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小課堂】第13期|居家防疫也要防騙,遠離非法集資圈套

【普法小課堂】第13期|居家防疫也要防騙,遠離非法集資圈套

【普法小課堂】第13期|居家防疫也要防騙,遠離非法集資圈套

【普法小課堂】第13期|居家防疫也要防騙,遠離非法集資圈套


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工作已進入關鍵期,揭西檢察提醒廣大市民:居家自我防護的同時,要守護好自己的“錢袋子”,警惕不法分子利用疫情實施詐騙,謹防掉入非法集資的陷阱。在此,揭西檢察為大家總結了幾種常見騙局及識別手段,幫助大家擦亮雙眼、增強防範意識,在抗擊疫情的同時保衛自身的財產安全。


【普法小課堂】第13期|居家防疫也要防騙,遠離非法集資圈套

一、什麼是非法集資?

非法集資,是指公司、企業、個人或其他組織未經相關部門批准,違反法律、法規,通過不正當的渠道,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的行為,並且通常會向參與人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參與人還本付息或給予回報。


二、非法集資的四大特徵

1.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准,包括沒有批准權限的部門批准的集資,有審批權限的部門超越權限批准集資,即集資者不具備集資的主體資格。

2.承諾在一定期限內給出資人還本付息。還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貨幣形式為主外,也有實物形式和其他形式。

3.向社會不特定的對象籌集資金。這裡“不特定的對象”是指社會公眾,而不是指特定少數人。

4.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集資的實質。為掩飾非法目的,犯罪分子往往與投資人(受害人)簽訂合同,偽裝成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最大限度地實現其騙取資金的最終目的。


三、如遇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投資理財項目,務必警惕

1.以“看廣告、賺外快”、“消費返利”為幌子的;

2.以境外投資股權、期權、外匯、貴金屬等為幌子的;

3.以投資養老產業可獲高額回報或“免費”養老、“以房”養老等為幌子的;

4.以私募入股、合夥辦企業為幌子,但不辦理企業工商註冊登記的;

5.以投資虛擬貨幣、區塊鏈等為幌子的;

6.以扶貧、互助、慈善、影視文化等為幌子的;

7.在街頭、商場、超市等地發放投資理財等內容廣告傳單的;

8.以組織考察、旅遊、講座等方式招攬老年群眾的;

9.投資、理財公司、網站及服務器在境外的;

10.要求以現金方式或向個人賬戶、境外賬戶繳納投資款的。


四、看清以下五大騙局,謹防集資詐騙陷阱

1.偽裝公益捐款。不法分子通過微信、QQ、社交網站等多種方式,以紅十字會或醫院等名義,在網絡上發佈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獻愛心”的虛假信息,利用群眾同情心騙取善款,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2.為感染親屬眾籌醫藥費。不法分子以孩子或親屬突發高燒,已被隔離醫治為由,向社會公眾發起眾籌醫藥費、住院費等,騙取受害人錢財。

3.售賣強身健體“秘方”。不法分子謊稱有提高身體免疫力的特效藥,對預防新冠肺炎有非常好的功效,通過發佈釣魚鏈接、使用違規手機APP等方式,誘導用戶購買,實施線上集資詐騙。

4.以“銷售返利”名義售賣假藥、假物資。不法分子惡意散佈虛假信息,利用公眾對新冠肺炎的恐慌心理,謊稱可以代購代銷特效藥、口罩、消毒液等物資,並向購買者承諾可以積分返利,甚至加盟獲利,騙取受害人錢財。

5.“居家理財”騙局。不法分子針對公眾居家防疫,普遍通過電腦、手機等獲取信息的特點,大肆營銷宣傳P2P網絡借貸、虛擬貨幣炒作、基金、期貨等虛假金融產品,在防疫期間藉助防疫物資生產投資、網上商城投資、線上教育投資等社會熱點實施非法集資,聲稱“宅在家裡也能理財”、“躺在床上也能賺大錢”,設置高息誘惑騙局。


五、三招識破非法集資套路

1.“看一看”。投資前先登錄“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看公司資質、註冊登記的經營範圍、相關部門的批文、股東實力等;查看是否有從事金融業務活動的資格;不要輕易相信對方宣傳的各種投資項目。

2.“想一想”。投資前必須認真思考集資者宣傳的內容是否符合邏輯、是否符合常理,不要輕易被假象所迷惑。例如:許諾超高收益率,以個人賬戶或現金收取資金,現場交本金即付部分提成或利息,在人群流動或聚集區域擺攤設點派發廣告招攬資金,在宣傳單上印有領導照片、講話、會議文件等來證明所推銷的項目受政府支持,慫恿群眾將房產抵押獲取銀行貸款。

3.“問一問”。投資之前最好諮詢專業人士,切忌衝動,不計後果,傾全家之財力一擲千金的投資很多時候都造成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慘劇。建議老年投資者做出大額投資決策前一定要徵求家人或子女的意見。


揭西檢察提醒:

天上不會掉餡餅,拒絕高利誘惑,珍惜自己的血汗錢,遠離非法集資。如果遭遇騙局導致個人金融信息洩露或者資金財產受損,及時向公安部門報案,並提供轉賬記錄等線索。


【普法小課堂】第13期|居家防疫也要防騙,遠離非法集資圈套

供稿:揭西縣人民檢察院 第二檢察部


【普法小課堂】第13期|居家防疫也要防騙,遠離非法集資圈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