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备在称帝后伐吴,而非在孙权初袭荆州、杀关羽后立即动手?

只为__的杜雯洁


古代战争最讲究出师有名,从而得到广泛的拥护,以期赢得战争。

关羽被杀初失荆州,如果刘备那时候出兵攻打孙吴,是为了报私仇,最多是要夺回有争议的荆州,彼时汉献帝在曹魏掌控之下,不可能授权刘备伐吴,没有皇帝诣意攻打孙吴,是没有道义的支持,至少没有名份的,何况刘备一直打恢復汉室,尊献帝为老大,所以他是不会出兵的!

当刘备称帝时,他认为已接汉朝衣钵,严然自己是大汉正统,此时伐吴是自己说了算,已出师有名了!

另一個方面,关羽新亡,荆州初失,蜀汉受损很严重,需要有一個恢復期,不能急于伐吴。





狐羊树


这个问题问得比较好,我来回答

一、先从三国年谱解释这个问题。公元219年十一月,关羽战败被杀。

而在公元219年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

刘备与曹操正在汉中交战,正月,蜀将黄忠在定军山斩杀魏军主将夏侯渊。 三月,曹操自斜谷进汉中。 五月,曹操兵败,撤出汉中,汉中遂为刘备所有。 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命令关羽发荆州兵攻曹仁于樊城,与自己遥相呼应。

因为孙权妒忌刘备势大,自己反受其害,单方面撕毁双方盟约,派吕蒙、陆逊偷袭荆州。并于十一月,杀死了荆州。

关羽的败,是刘备方面的一个致命伤。因为失去荆州,就只剩得从益州攻关中的一路,而没有从荆州向南阳攻洛阳的一路了。从汉中向关中,道路是艰难的;魏国防守之力,亦得以专于一面;后来诸葛亮的屡出而无成,未必不由于此。

从这时间方面来讲是来不及的,因为如果此时从汉中抽兵转战荆州显然是曹操最主兴看到的事情,汉中可能得而复失。

219年是肯定来不及了。

公元220年又发生什么事呢?公元220年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 正月,魏王曹操病死,王太子曹丕继位。

十月,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改元黄初。 十一月,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奉汉正朔。

前面十个月刘备在干什么?肯定是要休整兵力,那时候的交通又没有现在方便,占领汉中以后,留下守军,肯定不能直接从汉中把兵力调往荆州。自己得先带兵撤回成都,进行休整。或者说备战,安抚阵亡士兵,救治受伤的士兵,修理兵器等等。

到了十月发生了曹丕篡位一事,传言汉献帝已经死去,所以,刘备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这个时候从全国舆论而言和益州官员、百姓,和刘备当初匡扶汉室的诺言。此刻的公敌应该是曹魏。所以事情分轻重缓急。伐吴也不是主题。

所以公元220年 ,是不可能伐吴的

公元221年呢?魏文帝黄初二年,刘备称帝

这一年刘备地过得并不平静,刘备急于要完成即位

一方面因为失去了荆州和关羽给他带来的打击。令刘备揪心的事不止于此,关羽死后,上庸太守孟达因担心刘备追究他对关羽见死不救的罪责,干脆投降了曹丕。

这时,诸葛亮以孟达叛变事件为借口杀了刘备的养子刘封,为可能会发生的后继者之争除去了隐患。

另一方面,刘备年龄也不小了,六十岁了,应该讲,再为称帝就来不及了。而且刘备不像孙权,只需保全自己偏安一方就可以了,他的目标原来是匡扶汉室,但是汉室已经没有了。所以,他可以名正言顺的续汉。否则,岂不成了一般的草头王?所以称帝成为第一要事。

同年7月,刘备誓报孙权偷袭荆州之耻,尽起国中精锐伐吴。

总结

所以,国与之间打仗,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当中间发生了一些意外就会影响伐吴的进度。所以刘备在称帝后才伐吴,而非在孙权初袭荆州、杀关羽后立即动手。这是情理之中。


国内ERP专题


我是暗影迷踪,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刘备与孙权结盟抗击曹操,同时关羽出兵北伐。在合围合肥时,孙权突然出兵偷袭荆州,并占领荆州大部分地盘,导致关羽前后被夹击,退无可退,被孙权所杀。

那么这时刘备被偷袭夺走地盘,义弟被杀,为什么不立刻出兵伐吴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刘备正与曹操周旋,无暇顾及孙权。

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本来刘备是和孙权联盟北伐曹操,结果孙权背叛,如果这个时候回过头来打孙权,那么曹操势必会挥军南下攻打刘备,两面受敌,任谁也受不了的。

这个在史书中是有记载的,刘备本打算亲自率兵打孙权,结果曹操趁机攻打汉中,刘备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转过来专心跟曹操周旋。并派人同孙权议和,将长沙郡等附属领地给孙权。

其次:刘备当时需要孙权来牵制曹操。

刘备的实力在三国里是最弱的,他想打曹操,就必须借助孙权的力量。两家联盟夹击曹操,事后再分曹操的地盘。这样刘备可以壮大自己的实力,而后再琢磨打孙权的事。

孙权虽跟刘备联盟,但觉得合围合肥这件事对他没什么好处,才偷袭荆州,想从中捞点便宜。结果刘备迫于形式,只能议和。

因为需要孙权兵力牵制,不能这个时候伐吴,如果此时出兵,自己也就活不久了。

第三:荆州地形限制。

孙权偷袭荆州后,一直在荆州屯兵。刘备这时候想再出兵攻打孙权就要绕过两边的崇山峻岭,粮草运输很成问题。再加上东吴兵以逸待劳,此时出兵是最差的选择。

第四:称帝后伐吴,明正言顺。

刘备称帝后决定伐吴,是因为两人的联盟已名存实亡,再加上积怨已久,必须有个了断。又因为刘备称帝,口号:匡扶汉室,作为汉朝后人,出兵平反逆贼也说的过去。

总之,刘备在当时的军事环境下,不可以立刻出兵攻打孙权,只能忍气吞声,打落牙齿往肚里吞。

以上就是我的见解,各位看官,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评论区留言,共同进步!


暗影迷踪


刘备之所以是在称帝后伐吴,而不是在孙权派遣吕蒙袭取荆州、斩杀关羽之后就立即动手,主要原因还是出于整体战略布局的考量。

夺取荆州的东吴大都督:吕蒙


关羽丢失荆州败亡之时,刘备刚刚从同宗刘璋手中夺取了益州不久且又马上经历了同曹操在汉中的大规模对峙,新占领的地盘尚不够稳固且兵疲将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仅依靠益州和汉中这点新地盘,要想即刻动用大量兵力对士气正盛的东吴展开进攻是比较困难的。况且,来自北方曹操的威胁还在,如果贸然用兵就很容易落入东面和北面腹背受敌的境遇。

但到了公元221年刘备称帝时,许多的情况就不同了。此时北方威胁最大的曹操已经病死。曹操之子曹丕继位魏王后马上就逼迫汉献帝禅位给自己。刘备作为其自称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以及汉献帝的皇叔,进皇帝位以承汉室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作为汉室的继承人,举兵攻伐江东地方政权的东吴就可以称之为替天行道的举动。再者,雄才大略善于用兵的曹孟德去世就意味着北方最大威胁的解除。刚刚僭越皇位的曹丕面临着家族内部曹植、曹丕等人的挑战以及许多依然忠于汉室朝臣的不满。尽快稳定朝局成为了曹丕首先需要抓的、优先级最高的工作,其它事情则只能暂时往后推。发兵进攻蜀汉政权在短期内更是不可能的。对于曹丕来说,南方的蜀吴之间鹬蚌相争,对于他这个渔翁来说都是有利的。无论蜀吴之间获胜的是谁,胜方的实力也将被大大削弱。等到蜀吴之间分出胜负的时候魏国再出手,赢面自然就更大了。

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出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刘备才可以放手去进攻东吴。一则为二弟关羽报仇雪恨,二则夺回未来北伐的重要基地荆州,刘备伐吴的时机和目的不可谓不好。只可惜,天不遂人愿,陆逊在夷陵的一把火最终烧掉了刘备辛苦大半生积累的一点基业,也烧毁了他复兴汉室、一统中原的美梦。

蜀汉昭烈帝:刘备


子夜羌笛


这是个好问题!下面由菜根覃来回答:

首先,关羽兵败麦城被杀是公元220年,当时刘备和老黄忠也是在汉中大捷胜利不久,虽然击败曹魏守军夏侯渊,但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刘备军队还在大伤中。

其次,刘备入蜀没几年,政权还不稳定,更何况入蜀和刘璋打了三年多,益州“饿殍遍野,经济非常薄弱”,顺江而下路途遥远需要足够的船和粮食来做支撑,益州经济和势力不能支持刘备出征。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东吴孙权士气正旺,手下陆逊吕蒙等人才辈出,同时有占据了战略要地—-荆州,堵住了刘备顺下的江口。 所以刘备不得已暂缓。

总结上述:

1,刘备刚大战,部队还在恢复中。

2,刘备入蜀和刘璋大战三年多,经济凋敝。

3,东征孙权,路途遥远却是水路,需要大量的船只,需要时间筹备。

4,东吴孙权士气高涨,手下人才辈出,政权稳定。

5,东征的战略要地——荆州被孙权控制了,堵住了出江的路口。

杀弟之痛无时无刻不困扰刘备,刘备不得已而为之,待221称帝后,整顿人马,开始了大举伐吴。

我是(史记补丁——菜根覃) 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史记补丁


提供一个视角

一个重大政治决策,在民主投票亦或是乾纲独断之前,势必会有个放到台面上商议的过程,最后的拍板和执行,最终都只是「统一意见」后的最终结果罢了,也就是说只要是关乎国家战略方向的重大决策,总会有一个从反复博弈到最终敲定的一个过程,最终成为一个“统一思想”后的政治产物发挥着影响和作用。

放到刘备伐吴这个问题上同样如此,我们可以试着考虑一个问题:

孙权袭杀关羽之后直到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一年半时间内,刘备集团内部在一些政治问题的重大决议上,是否存在过巨大阻力需要刘备去耗费精力处理异见者?

开着上帝视角我们自然都知道刘备在大开伐吴之前,还有过称帝的举动。

刘备称帝的时间是在221年四月,在此之前曹丕在220年十月底就完成了代汉工作,这一年刘备曾派过韩冉以吊唁曹操为名试探曹丕,被曹丕拒之门外绝其使命,而获知此反馈的刘备也抓紧了进位动作。

同曹魏的情况一样,当时汉中王国内部的大多数属官对刘备也是积极劝进的,但也有不那么“识时务”的人,比如典型的就是费诗和雍茂。费诗公然在朝堂上于刘备进位之时表示强烈反对,被盛怒之下的刘备贬谪永昌;而时为汉中王主簿的雍茂则在刘备锐意即真的时候与刘巴一起表达了反对意见,使得刘备怀恨在心,随后以别的理由将雍茂杀害,而刘备的这一行为也掀起了一股政治风波,让天下人以为刘备再也不能容人,造成了远人不复至的局面。

而起初与雍茂一同反对刘备的刘巴则突然间“清醒”,或许内心深知反对无用,最终选择迎合了刘备,刘备称帝时的策诰皆出其手,可知刘巴当时内心多么的恐惧和无奈。

而由这次的称帝风波管中窥豹,刘备与反对者的意见之争可见一斑。这其中必然要占用到刘备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

称帝事毕,紧接着放到台面的问题就是伐吴问策了,对于此次伐吴蜀汉群臣的支持意见,史书完全无载,但反对意见却很能反映当时的朝臣意见。

例如赵云就劝谏刘备大局在北,应当顺遂众人的心愿北定关中讨伐曹魏,而不应该不顾曹魏去选择跟东吴空耗实力。赵云既是刘备的爪牙,亦是刘备集团的元老级人物,其意见当是深明大义,切中利害的。

益州从事秦宓也以星象劝谏伐吴必将不利,被刘备下狱。秦宓作为蜀中大学者,他的意见想来也能代表相当一部分益州人士的意见。

而法正传里则记载对于伐吴之议,群臣多谏,刘备的态度是一律不听,以至于诸葛亮在夷陵战后回顾此事,也认为法正若在,作为刘备最为倚重的心腹谋主,一定能劝住刘备不让他伐吴。可见蜀汉朝堂物议汹汹大多对此都持反对意见,最终刘备还是选择了东出,推断其中必定有大费周章平息众议的举动,伐吴很有可能系刘备拒谏饰非,乾纲独断的成果。但相较而言刘备的动员效率已经颇高了,四月称帝,五月定储位和后位,六月与群臣打嘴仗,七月最终一意孤行伐吴成行,联想到人员安排、战略规划、军队部署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动员能力已经是顶级的了。




A心中有乾坤


因为刘备称帝并不是喂了伐吴,这两件事并没有因果关系。

按照演义的说法,刘备伐吴纯粹是为了一己之私。孙权袭荆,杀害关羽后,刘备集团虽然侧翼受到了严重打击,但实力尚存,兵强马壮,并不忌惮吴国的进一步行动。从大的局势上来看,三国之中最不可能统一天下的是吴国,比之曹魏,实力远落于下风;相较刘备,名不正言不顺。按照诸葛亮的思路,虽然荆襄之地尽失,但川地险要,对吴国只需采取防守策略即可,主要用兵方向还是在曹魏。

刘备称帝后继承了汉室衣钵,那讨伐的对象自然应该是篡汗的曹魏,只要击败魏国,还都于长安,自然天下所归,人心所向,吴国自然臣服。但是刘备碍于兄弟情义,怒火中烧,倾全国之力讨伐东吴,夷陵一战败光了几十年苦心经营的基业,实在可惜。汉室气数已尽,再难匡扶。





泠喃


就像是本来好好的,结果有人偷袭你家,绝望了,要拼一拼,失去荆州是致命伤,如果荆州还在还可以,不是说荆州人口和财产,而是荆州地理位置优势可以不断的向中原发兵,而没有了这块,蜀国从西边进兵人家一堵住一个口就完事了,粮食没有了就撤了,成都平原有粮食,运粮最快也得2到3个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能守得住也不好打出去,双刃剑啊(´-ω-`)


万千印象


刘备在关羽伐魏的时候也和曹操在汉中大战。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得到的实用东西却不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刘备也需要时间来修养。刘关张三兄弟的感情那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刘备得为打下来的疆土安定发展民生考虑,此时此刻真就派不出兵马!称帝也是刘备为了安定蜀中百姓的举措。


将杰杰


曹丕逼汉献帝篡汉,为延续汉室正统,所以刘备在称汉中王后又称帝,况且当时吴蜀弱而曹魏强,需要联合抗曹,孙权初袭荆州没有从根本上激化两国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