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之后,民众的思想层面有哪些变化?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得中国的民众彻底认清了和世界的差距,经济层面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被纳入了世界的殖民体系当中,沦为了资本主义的附庸。而经济层面的变化势必带来了思想层面的变化。


鸦片战争之后,民众的思想层面有哪些变化?

鸦片战争的较量并不仅仅是军事上的


思想层面的变化首先是从士大夫阶层开始的,因为能接触到国内外的最新信息,他们的感触是最深刻的。这些有识之士继承了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的思想,开始注意研究现实的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倡导改革。虽然他们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但是客观上还是促进了新的思想潮流的发展。其中最著名的有魏源、姚莹、徐继畲、梁廷枬等。

魏源,湖南人,因为一直在长江及沿海地区担任官员,同时又协助过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林则徐等主战派官员,亲身参加过鸦片战争,所以他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有种说法认为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是他根据《四洲志》同时参考其他的中外文献,综述各国历史、地理及中国应当采取的对外政策编写的《海国图志》一书了。

魏源主张变法革新,从抵抗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愿望出发,他提出了有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富强,最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工业。中国要想强盛起来,除了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还要建立近代工业。他强调在发展近代工业的同业,应“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并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建设一个富强强盛的国家。而他所做的《海国图志》“创榛辟莽、前驱先路”,对以后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海国图志》最后传到了日本,对日本的学术和政治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鸦片战争之后,民众的思想层面有哪些变化?

徐继畲,山西人。曾在广东、福建做官多年,有机会接触到非常多的外国人,后来他广泛的搜集西方的书籍,编撰成了《瀛环志略》10卷。《瀛环志略》向近代的中国人系统的介绍了世界史地知识,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其中“米利坚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的思想在当时也是比较进步的。


鸦片战争之后,民众的思想层面有哪些变化?


姚莹,安徽人,早早的就结识了林则徐、魏源等人,私交颇厚,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他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失人心,伤国体,竟至不可收拾,是不能无恨耳。”,之后他撰写了《康輶纪行》和《东槎纪略》。《康輶纪行》对西藏的地理、历史、政治、宗教、风俗习惯等做了考察,揭露了英、俄侵略中国的野心。《东槎纪略》记述了他经营台湾的施政举措和军事部署,同时也记录了台湾大量的山川地形、台风气象、人文历史和人民生活状况。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资治价值。姚莹很强调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还介绍了英国的资产阶级会议政治。虽然他的了解很肤浅,但他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和主张,在当时是先进的。


鸦片战争之后,民众的思想层面有哪些变化?


梁廷枬,广东人。他曾热情的支持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和抗英斗争。之后又撰写了《海国四说》,详细的记述了美国和英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这有助于当时的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面貌的了解,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鸦片战争之后,民众的思想层面有哪些变化?

鸦片战争前后,主张经世致用的学者很多,他们注重边疆历史、地理的研究,出了不少的著作。像张穆的《蒙古游牧记》,何秋涛的《朔方备乘》,夏夔的《中西纪事等》。

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期间思想方面的变动对国人的影响最大,在此之后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使得清政府自觉的开始自上而下的改变,比如洋务运动中的一系列活动。自此之后,中国人走上了寻求强盛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