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的元凶之一的王振,是怎样“功成名就”的

随着电视剧《大明风华》的播出,越来越多的观众领略了大明永乐帝的英明神武,以及仁、宣父子的文治武功。可惜富不过三代,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酿成的土木堡之变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而说到土木堡之变就绕不过大明初代权监——王振。

土木之变的元凶之一的王振,是怎样“功成名就”的

太监,是中国古代专门为帝王服务的群体。随着君主中央集权的发展,太监的权力也随之提升,出现有了许多手握军国重权的名监。因而其实一切的根源还是君主专制。

而在明代,自洪熙年间正式设立镇守太监以及宣德帝授予司礼监批红权后,权监更是层不出不穷。常常导致国力衰退,比如大名鼎鼎的“九千岁”魏忠贤。而土木之变作为明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节点,离不开一代权监王振的推波助澜。

土木之变的元凶之一的王振,是怎样“功成名就”的

王振剧照

一、自愿净身入宫,与太子建立友好关系

永乐末年,朝廷下旨,地方政府里主管教育的学官可以“净身入宫中训女官辈”。也就是进宫里做宦官,然后教宫里的人读书认字。事实上,宦官长期受到人民群众歧视,即便是平头百姓也认为当宦官是奇耻大辱,更遑论那些识文断字的读书人了。然而,正如那句流行语:一切皆有可能

土木之变的元凶之一的王振,是怎样“功成名就”的

正当群众对此不以为然,将旨意当作一个笑话看的时候,有个因为犯错而即将受到惩罚的学官正在自己的家中犹像不决。他已成婚,生活大致小康,但在他的心中,却有着别人无法了解的雄心壮志。他自幼就渴望出人头地, 苦读多年,虽然成为儒士而被选为学官,却一直无法金榜题名,无权无势。

如今能进宫,便有可能如前朝之太监般包揽大权。等待他的必然是一条艰苦的道路, 会遇到无数人的白眼和鄙视,还得接受生理上的折磨。思前想后,他终究横下一条心就进了宫。这名学官便是王振。

敢为人之不敢为者,其必出于人。

土木之变的元凶之一的王振,是怎样“功成名就”的

王振剧照

因为他有点文化,在宫里中下层名气很大,引起了宣宗皇帝的注意,就令他去陪太子读书。从此,王振与后世公认的明朝最丢人皇帝——朱祁镇结下了不解之缘。朝夕相处下,主仆二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也因此酿成一场大祸。

二、小心翼翼熬到时机成熟

宣德十年(1435 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太子朱祁镇登基,是为英宗,以次年为正统元年。王振终于等到对自己言听计从的英宗上位了,便开始贪污受贿。

《明史·王振传》记载:“振狡黠得帝欢,遂越金英等数人掌司礼监,导帝用重典御下防大臣欺弊。而大臣下狱者不绝,而振得因以市权。”

大意是王振倚仗皇帝信任肆意祸乱朝纲。

土木之变的元凶之一的王振,是怎样“功成名就”的

朱祁镇与王振

由于英宗皇帝才九岁,朝廷大权把握在顾命五大臣手上,小皇帝的祖母张太皇太后经常警告王振不得干涉朝政。正统元年二月,张太皇太后当着宣宗顾命五大臣(三杨,张辅,胡濙)的面,毫不留情地对王振怒斥道:“汝侍今上,止一宦者耳,多不法,即日便斩杀汝!”吓得王振直哆嗦,小皇帝急忙下跪求祖母开恩。之后隔三差五就被教训一顿。

土木之变的元凶之一的王振,是怎样“功成名就”的

张太皇太后

此时的王振意识到自己势单力薄,于是他决定战略撤退,韬光养晦,并且想尽办法麻痹五大臣。

首先,王振不再肆意妄为,很是收敛了一段时间,不法行为大大减少。其次,对三杨礼敬有加。每次去到内阁传旨的时候都先不进门,也不说话让阁臣注意到自己。直到有人发现他蹲在门口时他才进去,“羞涩”地说几句领导幸苦,领导万岁之类的话。好像跟阁臣说话是三生有幸一般。

几番阿谀奉承下来,加之王振确实比较老实,于是三杨认为王振没什么威胁,放松了警惕。

土木之变的元凶之一的王振,是怎样“功成名就”的

三杨

正统七年(1442),张太皇太后薨。此时,杨荣已逝,杨士奇与杨溥年老多病,已是无力回天了。王振深知党羽的重要性,之前做“老实人”的时候便背地里扩充势力,此时更是天赐良机,不久他便控制了锦衣卫,还有招揽了许多饱读圣人之言的败类。王振既得皇帝信任,又有无数爪牙,可谓大权在握。

三、愈来愈肆无忌惮的王振一党

由于许多大臣选择投靠王太监,朝纲已是混乱不堪,奸党大力发展贪赃枉法的捞钱坑人事业。首先,借助一帮无耻之徒打垮了四朝老臣杨士荣,又将刘中、李时勉等大臣赶出京城。一句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土木之变的元凶之一的王振,是怎样“功成名就”的

王振剧照

既然大权在握,王振便开始享受荣华富贵。

据《明史》载:“作大第皇城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

不仅如此,他还将手伸到了蒙古人口袋里。中原缺马,蒙古人又想开发互市,于是明蒙开始了边境贸易。到了王振掌权之时,蒙古部落首领也先每次派人来朝贡都行贿王振。 之后不知为何不再贿赂他,于是王振一怒之下将马价大幅度削减并清查蒙古贸易使团,给蒙古人造成极大损失,也先震怒。为土木之变埋下了伏笔。

土木之变的元凶之一的王振,是怎样“功成名就”的

也先剧照

更加令人膛目结舌的是,王振不但藐视今世之人,连同已逝去的前人也不放在眼里。不久之后的某一天,王振发现发现有个东西实在是看不顺眼——当年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手迹: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朱棣迁都时搬到北京,立在宫门旁。王振二话不说就将其弄掉,朝野震惊却无人敢问此事。至此,王振的权势如日中天,排挤了大部分不从者,天下无人可与之争锋。

四、王振的最后结局

就在这位权监为非作歹,朝廷乌烟瘴气之际,盘踞在北方的游牧民族——瓦剌向明朝发动猛攻,各州各县接连失陷,明军频频败退,局势危急。然而王振却做着青史留名的美梦想要率军打败瓦剌,以成就他的功业。于是在王振的极力怂恿下,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

王振的战略思维极其简单,即以明军人数之众压倒骁锐的瓦剌骑兵。接到边关战报后立即出征,粮秣储备严重短缺,补给困难。

土木之变的元凶之一的王振,是怎样“功成名就”的

朱祁镇剧照

大军抵达太原后又畏敌不战,旋即班师回朝。撤退途中王振屡屡更改路线,瓦剌骑兵尾随追击,杀尽明军后卫,最终于土木堡包围明军。王振胡乱指挥,导致明军精锐覆灭,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王振在乱军之中被护卫将军樊总击杀。一代权监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王振身后的名誉变化却经历了一番有趣的过山车,朱祁钰登基后,深感王振祸国殃民,下令查抄王振家产,王振家族不分老少一律处斩。但等到英宗复辟后,却又怀念起王振来,下诏为其正名,并以香木为王振雕像,祭葬招魂。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在京城智化寺北院为王振建立旌忠祠,以祭祀亡灵,着实有趣。

五、结语

纵观王振的一生,懂得抓住千载难逢的机遇,讨好需要讨好的人,能够判明形势,进退有度。可惜人的本性难移,若是一心为国为民也不失为怀恩一般受人敬仰的贤宦,但他掌权之后便肆意妄为,致使身败名裂。不学无术还非要当战争英雄,最终也只能死无全尸。

土木之变的元凶之一的王振,是怎样“功成名就”的

王振的死去确实大快人心,可他带走了数十万明军精锐,大明国运深受影响。土木之变后的明廷真可谓风雨飘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