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瑞丰:特色产业带,扶贫硕果丰

“我们多柏村已经与南宁万家隆农牧公司签订鹌鹑蛋销售协议 ,售价在每斤4.5-6元之间,销路稳定又保价,鹌鹑养殖无后顾之忧。”当德保县东凌镇多柏村驻村第一书记谢瑞丰给村民们带来这个好消息时,村里沸腾了,村民们都表示谢书记带领发展的鹌鹑养殖产业有前景、有盼头。

东凌镇多柏村属于大石山区,山多地少,水资源缺乏,全村辖21个自然屯,2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92户196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4户773人。2018年,自治区人大办干部谢瑞丰接受组织委派担任多柏村第一书记。几年来,他以增加群众收入为突破口,拓宽思维,创新做法,寻求致富门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2019年全村脱贫89户37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7%。

结合村情找准路子

一个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的山村如何发展产业,让群众增收可致富,谢瑞丰困惑着,也在思考着。种桑养蚕走“丝绸之路”不愁销路,但种植桑叶需要更多的土地,这里稀缺的土地无法满足养蚕需求的桑叶,且蚕茧价格起伏不定,村里离县城较远,蚕茧销售收入扣除运输费后,到群众手里所剩无几,不少农户种养信心受挫。

“如何改革、创新,才不会走死胡同。”谢瑞丰经过走访群众,了解市场需求,与其他村两委、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对接,深入村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屯学习,汲取他们的经营管理模式经验,寻找突破口,并经常与外界联系,终于了解到养鹌鹑是一项投资小、收益快,产值高的项目。以养殖1万只鹌鹑初步预算,每天可产蛋200斤,根据市场收购保底价为4.5元/斤,预计收入90O元。除去人工成本100元/人/天,每天5包食用饲料,每包132元,共660元/天,净利润为140元,每月按30天计,可有4200元收入。一只鹌鹑的产蛋周期为6-8个月,以最少6个月来预算,收入约25200元,这是一个很可观的收入。

养殖鹌鹑,谢瑞丰的心头里涌起这么一个想法,并逐渐成为他心中的理想追求。

攻坚克难寻求方子

然而,对于产业基础薄弱的多柏村来说,要发展鹌鹑产业也很不容易。但遇石开山,遇水搭桥,办法总比困难多,说干就干。谢瑞丰组织村两委商量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困难,经过村两委协商同意,将空置的旧校舍改建成养殖场。旧校舍密度比较大,距离标准养殖场地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能有这样一块基地,他已经心满意足。当天便连夜写申请报告,经自治区人大机关后援单位同意批复,很快就落实了8万元的启动资金。

资金到位了,但管理问题迭出,缺人员、缺经验、缺技术,困难重重。之前村民未接触过的产业项目,都需要通过外聘技术人员进村指导,调动村民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经村两委商议,决定以村团支书黄杰作为项目“领头羊”,首先接管鹌鹑养殖重任。2019年6月,第一批28000羽的鹌鹑苗,通过与广西万家隆农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作,万家隆公司提供养殖技术、育种、饲料、销售等方面的服务,采取“村民合作社+养殖能人+村民”的发展模式,共同出资、资源共享、分工协作、收益均分,由村两委干部带头亲自参与并聘请4名农户在养殖基地进行喂料、捡蛋等工作。

经科学喂养,鹌鹑产业终于迎来了春天。去年8月份第一单销售就有6.6万元的收入。村民增强了养殖信心,规模逐渐扩大,鹌鹑存栏达近3万羽,蛋日产量达400斤,日收入达26096元。

今年初,首批鹌鹑进入养殖后期,产蛋量下降,又遭遇突如袭来的新冠疫情特殊时期,喂养饲料、鹌鹑蛋运输受阻。为及时止损,谢瑞丰与村两委迅速转变思维,将停止产蛋的老鹌鹑,分批进行宰杀后借助网络进行宣传售卖,在德保、百色等地销售良好,目前已销售近万只,收入3万余元,在特殊时期充分发掘了鹌鹑新的市场价值。

带动引领干出样子

阳春三月,复工复产正当时。谢瑞丰结合村情,吸取鹌鹑养殖产业成功经验,决定再带动村民发展林下养鸡,以村里致富带头人引领,结合鹌鹑养殖走多元化产业发展之路,让山里的扶贫产业结出硕果,为村集体经济平稳发展注入新活力。

村里致富带头人农光大夫妇勤劳肯干,在发展两年的鹌鹑养殖后,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谢瑞丰充分利用后山空旷的场地作为养鸡基地,并成立半山土鸡养殖合作社,由农光大夫妇负责管理。以“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即村里出资购买鸡苗和饲料,农户管理,总收入扣除成本,净利润按收入就按四六分成。目前合作社存栏半山土鸡1900余羽,预计实现近12.3万元的产值,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民致富增收。

另外,谢瑞丰还带领群众发展山楂、巴马香猪等特色产业,村里呈现一派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德保县脱贫攻坚战指挥部宣传组 韦海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