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暖了!“戰疫”之下,武漢的孩子們這樣過

一場突如其來的全民戰疫,

每個人的生活都被改變

不少孩子,

也在磨練中變得成熟懂事了


如何讓抗疫經歷變成最好的教育如何利用好這段難得的親子時光來看看這些武漢伢的故事

看看這些家庭如何處理親子關係的


太暖了!“戰疫”之下,武漢的孩子們這樣過


小小體育委員帶給全家快樂

周沐埥 7歲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開始做運動啦。”

昨天下午兩點多,7歲的周沐埥和往常一樣督促起家人鍛鍊。


爸爸和他一起做廣播體操,媽媽做Keep鍛鍊,爺爺奶奶跳起廣場舞……不大的房子裡好不熱鬧。


太暖了!“戰疫”之下,武漢的孩子們這樣過


其實,20天前,這個家庭還在被焦慮和擔憂的氛圍籠罩著,很難聽到笑聲。


周沐埥是武漢市洪山區武珞路實驗小學一年級二班學生,1月19日和父母一起回到山東威海老家。疫情爆發後,他們突然成了鄰居防備的對象,遭受了不少委屈,爺爺奶奶也因為巨大的壓力雙雙病倒。


媽媽孫女士說,此時心態最好的反而是兒子周沐埥,他主動提出承包每天一日三餐的擇菜、切菜工作。


菜刀太大,兩根蘿蔔硬是要切半個多小時;魷魚很滑,乾脆用剪刀一點點剪;海菜泡在海水中,小手都泡白了……周沐埥就這樣堅持了二十多天。


太暖了!“戰疫”之下,武漢的孩子們這樣過


除了“幫廚”,周沐埥在家裡更重要的身份是“體育委員”。


孫女士說,一家人隔離幾天後意識到,運動是提高免疫力的最好方法。最開始,周沐埥和媽媽一起做平板撐、仰臥起坐等活動,後來發現有音樂更能調動積極性,便開始全家跟著音樂做運動。


周沐埥總是最積極的一個,他每天都會在班級群裡運動打卡,只要發現家人有所懈怠,還會很嚴肅地進行批評。


現在,每天下午固定的20分鐘運動時間大大延長,晚上睡前,周沐埥還會跟家人在客廳打羽毛球,或是練練足球球感。爺爺奶奶的笑容也因此越來越多。


太暖了!“戰疫”之下,武漢的孩子們這樣過


記者看到一張周沐埥簽名的假期作息時間表,學習、聽故事、看書、運動、做家務、練英語等都明確了時長。


孫女士說,這張表的安排基本是孩子自己決定的。“他讀幼兒園和小學的老師,都強調時間管理,強調分擔家人的負擔。因此,這個特別的假期,他的表現讓我很欣慰。”孫女士說。


小廚師有一份家務事清單

程澤睿 8歲


一手握鍋鏟,一手扶鍋柄,一臉認真地翻炒炒著,不時停下來加點佐料……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沌口小學二(2)班程澤睿在媽媽郭琴的指導下學會了做蛋炒飯。


郭琴認為,教孩子愛生活、愛家人,不是口頭喊喊的,生活中一定要給孩子載體,而做家務、下廚房都是很好的選擇。

“這段時間,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家5口人就待在家裡,我就變著法地教他,如今他能單獨完成兩三道菜,也會下麵條,做蛋炒飯了。”

太暖了!“戰疫”之下,武漢的孩子們這樣過


畢竟程澤睿只有8歲,每次做飯時,郭琴總會站一旁指導,避免發生意外。“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做不好,就不讓他做,我還是堅持給孩子鼓勵,多給孩子一些成長的機會。”


郭琴告訴記者,孩子勞動習慣的培養,也需要家長的堅持,要相信孩子。有的家長缺乏耐心,覺得孩子動作稍慢,就想直接上去幫忙。


在程澤睿的寒假作息時間表裡,家務事佔了很大的份量,如每天自己收拾床鋪、洗自己的衣服、學做飯、拖地等等,都用清單的形式一一列出。

“由於孩子個頭小,家裡特別準備了一個較輕的小拖把,每天晚上都是他拖地。”

郭琴認為,對孩子來說,做家務、做菜、整理玩具、疊衣服也會像完成一件作品一樣,能帶來成就感。


太暖了!“戰疫”之下,武漢的孩子們這樣過

“這個寒假他做了很多家務事,最大的變化就是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對家庭有了一份承擔,對家人有了一份孝心。”

郭琴說,家人嚐到他做的簡單菜品,都充滿了幸福感。


他和爸媽把外婆疼成了寶貝

範奕軒 9歲


在超長假期,怎樣教孩子孝敬老人?最好的辦法當然是以身作則,做好表率。


自從年前開始宅家後,9歲的範奕軒就和爸爸媽媽一起把外婆寵成了寶貝。


範奕軒是武漢市光谷第八小學302班學生,從小由外婆帶大。平時,爸爸媽媽工作忙,家裡和接送他上下學的活都由外婆包了。

“我外婆可辛苦啦,我很心疼她的,經常幫她幹活。現在我們都在家裡,都能做事,更應該讓外婆休息呀!”

小范同學說。


於是,做飯,爸爸媽媽包了;洗碗,爸爸也包了;打掃衛生,媽媽包了;給外婆解悶,範奕軒包了。


他會拉著外婆下各種棋,也會投外婆所好,教她做學校的戲曲廣播操鍛鍊身體。有時外婆想展現她作為河南人的麵食手藝,包包餃子餛飩、烙烙煎餅,一家人都興致高昂,連範奕軒都做得有模有樣。


太暖了!“戰疫”之下,武漢的孩子們這樣過


於是,做飯,爸爸媽媽包了;洗碗,爸爸也包了;打掃衛生,媽媽包了;給外婆解悶,範奕軒包了。


他會拉著外婆下各種棋,也會投外婆所好,教她做學校的戲曲廣播操鍛鍊身體。有時外婆想展現她作為河南人的麵食手藝,包包餃子餛飩、烙烙煎餅,一家人都興致高昂,連範奕軒都做得有模有樣。


獨自照顧奶奶不讓爸媽操心

張雷鳴 15歲


孝親敬老,並非一定要搶著做家務,不讓家長操心,有時候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支持。


武漢市英格中學904班學生張雷鳴,就是一個話很少,卻讓家長很放心的孩子。

“我們在家挺好的,沒什麼困難,也不無聊,每天都在網上上課。”

張雷鳴面對記者的詢問說得輕描淡寫。其實,他剛剛才經歷了一場“斷糧危急”。


太暖了!“戰疫”之下,武漢的孩子們這樣過


原來,張雷鳴的爸爸是民警,媽媽是江夏一個小區的物業員工,兩人春節後都緊急趕赴了抗疫一線,一直不能回家。


十多天來,張雷鳴一直和奶奶在南湖的租住房裡從未出門。前天,家裡存糧幾乎耗盡,又沒有口罩可戴,張雷鳴的媽媽雷女士,這才跟班主任彭靜老師說出家中的困難。

“這孩子怕給我們添麻煩,只說過爸爸不在家。他每天上網了、交作業總是最積極的,在群裡打卡都是自己發,我們完全沒感覺到異樣。”

彭老師說,學校九年級主任張秀丹老師正好在附近做社區志願者,她馬上去超市購物,給張雷鳴家送去了雞蛋、青菜、麵條、口罩等物資。


雷女士說,這些天特別忙,一到兩天才能跟兒子視頻一次,

“每次他都是叫我們不要操心,注意好防護,還會跟我們說奶奶的身體狀況。”

張雷鳴的奶奶說,這孩子每天多數時間都在學習,休息時就會幫自己做點家務,

“年輕人懂得多,他經常會跟我講講疫情的事,告訴我不要害怕,也不用太擔心他的爸媽。”


邊衝刺高考邊照顧生病媽媽

吳鈺凡 17歲


相比張雷鳴,洪山高中高三(7)班學生吳鈺凡的這個寒假顯得更難。


吳鈺凡的爸爸是名機關幹部,疫情發生後就一直堅守在仙桃,大年三十也沒回家。他的媽媽去年12月查出冠心病,前段時間又發作加重。還未成年的他,突然要承擔撐起一個家的重任。


太暖了!“戰疫”之下,武漢的孩子們這樣過


為了不打擾吳鈺凡複習備考,記者電話採訪了他的父親吳先生。

“大概4、5號的樣子,兒子突然焦急地打電話來,說媽媽病得有些重,問我能不能回去。”吳先生說,他告訴孩子自己為了大家不能顧及小家,電話那頭沉默了一小會,就說了一句“我會照顧好媽媽”。


接下來的日子,吳鈺凡的媽媽無法去醫院治療,大多數時間只能臥床修養。吳鈺凡堅持按時上網課、複習,還要提醒媽媽吃藥,從未進過廚房的他,也嘗試著做起簡單的飯菜。


吳先生說:

“以前我們都當他是個孩子,什麼都不讓他做。通過這次磨練,我覺得他一夜長大了。我每天都要打電話回去,他再也沒問過我什麼時候能回家,反而勸我別擔心家裡,把抗疫工作做好。”


專 家

珍惜培養親子關係的黃金期


很多家長現在已經意識到,這個難得的長假,能和孩子一起“宅家”是個意外的收穫。那麼該如何利用好這段時間,培養好或者是修復好親子關係呢?


記者採訪了親子關係和家庭教育專家、武漢理工大學心理健康與生涯規劃教育研究所所長雷五明教授,來聽聽他如何支招。


太暖了!“戰疫”之下,武漢的孩子們這樣過


對絕大部分家庭而言,連續一個月,夫妻、父母子女等呆在一起,每天24小時無縫隙相處一屋絕對是小概率事件,也許一輩子也難得碰到一回。這種環境下,那些平時忙於“事業”,忽視家庭關係、家庭教育的父母會盡現原形,耐心、細心、愛心、責任心,交往能力、生活能力、教育水平都暴露無遺;對子女而言,孝心、耐心、同理心,生活技能、信息加工特點、學習能力、時間管理能力也都會顯山露水。


做父母的要知道,壓力和情緒是相互傳遞及感染的,知、情、意、行四者兩兩相互作用,父母的壓力與情緒管理水平非常影響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壓力情緒狀態,反之也部分存在。


信息加工也是一樣,全面、客觀、辯證的看待疫情發生的規模、原因、演變、處置措施等,有利於家庭規劃好日常物質生活,有利於提升家庭成員精神生活品質。當然,有時候,孩子也能教育父母。


太暖了!“戰疫”之下,武漢的孩子們這樣過


疫情期間一起宅在家有一種共患難的感覺,還會產生“我們是真正的一家人”的潛意識。當然,宅在一起也有可能產生“看不慣”、獨處時間太少、獨處空間太窄等問題。這時候,我們首先要有一種“珍惜”的態度,有了這個態度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其次,作為“大人”要認識到這也是進一步融洽或修復親子關係的黃金機會,沒有好的親子關係親子教育幾乎無法發揮作用。


共同觀影、家務分工、回憶往事、參與或指導性學習、新聞事件分析、飲食起居相互監督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或途徑。


親子教育內容可以包括思想道德、國內外政治、醫學科技常識、法律法規、心理健康、飲食烹飪、新聞傳播等各方面,不必侷限於語數理化外政史地生等。

太暖了!“戰疫”之下,武漢的孩子們這樣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