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最美医务工作者”故事搬上京剧舞台,90后武汉姑娘担任编剧

“我年轻抵抗力强,我要上”“我年龄大有经验,我要上”“我是党员我要去”……

一时风雨急,九州共砥砺。为记录与歌颂那些在抗疫战斗中坚韧不拔的江苏援鄂医护工作者,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创作抗疫京剧《出征前夜》,这是第一幕中的台词。

《出征前夜》日前正式建组,特邀著名话剧演员、文华奖得主郝光担任总导演,省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坤,优秀青年演员高飞、陈丹娜、张少良等担任主演。

江苏“最美医务工作者”故事搬上京剧舞台,90后武汉姑娘担任编剧

江苏“最美医务工作者”故事搬上京剧舞台,90后武汉姑娘担任编剧

取材于江苏援鄂医务工作者的真实故事

原创现代京剧《出征前夜》共分为五个场次——《风起》《断发》《托母》《团圆》《送别》。其中,《风起》讲述疫情暴发后,江苏医务工作者争先恐后地要求支援武汉。《送别》描写在南京禄口机场送别医护人员的场面。

在这五个场次中,核心场次是《断发》《托母》《团圆》,而且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断发》讲述了一对医务工作者情侣先后报名支援武汉,男孩亲手为女孩剪去长发,并盟誓在疫情结束返宁之日结为夫妻的故事。是以南京鼓楼医院的护士任文静和其男友南京鼓楼医院的抢救室护师林玉博为原型加工创作的。

江苏“最美医务工作者”故事搬上京剧舞台,90后武汉姑娘担任编剧

《托母》描写了一位即将支援武汉的江苏医生与其同去武汉抗疫的妻子,将年近耄耋且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母亲托付给弟弟的故事。灵感来源于连云港灌云县人民医院主管护师乔凌云,其母前不久出了车祸仍在康复期,但是坚持去湖北支援的真实案例。

《团圆》讲述夫妻二人同时报名支援武汉,但只有丈夫被选上,妻子不放心丈夫一人去,向院长申请去武汉,丈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妻子顾好后方,妻子这才决心留在无锡抗疫的故事。创作灵感来源于江苏“最美医务工作者”无锡市人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的助理研究员浦浙宁的故事,浦家十三口人,有十一人奋战在一线抗疫。

据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院长骆朗介绍,《出征前夜》采用串折形式,将这个三个独立的小故事融为一剧,可以合演,也可以拆分作为单独的折子戏演出,形式较为灵活也更接近于传统戏曲架构。

90后武汉姑娘用心用情创作英雄赞歌

京剧《出征前夜》由江苏省演艺集团创作研发部的青年编剧邓天乐撰写剧本。邓天乐是位90后姑娘,去年刚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这是她工作以来独立创作的第一个剧本。

邓天乐是武汉,因为疫情,她一直留在南京。“这个春节我没能回武汉,在南京过的年,在集团领导家吃的年夜饭”。

身为在江苏工作的武汉人,看着江苏医疗队一趟趟奔赴湖北,看着江苏人民的一次次支援,邓天乐感动不已。“现在武汉的状况已经在一天天地得到改善,这是所有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看不见、听不见你的我,忐忑,牵挂。”这是抗疫歌曲《武汉,你好吗》里的一段歌词,也是邓天乐这段时间以来最真实的写照。疫情发生后,邓天乐的父母以不同形式参与抗疫,尤其是她的父亲。“我爸在大学里工作,他们学校被征做了隔离病房,爸爸一直在学校和家中两头奔走,除了参与快建隔离病房,还在社区做志愿者给每家每户送生活物品。”

2月下旬接到创作任务后,邓天乐几天内就完成了第一折剧本的创作。邓天乐说,对抗疫情,她的“武器”就是文字,“希望我的每一个字都是星火,既能照亮黑暗,又能燃烧激情,既能鼓舞人,又能代成千上万的武汉人诉说对医护人员的感谢。”邓天乐说,正式公演的时候,希望爸妈都能来现场看。

“舞台CP”再续前缘,唱响京剧战疫集结号

医生贾许接到支援武汉的通知后,连夜与同去支援武汉的妻子陈杨,一同将年过耄耋的老母亲送到弟弟家,路上夫妻二人还惊讶地发现母亲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在与母亲告别时,贾许有些不放心,又跟母亲叮嘱了一遍。“妈,你别忘了,我跟你说过什么……”这是《托母》里的场景,虽然演员身穿便装、戴着口罩在简陋的排练厅内里排演,但任谁看过都忍不住泪水在伤感的配乐声中潸然落下。

医生贾许的扮演者是国家一级演员张坤,戏中饰演她妻子的是青年演员高飞。从《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到《向农》,二人一直饰演“舞台CP”。虽然合作多次,但这次二人依然小心翼翼,不敢掉以轻心。张坤说:“不同于京剧古装戏,演员可以借助水袖、髯口来传情达意。这是一出现代戏,我们要在30分钟内准备传达原型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一切都要靠表演,一切都要靠眼神。”

在《托母》这折戏中,医生贾许与妻子陈杨有着多层的情感脉络,他们有作为医生的担当,也有对老母亲的亏欠,以及和弟弟之间未解的“误会”。为了理解人物形象,高飞做了大量功课,新闻报道里每一次出现医护人员的报道,她都不错过。戴着口罩排练让她对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每天都要长时间戴着口罩,不得不唱得更大声,但不一会儿就有胸闷、头晕的感觉。医护人员长时间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在隔离病房工作,岂不是更难受。但他们依然坚守一线,这样舍生忘死地去守护生命。”

话剧名家任导演,演员参与唱腔设计

除了取材真实故事,《出征前夕》还有很多有趣的幕后故事。《出征前夜》由话剧表演艺术家、文华奖得主郝光担任总导演。拿到剧本后,郝光感慨万千:“比如说《断发》这一出戏,没有一个人不喜欢美,尤其是女孩子。我脑子里一直有每一个女孩子甩发的那种瞬间,多美啊!但在疫情面前要舍小存大,要逆行出征,她们不仅要献出大爱,还要敢于面对生死。”

虽然是话剧演员出身,但在戏校成长的郝光,对于京剧之美有发自内心的爱。“京剧有身段、有唱腔,表现形式多样化。以大写意的形式渲染全景,再聚焦到具体的一些事件来展现。而且把握住人物的细节、揭示人物的灵魂,京剧有优势。”郝光说,用国粹的美,来映照美丽的白衣战士,恰到好处!

郝光说,与其他现实题材不同的是,这个剧因为有了人物面对生死的抉择,所以显得特别悲壮。“从导演层面来看,我们要尽量通过矛盾冲突来揭示人物关系,把他们的大爱精神反应出来。故事呈现上,会坚持以小见大,让小人物在大环境、大背景中散发出他们精神的伟大和人性的光辉。”

此外,还没结束的疫情,给这台新戏的创排带来了不少挑战。例如,《托母》一折的唱腔设计一改由专人编腔作曲的方式,变成由演员本人和乐队共同合作完成的模式。

“西皮、二黄、反二黄……京剧的板式很多,我就摘出一些比较经典的唱段,再根据自己的声线加以调整,自己用手机录成小样后,发给乐队老师听,最后再根据乐队老师的反馈整理。”张坤说,以前没做过,这是第一次。“为了设计唱腔,三天没怎么睡过觉,这其中乐队设计唱腔的老师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南报融媒体记者 翟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