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中)

財富、資本與價值觀念

一根火柴棒價值不到一毛錢,一棟房子價值數百萬;但是一根火柴棒卻可以摧毀一棟房子。可見微不足道的潛在破壞力,一旦發作起來,其攻堅滅頂的力量,無物能御。當然,制度機制對財富的作用不只是負面的,良性的制度機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勵財富創造。國家統計局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導致居民高儲蓄率的最重要的3項因素依次是教育、退休和就業保障。一方面這說明為購房、買車而存錢的因素確實因按揭貸款創新而得到緩和,另一方面也指明瞭經濟改革進一步要努力的方向:擴展教育貸款,建立社保系統、退休金項目和失業保險。為看清為什麼一國的財富不只是由其自然資源決定,我們不妨把國民經濟看成只由兩組群體組成:廠商(公司)和居民(消費者)。當廠商利潤增長時,居民的收入就會增加;當居民得到更高收入後,他們就會增加消費;這些增加的居民消費又反過來進一步刺激廠商去擴大投資、增加生產。這條經濟增長鏈的任何環節都必須“運作正常”,缺一不可。當然,教育貸款與住房貸款在操作上確實有別,因為房屋本身是住房貸款的直接質押物,而教育貸款則並無質押物,而是以學生的人力資本為質押。因此,教育貸款更需要法制的支持。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中)

制度與財富

第三產業所交易的是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的“服務”或“許諾”,道德風險和阿克洛夫所講的“逆向選擇”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在制度資本欠缺的社會里,這種市場、行業更容易停滯甚至關閉。這也是一種特殊的產權保護、合約權益保護問題。一種規避交易合約風險的辦法是把這筆“大交易”分成100份“小交易”,每次運10萬噸泥土,等兩天將泥土運到鄭州之後,鄭州方立即付給景德鎮賣方1000萬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週七天都不分白天黑夜地在工作,晚上十一二點還在通工作電話,這是我們為制度成本必須付出的代價。苦力和眾多的廉價勞動力可以在經濟增長初期彌補制度資本的不足,這是中國經濟得以增長的重要原因。產權保護與合約執行機制。比如,不受制約的行政權力最後歸結到對私人產權與合約權益的侵犯,因此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問題最終也是一個產權、合約權益的保護問題。制度經濟學的核心命題是產權保護與合約執行是經濟深化發展的必要前提。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中)

財富是怎樣產生的?

中國的公司註冊資金底線為什麼這麼出奇的高呢?從公司運作層面講,儘管初始註冊資金可以很高,甚至可以把底線上升到10億元,但在公司開始運作後這10億元資金也可在一夜間蒸發掉。換句話說,一方面《公司法》要求新成立的公司至少有1000萬元註冊資金,但另一方面又允許淨資產為負的上市公司和國有企業繼續運作、繼續從銀行得到貸款。這種矛盾和壁壘使個人創業異常艱難。按照施萊佛和維希尼兩位教授1993年的論述,行政部門之所以很熱心地設立各種准入許可和其他管制,是因為這些許可申請和審批過程以及對可能的違規行為的調查過程給掌權人提供了“尋租”的機會。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中)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

但是,元朝的重農主義,特別是明朝海禁之後的進一步“以農為本”,使中國的工商業不進反退,城市化程度反而下降。於是,到清朝1820年左右,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降到6.9%,到1893年時也不過7.7%,到1949年時的城市化水平為10.6%。有意思的是,儘管現在農業就業的比重是中國歷史上最低的,但農產品的供應卻比任何時候都豐富,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食物種類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豐富,營養結構也更健康,反倒有更多人要減肥了。這些事實恰恰說明,我們傳統的一談“以工商為本”就頓時感覺肚子“咕咕叫”的觀念是沒有根據的。比如汽車,沒有汽車之前,人類用腳走路,有了汽車之後,一個全新的工業、全新的市場由此產生了,汽車以及相關產業的產出對國家GDP是淨的新產出。國家把更多的財政支出投向農村教育對中國未來的貢獻,要遠比其他政績工程更為重要,也需要增加針對農村學生的大學獎學金、助學金以及教育貸款等。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中)

什麼妨礙我們創業?

為什麼自由貿易政策總那麼脆弱呢?只有這樣,中國的經濟才能進一步增長,也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磨鍊出真正有實力的中國企業,並在國內進一步推動有利於市場持續發展的制度變革。最壞的政策是在這個時候中國主動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此,貿易保護主義等於增加交易成本,抑制競爭和創新,往經濟增長鏈中加沙子,而不是加潤滑劑。19世紀末,荷蘭開始增加關稅,推行貿易保護主義,使貿易額下降、國內物價上漲,這也促使工資上升,以對沖上漲的物價。勞動力成本的上漲迫使荷蘭最終失去了國際競爭力。荷蘭靠自由貿易起家,最後因貿易保護主義結束了它的帝國地位。這種“分工—專業化水平上升—市場擴大—進一步分工”的良性。僅僅為了解決就業問題,中國也必須保證有極大的出口市場,同時也必須通過外資繼續引入外來競爭壓力,改變國有壟斷的局面。美國人的消費行為給美國經濟提供了接近無限的需求。可是,中國今天的經濟制度架構與19世紀的美國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中)

農業發展的極限

從國外轉移到中國來的製造業生產,技術含量並不高,即使是電腦生產,表面看來科技含量很高,但這些技術實際上已經非常標準化,成為簡單的加工生產。事實上,中國有很多一流的工程師、一流的科學家,同時也有很多資金,在國家壟斷銀行金融體系的情況下,國有項目要資金是不成問題的,但為什麼中國的科技就是發展不起來?當然,不管怎樣,中國現在至少可以直接同印度等其他國家比較、競爭,這本身也是很有促進作用的。印度的私有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私有化的程度,使印度經濟能夠為創業者提供比中國高得多的發展資金,印度年輕人創業的機會,比中國年輕人好得多。印度有47000個非銀行的金融與融資機構,這足以為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和中年創業者的事業發展提供金融支持,而在中國金融體系由國家壟斷的情況下,100個年輕人裡面可能99個只有打工的份兒,很難變成創業者。就是基金會和機構投資者對印度投資的熱情普遍高於對中國的投資熱情,比如卡內基基金會。金融業發展的核心是提高資產的流動性,進而提高其使用效率,提高其價值,包括勞動力資產的價值,制度差別的長遠價值即在此。

為什麼中國人勤勞而不富有(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