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57誕生是意外,蘇聯解體拯救了蘇霍伊,普京打破慣例救了蘇57

蘇聯解體對本國軍工業的影響是巨大的,就像“瓦良格”號航母出生地的馬卡羅夫廠長說的話:只有偉大的強國才能建造航母,但這個強國已經不存在了。

不過“凡事皆有意外”,蘇聯的解體反而救了蘇霍伊設計局,成就了今天的蘇57戰鬥機,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蘇霍伊的絕望

蘇聯第五代戰機計劃最初起源於1983年,因為美國當時提出了“先進戰術戰鬥機”(後來的F22)計劃。蘇聯軍方要求自己研製的下一代戰鬥機也必須具備隱身性能、超音速巡航和超機動性等。

蘇57誕生是意外,蘇聯解體拯救了蘇霍伊,普京打破慣例救了蘇57

參與投標的分別是採用前翼三角翼佈局的米格設計局1.42(飛機代號)計劃,前掠翼佈局的蘇32(蘇霍伊設計局)和採用前三角翼但為單發動機的雅克設計局。

當時最吃香的還是米格設計局,因為他的“1.42”是在負責評審的空軍研究院和中央流體力學研究院聯合介入下完成的。當時的蘇32是蘇霍伊設計局自己驗證的;雅克的方案因為是單發動機無法兼顧所有性能,等於剛出場就已經蓋上了“淘汰”的鋼印。

更要命的是中央流體力學研究院與蘇霍伊設計局特別不對付,前者拒絕為後者的飛機做氣動測試。可不做氣動測試就不能上軍方的預審名單。最後雙方交涉了半天,中央流體力學研究院才同意為蘇32做測試。

蘇57誕生是意外,蘇聯解體拯救了蘇霍伊,普京打破慣例救了蘇57

測試的結論是米格設計局的方案更好。

其實這也不能怪中央流體力學研究院,因為選誰早就被軍方內定好了。為了防止壟斷,俄羅斯的主力戰機採用輪流坐莊的方式,四代機選擇了蘇霍伊的方案(即蘇27),五代機自然要選擇米格設計局。

落選的蘇32去海軍找門路,最後成為了新一代艦載機蘇27KM。而蘇霍伊設計局也並沒有放棄蘇32,以它為基礎繼續深入研究,造出了兩版衍生型。一版是後來的蘇37;還有一版相傳工程師喝醉時畫圖把翅膀畫反了,造就了一款極具外型特徵的戰鬥機——蘇47。

蘇57誕生是意外,蘇聯解體拯救了蘇霍伊,普京打破慣例救了蘇57

二、解體之後的轉機

米格設計局的員工們沒想到蘇聯會突然解體,這大大沖擊了五代機的研製計劃。不僅是航空領域,當時幾乎所有武器研發方面的經費都斷絕了。

這對米格設計局來說是毀滅性的,到了1994年“1.42”戰機只能進行高速滑跑試驗,理由是沒有足夠的經費安裝制動器,所以不能起飛。即使這樣,米格也僅進行了一次試驗而已,第二次試驗是在10年後的2004年。

與此同時,蘇霍伊通過向中國大量出口蘇27獲利。這筆穩定的收入讓其不僅有能力繼續改良各種型號的戰機,還能有力量繼續研究新的五代機。

原型機(後來的蘇37)於1997年成功試飛,與米格設計局相比,大有一副後來居上、反客為主的意思。

不過在軍方眼中蘇霍伊還是不如米格,他們寧可把杯水車薪的經費繼續投入到“1.42”的研發計劃中。

蘇57誕生是意外,蘇聯解體拯救了蘇霍伊,普京打破慣例救了蘇57

不過蘇霍伊還是有些機會的,當時初創的俄羅斯準備模仿美國弄出“高低搭配”。如同F35的設計一樣,擁有單個發動機、出色的航電技術和對地攻擊能力。

這份合同自然就要交到蘇霍伊的手上。不過軍方要求“高低搭配”的飛機零件標準必須一樣,這樣可以保證兩者的高度共通性,減輕後勤壓力。

這意味著蘇霍伊設計局必須兼容米格設計局的生產線,否則無法做到兩款戰機互通,這是蘇霍伊所不能接受的。

再加上軍方發現同時研製俄國版的F22和F35耗資龐大,實在無力負擔,所以只能宣佈停掉研發自己的“F35”,全力發展“F22”(米格的1.42戰機)。

三、普京救了蘇57

2000年普京正式擔任總統後,俄羅斯政府又開始大力推動五代戰機的發展。新一輪競標還是米格、蘇霍伊和雅克的三方角逐。

務實的普京並沒有按照慣例進行內定操作,而是直接挑明:政府沒有錢,最多能投入15億美元的研發經費,其餘的需要企業自己自籌。

蘇57誕生是意外,蘇聯解體拯救了蘇霍伊,普京打破慣例救了蘇57

這看似公正的標準其實就是內定了蘇霍伊設計局。因為五代機的研發費用最少也要100億美元起,當時甚至現在也只有他們能夠掏出上百億美元的研發經費。

於是2002年,蘇霍伊與其他兩個競爭對手在研發進度上拉開了差距,獲得了五代機設計上的主導權,這個差距是米格和雅克加起來都無法追上的。

2004年確定基本戰術指標,2005年獲得軍方的15億研發經費,2006年完成細節設計,2007年開工建造。

蘇57誕生是意外,蘇聯解體拯救了蘇霍伊,普京打破慣例救了蘇57

可以說蘇57的研發進度以“年”為單位每個階段都在進步,徹底將曾經被內定的米格“1.42”甩進了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