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說一聲“再見”都難的--圓明園

2019年4月15日的一場大火,巴黎聖母院在世人的淚目下熊熊燃燒。目前教堂石材主體部分搶救較好,而頂部木質部分損壞嚴重,文物荊棘冠、聖母院內祭壇和十字架得以倖存。但大型油畫難以取下。

歷史總是在不斷的重複,又在不斷的上演,看似相同,卻又不同。不同的是人禍可以避免,受人譴責,吸取歷史的教訓。而天災我們卻唯有遺憾和悲惜。滿以為今天這個令人難過的消息會得到眾人的悲泣,不料一些拍手稱快叫好的人卻比比皆是。真是如魯迅先生所說“我向來不憚以最惡意的想法來揣測中國人,然而不料,也不信竟兇殘到如此地步”。

想說一聲“再見”都難的--圓明園

想說一聲“再見”都難的--圓明園

於是在這個時候,又有很多人想起了我們的圓明園。圓明園毀於戰亂和野蠻,是歷史的傷痕,我們本應該銘記歷史於心,但卻不該落井下石。這兩者的相同之處恐怕只因為他們都是世界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蹟,他們的消失同樣是全人類的損失吧!只是巴黎聖母院我們還能說聲“再見”,而圓明園我們連說一聲“再見”都難。

想說一聲“再見”都難的--圓明園

圓明園

圓明園又稱“圓明三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坐落在北京西北郊,與頤和園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

想說一聲“再見”都難的--圓明園

長春園

想說一聲“再見”都難的--圓明園

長春園

想說一聲“再見”都難的--圓明園

想說一聲“再見”都難的--圓明園

綺春園遺址

此外,還有許多小園,分佈在東、西、南三面,眾星拱月般環繞周圍。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 清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想說一聲“再見”都難的--圓明園

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1722年雍正即位以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聽政”。乾隆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併入了萬春園。

想說一聲“再見”都難的--圓明園

萬春園燈會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搶掠文物,焚燒,同治帝時欲修復,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它建築。八國聯軍之後,又遭到匪盜的打擊,終變成一片廢墟。歷史的悲哀和慘痛的教訓,可能是留給我們唯一能評說的事實了吧!

想說一聲“再見”都難的--圓明園

復原圖

想說一聲“再見”都難的--圓明園

被毀前相片

其實文明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形成,不管是圓明園還是巴黎聖母院,他們都凝聚著藝術工匠們的智慧結晶。僅僅從人類藝術建築瑰寶的角度來說,這兩者建築的消失都應該是我們最深的痛。文明需要人們銘記,歷史也需要人們銘記。但牢記歷史並不等於延續仇恨。而是為了更好的前行。

只是遺憾,巴黎聖母院我們還能說聲“再見”,而圓明園想說聲“再見”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