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與傲慢

【家國天下·群體】

1 偏見到底有多可怕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猶太人進行了系統性的種族屠殺,其中,納粹醫生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在俘虜身上進行活體實驗,研究更節省成本的殺人方法,篩選沒有勞動能力的人送去毒氣室……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中的很多人深深地相信自己是正派人,這些作為是正確的,是在保護民族與國家。

原來,這些人堅定地認為,猶太人是病毒與寄生蟲,他們的存在對日耳曼民族造成了極大的汙染甚至是毀滅。作為醫生,他們有責任除掉“病毒”,“治療”自己的民族,也就是殺死猶太人。

這種想法不只存在於殺人醫生的心裡,而是被每一個納粹分子所堅信。他們不是明知故犯或者為己開脫,而是基於偏見形成了一套信念與行為準則。這讓我們看到:偏見的種子,竟然可以結出仇殺的毒果!

偏見的另一個可怕之處在於,其並不會隨著某一制度或事件的終結而自然消亡。得不到及時的處理,它會以新的方式為害人間。1862年,美國頒佈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可對黑人的歧視與仇恨,卻並未停止。20世界60年代開始,南方的幾個州以恐怖行動抵制《民權法案》的傳播與普及,很多黑人與支持平權的白人都遭到了殺害。時至今日,不少白人在與黑人交往時,依然心懷芥蒂,情不自禁地為他們貼上“應當防範”的標籤。

偏見與傲慢

2 氾濫的偏見

偏見並不是一開始就能牢牢地抓住整個群體,而是會零星地存在於每個人的觀念中。比如,我們可能會覺得公務員大都打官腔、好面子;認為沒有體面工作的人是因為懶惰不肯努力;斷定商人總會想盡辦法在顧客這裡“詐騙”錢財……我們都曾在別人不信任的眼神和警惕的語氣中嚐到過被誤解的滋味,又不可避免地用偏執的論斷對待別人。

偏見的形成或許和傷害有關。比如,一個人接連幾次遇到了行為不端的領導,他們剋扣他的工資,利用職權打擊報復,還佔用他的勞動成果。這些事情沒有得到糾正,傷害也沒有得到處理,他便會慢慢地產生恨意。漸漸地,他會形成“領導沒一個好東西”的觀念,並不由自主地用懷疑與仇恨對待其他當領導的人。

偏見也可能起源於論斷。比如一個經常參加公共會議、出席大型場合的人可能會特別注意行為規範和禮貌用語,當他來到淳樸熱情的田間或村莊,那裡的人說話隨意,甚至會帶一些口頭語,與人同行時喜歡有身體接觸,不會刻意保持距離。這個人可能會覺得他們不懂禮貌,甚至由此斷定田野村落的人行為粗鄙,不懂得尊重別人。

其實,偏見的存在就是因為我們用自己的經歷與觀念去看待別人,完全不顧事實的真相與公正的標準。

偏見與傲慢

3 更可怕的傲慢

偏見一開始就以傲慢為根基。以對黑人的歧視為例,在一開始發現黑人時,白人便為歧視提供了“膚色依據”。他們認為,淺膚色的人是優等民族,先天身體好、智力高、道德優良,適合做統治者;而膚色深的人是劣等民族,身體素質差、智力低下、道德敗壞,必須接受管理和奴役。這種觀點顯然經不起推敲,但幾乎所有白人都對此深信不疑。

實際上,這並不奇怪,當我們以偏見待人的時候,心裡都會有一套荒謬的定論。比如久居城市的人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歧視,前者會認為後者缺乏教育,所以見識淺、技能差;並且由於貧窮,更容易犯下盜竊與搶劫的罪惡。這樣說並不是單純地“推崇教育”,而是當自己佔有這種資源的時候,以此為基礎證明自己“固有”的優越性。就像面對膚色差異,淺膚色的人自然地以自己的膚色作為優等。

或許你會說:被歧視的那些人的暴力行為也是事實啊!是,但這個事實不是群體之間的差異——每個人處在相同環境下,都會有相同的做法。如果你長期忍受羞辱與折磨,會不會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如果你終日受到歧視與懷疑,會不會對人產生敵意?

這裡並非用“事出有因”為罪惡免責,而是說罪惡根植於每一個人心裡。不願認識這一點的人會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並且捂著耳朵、閉著眼睛,不管事實有多麼明顯,就是不肯懷疑自己。

偏見與傲慢

4 重新學習

走在平衡木上,你越是告訴自己“不要晃”“不要偏”,反而越會東倒西歪;當你看向前方的一個不動點,並朝它走去,腳步就會平穩下來。類似的,對付偏見與傲慢的方法不是一味喝令“停止”,而是去學習真理。就像惡念會主導人的行動一樣,被真理糾正的人慢慢地會形成美善的品行。

與偏見相對的是公正。對公正最樸素的體驗當屬個人的感受,我們可以經常進行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對面的人,聽到這樣的話會有什麼反應?如果我被這樣對待,會不會覺得不公平?這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判斷自己的行為。通過思考、閱讀、交流,我們可以學習什麼是公平。就像常飲酒的人很容易認出酒香,越是就近公平,就越能分辨對錯。

對於傲慢而言,我們要先來探討一下,為什麼會有這種表現。其實,傲慢是基於錯誤的認知產生的錯誤的心態。舉個例子,一個人從小到大都是學校的佼佼者,一路保送到了常春藤名校。如果他以此認為自己特別聰明,做什麼都會成功,都會比別人優秀,那一定會目空一切;如果他明白:這樣的聰明是一種天賦,而非自己的創造;並且自己只是在學習這一方面取得了成績,以後會怎樣,在其他領域會怎樣,都是未知數,那他自然不會在過去的成績中迷失自己。因此,我們應該常常質疑自己,多去探索真相。我們越能夠感受到人性與事物的複雜,情形與事態的嚴峻,就越會知道自己的無能為力,越不敢輕易下定論,越會謹慎靜默地學習。

人心得到糾正,偏見與傲慢才會從我們中間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