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這份作業,抄 or 不抄?

十三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都說京東交出一份上佳年報。

2019年營收5769億元,Non GAAP下淨利潤107億,已實現連續十幾個季度盈利。

並且疫情之中,逆行而上,成為技術服務、物流、救災供應的最重要民間力量。

京東這份作業,抄 or 不抄?

抗疫戰鬥打響後,京東智聯雲就基於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優勢及場景經驗,雲陸空配合調度,在短短的20天內,即向政府、企業、大眾免費提供了十餘款產品和服務,如應急資源信息發佈與匹配平臺、智能疫情助理、雲視頻會議服務、線上課堂與編程課程、遠程家庭醫生等。

京東這份作業,抄 or 不抄?

據官方披露,截至目前,京東智聯雲幫助上千家政府、醫療機構緊急尋找並在線交付應急抗疫物資,已累計超過6.6億件,為3000多個企業提供免費遠程視頻會議服務,保障數十萬學生“停課不停學”,幫助數百萬用戶通過科技手段抗擊疫情。

但這還不是全部,因為在大家都難的情況下,京東第四季度用戶數增長還超過了老對手阿里。

於是都說這是京東“多快好省”的又一次明證,是京東在產品、物流和技術服務中的又一次人心所向。

京東這份作業,抄 or 不抄?

但易於被忽略的是,這恰恰也是京東重金開啟技術投入的開花結果,是創始人劉強東2017年“技術!技術!技術!”的必有迴響,也是周伯文、何曉冬、梅濤等頂級AI技術人才到來後的驅動之力。

已再難被視而不見的是,一個“技術流”的標籤正在加身京東,一個“多快好省”背後的技術驅動引擎,正在成為京東新品牌。

如果將其視為一份行業性的作業,那現在也到了參考借鑑的時候。

京東作業,為何要抄?

打造建立技術品牌,並非京東一家一戶的意識和希冀。

在中國科技互聯網巨頭中,除了百度先天有優勢之外,騰訊和阿里,也都在AlphaGo之後紛紛開啟技術項奠基。

而美團、小米和滴滴等小巨頭公司,更把技術化轉型和技術立業,上升至贏在未來的第一要務。

但京東這份作業,之所以值得借鑑,不僅在於速度,更在於其效用。

京東的技術品牌和體系打造,最終呈現的不是“飛行中換輪子”,而是固有業務之上加持buff包。

對於數字化、智能化和技術化轉型升級的業務,對於希望借力新基建乘風直上的公司,經驗成型,助益良多。

而從京東自身來說,展現出四有新面貌:

  • 認知有成效
  • 品牌有引力
  • 財報有潛力
  • 架構有體系

首先,認知有成效

在2017年正式開啟技術化轉型後,用戶市場、人才市場和資本市場,都開始從技術維度重估京東——而不是零售維度。

在此次疫情中,京東的技術性更是直接體現在供應鏈和物流彈性上,在其他零售平臺受到巨大影響後,京東在供應鏈和物流方面的保障,不僅最大程度支援了一線抗疫,而且也最大限度保障用戶生活,於是新用戶增長超過阿里,也就情理之中。

京東這份作業,抄 or 不抄?

對於選擇眼花繚亂的用戶來說,“有技術”就意味著有保障。

其次,品牌有引力

去年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京東就憑藉供應鏈技術,得到國家認可,承建國家新一代智能供應鏈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領銜智能供應鏈國家戰略發展。

人才更是呈現滾雪球效應,大牛吸引小牛,小牛形成業務團隊,進而光2019年就在眾多國際性賽事中共獲得8項世界排名第一,4項世界排名第二

第三,潛力作用於場景和業務增漲,財報中最為直觀。

在上一季度,京東就開始在財報中披露“技術服務”直接帶來的貢獻。

剛發佈的2019年全年,該項佔比達到了11.5%,淨服務收入661.5億元,成為京東產品之後的新營收引擎。

而財報發佈後的股價大漲,自然也是對這種潛力的明確回應。

京東這份作業,抄 or 不抄?

最後,架構有體系

對眾多有場景有業務的企業來說,如何後發高效打造新技術體系架構,始終是潛在的難題和挑戰。

不過從京東目前成果來看,這套架構體系,比建立“企業研究院”更務實,比各搞山頭更高效。

京東將其歸納為ABCDE

融合智能(A)、大數據(B)、 雲(C)、IoT(Devices)、同時做前沿性的科研探索(Exploration),為產業融合、科技創新,提供堅實、前沿、可信賴的計算基礎設施和服務。

並且因之調整組織,最終向虛而實,組建成獨立事業部門。

就在年報發佈後2天,京東就宣佈推出京東智聯雲品牌,涵蓋雲計算、人工智能和物聯網。

京東這份作業,抄 or 不抄?

來實現以人工智能(AI)為大腦、大數據(Big Data)為氧氣、雲(Cloud)為軀幹、肌肉和血管、物聯網設備(Device)為感知神經,並加強前沿探索(Exploration)。

而負責人正是京東技術發力中的代表人物:京東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京東雲與AI總裁、IEEE Fellow周伯文博士。

京東這份作業,抄 or 不抄?

周伯文

所以這樣一份認知有成效、品牌有引力、財報有潛力,以及架構有體系的技術品牌打造經驗,有什麼理由不抄?

京東作業,值不值得抄?

當然,認知、品牌、財報和組織架構,都還不夠“實”。

對於天然以業績為目標的企業來說,業務有作用,才是實實在在的第一性原理。

那麼京東這份作業,業績療效究竟如何?

最新財報中,京東技術體系的成效可以說是非常明顯,盈收有了大幅提高:

2019年,京東集團全年淨收入為5769億元人民幣(約829億美元),同比增長24.9%;這其中,全年淨服務收入為662億元人民幣(約95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44.1%。

最直接的“技術與服務”營收佔比,更是進一步提升。

京東這份作業,抄 or 不抄?

而疫情大環境之下,水漲船高的“考卷”裡,真正實力顯露真章。

在這次疫情影響中,許多企業遭遇到了“滅頂之災”,連基本的生存都是問題。

然而就在這樣的時刻,京東卻能妙手回春,用戶、零售、物流也齊開花。

財報顯示,京東2019年末年度活躍用戶數增長至3.62億,相比第三季度末的年度活躍用戶數增長了2760萬,單季新增年度活躍用戶數創新高。

活躍用戶大幅增長,超過七成來自於三至六線城市——“物流效率高”、“其它平臺送不到的,京東能送到”,這就是來自用戶實實在在的評價。

而這些業績的背後,就是京東技術體系強有力的支撐。

截至2019年,京東智聯雲累計建基地及落地城市雲超過40個,合作伙伴超過2500,註冊用戶超過69萬,推出300+款產品與服務,實現100%雲上訂單,擁有全球最大規模Docker集群之一和中國最大的GPU集群之一。

京東這份作業,抄 or 不抄?

智能家居互聯互通平臺可連接高質量設備突破1.5億臺,連接設備品類超230種,連接品牌超1000家,與美的、格力、奧克斯等家電龍頭品牌深度合作,服務2500萬家庭,用戶交互次數近20億,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智能家居平臺。

涉險猶如此,在大環境重新邁步正軌後,新舊動能轉換豈不更直接?

所以京東這份作業,值得一抄。

但問題也來了:

京東作業,怎麼抄?

每家企業基礎不同,自然不能照搬照抄。

但回望總結京東的技術之路,或許不難得出可借鑑路徑。

最首要的是,一把手要重視。

冰凍三尺,並非一日之寒。早在2017年,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就提出了要技術轉型的決定:

未來12年,我們只有三樣東西:技術!技術!技術!

京東這份作業,抄 or 不抄?

而在此之前的過往5年,京東技術投入實際都遠超收入增長。

在上一次財報會議上,劉強東也再次明確回答2020整體戰略:

讓技術服務收入成為業務收入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其次,以業務佈局技術,用人才驅動架構。

在京東技術轉型明確開啟後,周伯文、何曉冬、梅濤等頂級AI技術人才被引進。

並且在轉型第二年,也就是2018年4月,當時的京東集團副總裁、AI平臺與研究部負責人周伯文,首次以清晰的面貌將京東人工智能佈局浮出水面

京東這份作業,抄 or 不抄?

整個體系兼顧固有業務場景,也劍指前沿未來。

涵蓋了三大主體、七大應用場景和五個人工智能產業化的佈局方向,並以增強科研能力為基礎。

三大主體,分別是AI研究院、AI平臺部及AI+創新部。三部分相輔相成,共同拼接成京東“從0到1,從1到N,從N到無窮”的佈局。

重磅發佈了AI開放平臺——NeuHub,目的就是拓展AI零售基礎設施,為行業打造易用和好用的開放式AI基礎能力。

而大牛引力作用也開始展現,更多AI技術人才應聲而來,回顧過去三年,京東是全球頂級AI人才吸引力最強的公司之一。

接著,進一步形成符合自己特點的技術體系。

在把技術轉型喊響後的2年,2019年JDD大會,京東集團對外首次發佈完整技術佈局,意味著技術體系初步探索完成,分為4大方面:

在零售技術體系中,已擁有中臺組件能力群、智能供應鏈、全域交易、智能營銷、門店科技等技術;

在物流技術中,以無人倉、無人車、無人機等構建起智能物流體系;

在數字科技中,已形成金融科技、智能城市、數據技術等體系;

在技術服務中,在智能供應鏈、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均有成熟佈局。

京東這份作業,抄 or 不抄?

隨後,上層建築進一步圍繞業務基礎調整:

12月6日,京東集團宣佈設立京東雲與AI事業部,整合原京東雲、人工智能、IoT三大事業部的架構與職責。

12月9日,京東集團宣佈成立

集團技術委員會,由京東雲與AI總裁周伯文擔任技術委員會主席。

其後1月22日,周伯文進一步把ABCDE理論,作為發展方法論明確:

即AI(人工智能)、Big Data(大數據)、Cloud(雲計算)、Devices(IoT)和Exploration(前沿探索)。

他解釋稱:

業務之間是有共生關係的,如果把整個技術想成一個人,AI是大腦,IoT是神經末端的感知採集和信號的執行,雲提供的是身體的軀幹、肌肉和血管,在裡面跑的是數據,大數據是血液與氧氣,而Exploration猶如人的好奇心,進行不斷探索。

京東的AI、IoT、雲、大數據結合在一起,才會慢慢形成能力更強、更能夠完成非常非常有生命力和競爭力的實體。簡而言之,整合的核心思想是做技術的統一出口。

京東智聯雲將以智能供應鏈為核心抓手,通過數字企業和數字政府兩大主要場景,協同京東集團打造零售、物流、金融、城市四朵雲和強大豐富的生態平臺,為客戶提供從底層資源到上層應用的全面服務。

於是在新財年開啟後,“京東智聯雲”品牌的推出,也已然情理之中。

而這也意味著京東技術品牌打造,來到了一個節點時刻。

也就在這個節點時刻,可以階段性梳理京東技術體系的打造之路了。

京東這份作業,抄 or 不抄?

技術品牌,大勢所趨

最後,也是時候指出當前正在發生的趨勢。

過去20年,中國科技互聯網公司的成功,基本是商業模式的成功,有創新也更多是商業模式上的創新。

百度、阿里、騰訊、京東、美團、小米、滴滴、字節跳動……

這份還能不斷拉長的名單上,幾乎沒有一家如谷歌、微軟、蘋果、亞馬遜和Facebook一樣,通過技術創新而走向成功。

這其中自然有經濟和科技基礎的原因,但同時也有歷史機遇窗口的遺憾。

而現在,AI、雲、5G和物聯網等一系列技術創新的機遇窗口已經打開,新技術、新標準和新應用,我們第一次處在與硅谷同樣的起跑線上。

如果不能乘風起勢——技術立業、打造技術體系,建立技術品牌和號召力,又如何贏在下一個時代?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簽約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知前沿科技動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