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濂溪樂處”究竟是誰從中獲得了最大的樂


圓明園“濂溪樂處”究竟是誰從中獲得了最大的樂


圓明園“濂溪樂處”究竟是誰從中獲得了最大的樂

我們接著聊圓明園,今天說一說圓明園四十景之“濂溪樂處”。

“濂溪先生”是人們對北宋大儒周敦頤的敬稱,他是北宋五子(周敦頤、邵雍、張載和程顥、程頤兄弟)之一,是宋朝儒家理學理想的開山鼻祖,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理學基本概念,也留下了千古名著《愛蓮說》。“濂溪樂處”位於“水木明瑟” 的西北,是圓明園中面積最大的園中之園,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園中心是一個被湖面和小溪所圍繞的大島,島略偏西北,東南水面較廣,湖四周被山環繞團團圍住,山水連成一片。湖裡種植了大量的荷花,荷花盛開的季節,是欣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蓮花的好地方,估計周敦頤到此一遊,一定會非常高興。

這個景區是胤禛建的,固然有靜心養性、培植蓮出汙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但我想一定還有深意,就是贏得康熙的歡心,從九子奪嫡中勝出,這也不是我的瞎猜,我們可以一起看看當年的背景。

清朝入關後,為了減少滿漢文化相互之間的隔閡和摩擦,積極促進兩者之間的融合,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康熙成年之後,更加自覺。他一方面加強滿語和騎射等滿族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則是主動接受並大力弘揚以儒學為核心的漢族傳統文化,把崇儒重道作為基本國策。康熙晚年談到自己研究儒家思想時,曾說:“聯御極五十年,勤覽書籍,凡《四書》《五經》《通鑑》《性理》等書俱曾研究。每儒臣逐日進講,聯輒先為講解一過,遇有一句可疑、一字未協之處,亦即與諸臣反覆討論,期於義理貫通而後已。”康熙還欽定程朱理學為官方哲學。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何況是皇子,何況是處於奪嫡的關鍵時刻呢。眾皇子們一定也都絞盡腦汁在想著如何贏得父皇的高興,周敦頤是程朱理學的重要奠基人,加上《愛蓮說》又好表現,於是胤禛就借勢修了這個地方。胤禛不僅自己學程朱理學,還讓弘曆也學,並背誦一些名篇,他第一次見康熙時就是用《愛蓮說》贏得皇爺爺喜愛的,這個我在之前寫“鏤月開雲”時已講過。

雍正凡事都做得縝密,他在“濂溪樂處”共有三塊題匾,分別是“香雪廊、臨泉、池水共心月同明”,都蘊含著“水”的意思,既是體現清朝五行的“水”德,也是向父皇表明自己的澄澈,與月同明。難怪他會從一個不受重視的皇子,最終成為康熙心中的江山繼承人。

所以說,“濂溪樂處”最樂的人不是周敦頤,而是雍正。這裡當年的盛景,我們還是看乾隆的御詩《濂溪樂處》吧,序言:“苑中菡萏甚多,此處特盛。小殿數楹,流水周環於其下。每月涼暑夕,風爽秋初,淨綠粉紅,動香不已。想西湖十里。野水蒼茫,無此端嚴麗也。左右前後皆君子,洵可永日。”詩文:“水軒俯澄泓,天光涵數頃。爛漫六月春,搖曳玻璃影。香風湖面來,炎夏方秋冷。時披濂溪書,樂處惟自省。君子斯我師,何須求玉井。”在乾隆的眼裡,這裡比杭州西湖還要美,也是讀周敦頤書籍的好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