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普罗大众的小白,我听到的王阳明哲学

王阳明,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被现代中国人所熟知和推崇。说实在的,他所讲的很多东西,其实一般人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而有些人呢,自以为自己理解了,对外大谈特谈,但其实也只是皮毛或是自以为的理解。


作为普罗大众的小白,我听到的王阳明哲学


我之前听过两三个讲解王阳明的书解音频,如开头所说,作为一般人,除了听其经历后感觉这个人很厉害外,对其所讲哲学真的是理解起来有些吃力。但本着不想浪费我几个小时听书时间,我还是决定以普通大众的小白身份讲一讲我听到的王阳明哲学。

主要说几点:前三变、后三变、致良知、知行合一。

首先,前三变和后三变都是对应着其人生经历的时间线发生的,逐一如下:

泛滥于词章


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中举后遵循当时学界泰斗朱熹“格物之说”,于是通过格竹来追寻世界道理,但最后失败。因沮丧迷茫于是扎入文学,在词章方面做的也算是出类拔萃。

出入佛老


后来感觉词章这个东西可能无法达到他所求的大道,苦求无果后开始研究佛学,而且也是小有成就,据说已修到了“未卜先知”的地步。这里还讲到了佛家和儒家的区别,佛家讲“同体”,而儒家兼顾了“同体”(众生平等)和“薄厚”(对亲人比对旁人要好)。解释起来文字太多,这里不多说了。

龙场悟道


这个应最被大家所熟知,王阳明因受宦官刘瑾迫害,于龙场这个地方忽然大悟,头脑突然通透,后来有了“心学”。他讲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圣人的心体,之所以未成圣人,是因为被我们的私欲所遮蔽,只要我们祛除掉这些私欲就可以。我们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求,求自己的心。

默坐澄心


王阳明大悟之后因身体原因,不得不开始养生,于是开始静坐,祛除心中杂念,分别“真我”和“私欲”。

致良知


这三个字就是王阳明的讲学宗旨,书中所讲的意思是在能分辨真我和假我之后,知是非善恶的真我,并将其扩充到底,在行为中占主宰地位。比如王阳明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心定。

说实话我理解不了,我愚钝的理解为“能区分私欲和真我,知道所谓的善恶,并且随时随地应用于所有行为之上,而非仅是知道而已”,也不知对否。

圆熟化境


这应该算是王阳明51岁后晚年达到的境界。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做到了私欲消失殆尽,良知根深于他的脑海里,不管他做什么,都一定是符合良知的。

下面说一个重点内容“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就是知道的真切彻底,笃实,这也就是行;而行的明觉,精察,便是知;知行是相终始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不是分开的,是一体的。


如果你说你知道要怎么做,但是做不到,这个准确来说不叫做不到“知行合一”,因为你连“知”都没有做到,更别说知行合一了。


举个例子,有朋友说自己也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就是戒不掉。这其实就是没有做到“知”,他被私欲所遮蔽。如果一个人真的知道吸烟对自己身体有何危害,他自然就会戒掉。


再说一点“致良知”的内容,真正能够做到的人是什么样的呢?是在万事万物中贯穿“致良知”,依良知而行,在身边所有的事情当中做到“知行合一”,而并非脱离人群,独自去打坐修行,做一个高高在上的圣贤大师。

其实很多人在研究王阳明的哲学时会出现理解错了的情况,陷入到了一些误区当中,也就是所谓的“走火入魔”;而有些人是理解不了,所以就认为无用,扯淡,这些其实都可以理解。

最后说一点,书中提及到了“敬畏”和“洒脱”两种品格,我之所以对这段内容比较感兴趣,是因为自己一心向往洒脱,想做个洒脱之人,活出真我。

书中提及:如果一个人只有“洒脱”之感,而缺少“敬畏”之心,就会放纵恣意,轻贱自己。反之,如果有“敬畏”之感,无“洒脱”之心就会拘谨。要能做到将二者很好的结合到一起才是最好的,书中讲到王阳明这方面就做的很好。

以上便是我这个小白听完看完之后的一些理解和整理,确实有很多内容未能理解,但也有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