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为什么难治?为什么您用了那么多药,还治不好?

养殖户朋友经常遇到看似一种很简单的病症,但用了很多方法,浪费了大量金钱、时间、人力,还是治不好!还有时候,同样的症状有些人治好了,有些人用同样的方法依然没有效果!

作为一个群体治疗的学科,作为一个从来只计算相对保护率的学科,想跟人那样做个体治疗,是非常之难的(当然,对于珍稀的品种,那是必须做个体治疗的)。对于渔医来说,你有30%发病的不要紧,我们的目的是保护剩下的70%能顺利渡过难关,这与水生动物医学这门学科的性质是相关的。除此以外,一些客观因素也会造成鱼病比较难治疗。

1、诊断不准,药不对症:还是那句话,没有诊断,凭什么治疗。从事水产养殖多年的渔民“久养成渔医”,对常见鱼病的流行特点、病理症状、防治药物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也能为自己的鱼塘“开药方”。据此,我们往往把鱼病及对鱼病的治疗看得过于简单,从而忽视鱼病的复杂性

很多时候,很多人会把应激性出血当细菌性或者病毒出血治疗的,反复消杀,最后却越死越多。又比如,在池塘里面,水质恶化,亚硝酸盐严重超标的情况下,同时并发寄生虫,没有先处理水质问题而先处理寄生虫,很容易因为杀虫剂的毒性与亚硝酸的毒性叠加,导致鱼类的中毒死亡;所以建议大家,发生鱼病之后,一定要找专业的人来诊断,现在互联网也很方便,尽可能多的提供一些水质,养殖数据,往往判断清楚是不难的。

鱼病为什么难治?为什么您用了那么多药,还治不好?

2、药物失效:在水产上,由于货物存放环境均为高湿环境,药品均常态下更容易失效,保质期更短。

3、药量不足或过量:药物的使用均有特定的量,不足则不足以治病,而过量有时候反而会有副作用而酿成事故。

4、用药疗程不足:药物的作用需要一个周期,如果少于这个周期,则无法完全抑制病症。在使用抗菌素治疗细菌性疾病的时候,治疗周期一般需要5-7天才能够判断。而对于诺卡氏菌,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疾病,治疗周期需要到10天以上。一般的养殖户很难做到,疗程不足,往往容易复发。

而寄生虫病需要根据生活史来确定给药的时间和次数。如小瓜虫病,锚头鳋病等。给药次数和时间的不合理往往容易复发。所以大家用药,还是那一点,一定要相信专业人士的建议,不要私自去调整方案。

5、病原体产生耐药性:

病原体产生耐药性,使得部分药物无效,所以必须依赖药敏试验进行药物筛选。

6、药物溶解不完全:对于部分泼洒类药物,需要事先溶解后再泼洒,否则药物尚未完全溶解,直接进入水体后,会导致迅速沉降而被底部复杂的环境所破坏。

7、水质过肥,药物与水体有机质发生化学反应:水体是一个复杂的环境,有机质非常丰富,药物进入水体,在水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很多是说不清楚的。

8、部分疾病导致无法进食: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生病的时候最常听的一句话就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再不想吃药,父母或者医生都会想方设法给你吃下去。可对于鱼类来说,若是发生喉孢子虫、弧菌感染导致口腔溃疡等疾病,则会发生进食困难而导致疾病无法治愈。

9、难以实现精准用药:目前,内服药效果多数情况下好于外用药。但是内服药有个缺陷就是:当药饵投入水体,生病的鱼由于抢食能力弱于正常鱼,导致该吃的没吃到,不该吃的反而吃到了,

所以在投喂药饵的时候一定要足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