方經濟繁榮的必然要求,是兩相結合的最佳選擇,也為此可以使慈城成為江北乃至寧波發展的一個新的成長極。

03可集聚大量的國內外高端人才團隊。國家之間、城市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當前我國各大城市的人才競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但縱觀各地人才競爭的舉措,不外乎“政策”二字,基本上都是在對各類人才的安家落戶、工資獎金、項目扶持、特殊補貼等方面下功夫,基本還是在“錢”字上做文章,很少有其他的“高招”。筆者以為,打造優質平臺,才是人才競爭的根本所在,它可以長期“黏住”一大批真正“幹事業”的優質人才。慈城建設“博物館(展陳館)特色古城”,不僅依託各類“博物館(展陳館)”可以集聚一大批文化藝術、相關學科和門類的專家學者集聚前來,還可以吸引大量的文物考古、博物館學、規劃設計、項目運營等文旅產業人才,使慈城成為國內外該領域的人才集聚地、“聚寶盤”,真正實現“平臺”引人、“事業”留人。

04可充分打響古城文旅融合“樣板”品牌。文旅融合是時代所趨,文化是旅遊該有的內涵,旅遊是文化該有的表現方式。但在全國上下在體制機制上強推“文旅融合”已三年的今天,雖然不乏烏鎮、臺兒莊等較為成功的案例,但實踐中旅遊空心化、文化燥熱化、融合形式化的現象還是比比皆是,文旅融合更多的還沒從實質和精髓上實現,還沒在模式上優化。慈城打造“博物館(展陳館)特色古城”,可融展覽展示、文藝創作、文化演藝、文化產品交易、文物集市、數字科技(互動體驗)、論壇沙龍、文創產品研製、館藏研究等於一體,真正實現“文化的薰陶和品鑑”與“休閒旅遊”的無縫對接、有機融合,完全可以在“烏鎮樣板”之後,再造一個“慈城樣板”。

為此,慈城建設“博物館(展陳館)特色古城”之舉,可以在其巨大的文化貢獻之外,創作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具有極好的綜合效應。

建設“中國博物館特色古城”,慈城值得一試!(上篇)

遊走慈城,體驗寧波歷史,博覽江南文明!


(本公眾號作者,大學畢業後先到高中任教,後步入政府機關,先後在街道及教育、宣傳、文化等區級部門領導崗位任職,近年來因工作關注並鑽研文化產業發展及創業項目運營,實踐中沉澱了一些較“落地”的思考,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吳言吳語說創業”分享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