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大熊貓歷史之謎 真名不叫熊貓

相信大家對熊貓並不陌生,在人們眼中熊貓是一個大型的可愛動物。歐洲發現1000萬年大熊貓化石,大熊貓之迷證實了熊貓祖先在歐洲。在大熊貓之迷中還有一個最大的謎團,那就是熊貓名字的來源,其實熊貓原名叫貓熊,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最高大熊貓歷史之謎 真名不叫熊貓

國家保護動物大熊貓恐怕沒人不知道它的存在。

我們所熟知的熊貓吃竹子,從我們知道它以來它的名字就叫熊貓,你知道熊貓為什麼取名為熊貓嗎?在大熊貓之迷中有很多人們還未知道的事情,比喻熊貓原名不叫熊貓,而是叫貓熊。

1869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德認識了熊貓後,給“熊貓”定名為“黑白熊”,歸屬於熊科。兩年後, 動物學家進一步考查,研究它屬於貓熊科,將它進一步定名為“貓熊”,在大熊貓之迷中,這個謎團是人們最不為知的。


最高大熊貓歷史之謎 真名不叫熊貓

1940年代,在重慶北碚博物館展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當時,定名為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由於中文使用者傳統上通常都習慣右到左的寫法,所以當時貓熊一詞是以右到左的方式書寫,姓名的由來是大熊貓之迷中最少知的謎題。

在標準中文文法裡,形容詞通常都被置放在名詞的前面。由於熊貓被一般人認為屬於熊科,因此貓是形容詞,熊是名詞。故,貓熊一詞在中文文法上是對的。到1940年代,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經開始習慣左到右的中文讀法,所以當時重慶北碚博物館所展示的“貓熊”字樣就被大家誤讀成熊貓。從此以後,熊貓一詞變開始先在四川一帶流行起來,長此以往向傳訛誤,一至到今天,大部分的人也就習慣了使用熊貓一詞。

熊貓一詞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是最普及的稱呼,而在臺灣,貓熊和熊貓則都比較常用。1949年後,由於中華民國政府遷去臺灣,中國大陸和臺灣的文化交流也因此出現隔閡。故在臺灣原有的名字貓熊仍較常用。

大熊貓是我國最古老的生物之一,早在有人類之前它們就生活在這個奇妙的星球上,被科學家和考古學家譽為古生物的“活化石”。像對許多事物的認知一樣,人類對大熊貓的認識也是逐漸成形,從古代到現代、到國內、到國際,大熊貓以古不變的姿態一點點打動世人,最終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

一位前蘇聯動物學家這樣讚美大熊貓:“大熊貓是野生動物世界中絕無僅有的、貨真價實的瑰寶,是非常美麗的、標新立異的、令人驚歎的動物”,這句話道破了大熊貓在生物史上的價值和深遠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