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和博格爾的共通之處


巴菲特和博格爾的共通之處

沃倫·巴菲特和約翰·博格爾,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對於金融投資行業產生最大影響的兩位傳奇。如果我們對比一下這兩個人之間的異同,可以給我們帶來很有價值的啟示。

從他們各自提倡的投資哲學來說,兩個人可謂大相徑庭。巴菲特是主動投資的代表,價值投資哲學的代言人。從1965年算起,到2019年,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其股價上漲的幅度為每年20.3%。而同期的標普500指數每年平均上漲10%。在過去55年,能夠持續獲得市場平均回報的一倍,在這個世界上可能只有巴菲特一個。

基於其提倡的價值投資理念,巴菲特對“有效市場假說”有很多質疑。在1988年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信中,巴菲特寫道:

“有效市場假說”觀察到了市場在大部分時間是有效的,繼而得出結論,市場在每時每刻都是有效的。這個正確的觀察,和錯誤的結論之間,有著天壤之別。在我看來,過去63年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巴菲特合夥人公司以及伯克希爾哈撒韋的例子,證明了“有效市場假說”有多麼不可靠。在那段時間裡,市場平均回報為每年10%左右,而上述公司的回報率在每年平均20%以上。

多年以來,巴菲特不斷地用自己的例子,以及他認識的一些其他成功價值投資者的例子,來持續反駁“有效市場假說”,指出即使市場在大部分時間有效,即股票價格正確反映了所有信息,也未必代表市場在每時每刻都有效。巴菲特自己的投資業績,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證明如果長期堅持價值投資,那麼投資者有可能找到市場的無效之處,並獲得比平均回報更好的投資回報。

我們再來看看約翰·博格爾。博格爾在1974年創立了先鋒集團,並在1976年發行了第一支供散戶投資者購買的標普500指數基金。在當時,購買指數基金是一種非常小眾的投資方法,因為絕大部分投資者都不滿足於獲得平均回報。他們有信心戰勝市場,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

博格爾提倡廣大個人投資者購買指數基金,其理論基石,恰恰是被巴菲特詬病的”有效市場假說“。這是因為,如果市場在大部分時間都是有效的,那麼股票的價格,已經消化了所有關於股票的公開和非公開信息,其價格不高也不低,恰恰好。因此個人投資者沒必要去花精力做各種個股研究,也幾乎不可能戰勝市場。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更好的方法是購買低成本的指數基金,滿足於獲得市場平均回報。

站在今天回頭看,博格爾可謂高瞻遠矚,給整個華爾街和金融投資行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我們不妨先來看一些數字:

2019年,美國大型基金管理公司中,資產規模增長最多的是以下三家:

1)貝萊德:淨流入4290億。總資產規模7.4萬億美元(截至2019年年底),位居全球第一。

2)先鋒:淨流入2680億。總資產規模5.6萬億美元(截至2019年8月底),位居全球第二。

3)富達:淨流入860億。

這三家贏家的資金淨流入,主要全都集中在指數ETF。同年,損失最大的是以下三家主動型基金公司:

1)富蘭克林·鄧普頓:資金管理規模縮水210億美元。

2)景順:資金管理規模縮水200億美元。

3)T.Rowe Price:資金管理規模縮水180億美元。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冰火兩重天:主動型投資基金經理,有點像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而博格爾在40多年前開始提倡的被動式指數投資,終於在今天開花結果,漸漸深入人心,並且得到了廣大投資者的認可。

被動投資的哲學和理念,為什麼要花上40多年如此長的時間,才能讓投資者慢慢接受呢?這主要是因為,每個人都普遍有”過度自信“的毛病。當我們看到巴菲特的成功以後,就順理成章的認為自己也能慧眼識珠,找出下一個能夠翻上10倍,甚至百倍的大牛股。即使我們承認自己不是巴菲特,但也還是會認為自己至少能夠脫離平庸,戰勝市場。

諾貝爾獎得主理查德·塞勒曾經提到過,”有效市場假說EMH,可以被分解為兩層意思:價格正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大多數人,對第一層意思產生質疑,即他們可以找出很多例子來證明:股票的價格並非每時每刻都那麼正確。因此,他們繼而推導出一個錯誤的結論,那就是自己可以發現那些價格不正確的情況,並從中獲利,繼而戰勝市場。

問題在於,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即使市場價格並非每時每刻都那麼正確,也並不代表市場就那麼容易戰勝。S&P Scorecard的統計數據顯示,無論我們回顧過去3年、5年、10年還是15年,大約有90%的基金經理,無法戰勝基準指數回報。如果連基金經理的表現都那麼差勁,普通散戶投資者有什麼理由能夠做的更好?無怪乎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曾經指出:”散戶投資者不可能戰勝市場,永遠不可能!“

有些人可能會說,巴菲特和博格爾,一個代表主動投資,尋找市場的無效之處,而另一個則代表被動投資,接受市場的有效性。他們倆分明是完全相反的一對矛盾,哪有什麼共通之處?

在我看來,兩位偉人的共通之處,恰恰在於巴菲特和芒格反覆強調的投資原則:牢記自己的能力圈。

牢記自己的能力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它意味著投資者有自知之明,主動把人性中的驕傲和自大壓制下去。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堅決避免做打腫臉充胖子的冤大頭。

舉例來說,巴菲特對於消費行業研究的比較透。而他選擇長期持有的幾個股票,比如美國運通、可口可樂、吉列等,都是在他特別瞭解的行業中精挑細選出來的佼佼者。巴菲特一般只會選那些商業模式相對比較清晰,創造現金流能力比較強的公司,比如保險行業的GEICO、媒體行業的《華盛頓郵報》和一些銀行股。而對於那些他看不懂的商業模式,比如科技股票,他幾乎都不碰一下。最近幾年買入的蘋果股票,是少見的例外,但該股票同時也帶有強烈的消費品股票屬性。

明確自己的能力圈,在自己有優勢的地方主動出擊,集中下注;而在自己沒有優勢的地方,主動承認自己的弱點,並通過低成本的方法滿足於獲取平均回報,是巴菲特和博格爾共通的智慧結晶,值得我們反覆學習。在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信中,巴菲特多次提到,希望自己的家族基金,分配90%的權重來購買低成本的先鋒標普500指數基金。在這裡,兩位貌似矛盾的偉人,達到了完美和諧。在巴菲特看來,天下有他自己那樣的投資能力的奇才,少之又少。因此,他寧願自己的家族後代,通過多元分散,長期持有的方式,獲得市場的平均回報。而他首選的投資工具,恰恰就是博格爾創板的先鋒集團管理的低成本指數基金。

對於任何一個散戶投資者來說,我們應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他們的智慧併為我所用。每個人心中,都可能有一個小型的”巴菲特“野心。在那些自己熟悉的行業或者投資領域,我們不妨基於自己的知識、經驗和智慧,去大膽的做一些控制有度的主動型集中投資。這些投資的特點是高集中,高風險和潛在高回報,因此需要做好頭寸和風險控制。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有自知之明,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圈,不要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瞎投資。博格爾提倡的低成本指數基金,可以讓我們以最低的成本和最低的風險,獲得大部分人都無法戰勝的市場平均回報,是我們每個家庭的投資配置中必備的核心組合。

將巴菲特和博格爾兩種哲學結合起來,也就是主動和被動投資相結合,一張一弛,雙管齊下。這樣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搞清楚正確的資產配置邏輯,通過長期投資,逐步提高自己家庭的財富水平。

為了幫助大家回答各種理財問題,我推出了新課:學了就能用的小白理財課。這門課適合年輕的上班族和對金融一知半解的投資小白。課程的涵蓋內容包括:銀行理財、保險、股票、基金、房產等和我們平時息息相關的各種理財工具。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巴菲特,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信,198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