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黃昏的惆悵,只要保持樂觀的精神,黃昏依舊會很美麗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黃昏對於古人來說,除了悽婉,還是悽婉。黃昏已被當作惆悵的意象,被詩人融入到詩歌中去。所以,我們可以聽到很多詩人的黃昏哀嘆。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登樂遊原》


那一抹黃昏的惆悵,只要保持樂觀的精神,黃昏依舊會很美麗

全詩起筆 “向晚意不適”,交代了作者去樂遊原的原因:臨近傍晚的時候覺得心情不好,所以才會 “驅車登古原”。第三句則是寫作者到了樂遊原,看到傍晚時的景色是 “夕陽無限好”。但是作者並沒有繼續描述景色如何美妙,而是話鋒一轉,感嘆 “只是近黃昏”,意思是雖然夕陽很美,但是黃昏將至,這美好的景色和時光很快就會消逝了。


表面上作者是在表達他對於美景的讚美和留戀。但是通過這詩中淡淡的愁緒,可以看出,作者並非只是在感嘆景色,也是在感嘆時局和人生。詩人所處的年代是晚唐時期,昔日繁盛的景象已不復存在,而詩人的一腔抱負還未來得及施展就陷入了朋黨之爭,進而仕途失意。為了擺脫這種情緒,他選擇來到高處的樂遊原。登高望遠,自然會讓人生出感慨。看到美麗的夕陽,鬱悶的心情應該有所好轉,但是因為長久積下的憂思,詩人並沒有因為美景而舒展愁眉,反倒是聯想到美景將逝的無奈。

那一抹黃昏的惆悵,只要保持樂觀的精神,黃昏依舊會很美麗


在中國傳統的感情中,人們對清晨的喜歡要勝過黃昏,對春天的喜歡勝過秋天,因為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晨與春都象徵著一種開始,唯有欣欣向榮的時光才能帶給人希望、促人奮進。所以,那些送別、離愁都多是在秋雨迷濛的傍晚,似乎只有這樣的環境,才能將時光交錯,人世無常都消融在這一片夕陽之中。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

那一抹黃昏的惆悵,只要保持樂觀的精神,黃昏依舊會很美麗


詩的前兩聯寫詩人登上黃鶴樓瞭望天宇的所見所感。黃鶴樓的傳說令人心馳神往,初見黃鶴樓時 “昔人”在此處羽化成仙的故事想起來讓人心曠神怡。“白雲千載空悠悠”,人去樓空,悠悠千載,世事茫茫,俯仰天地之間,心潮起伏之中,詩人藉著 “黃鶴”、“白雲”的意象寫出登樓的感受,也引出關於人生的思考,為結局渲染的愁緒做了鋪墊。


前四句詩人連用三個 “黃鶴”,再用一個 “白雲”,語氣迴轉,氣勢雄渾,順勢而就。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讚賞崔顥這首詩:“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


後兩聯詩人轉而寫在黃鶴樓上所見到的景色——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陽光照耀著廣闊的平原,漢陽鎮綠樹成蔭,茂盛的青草鋪滿了鸚鵡洲。

那一抹黃昏的惆悵,只要保持樂觀的精神,黃昏依舊會很美麗


最後一聯,寫詩人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景色而引起的淡淡鄉愁。日暮時分,夕陽西下,正是歸家的時候,看著江上浩渺的煙波,詩人心中不禁低嘆:“哪裡才是我的家呢?”


時光,在這昏黃的落日中,成了心底最深的烙印。


早晨是一天的開始,黃昏是一天的結束。在這晨昏之間,數不清的是似水流年。建功立業的人,告老還鄉的人,打算一展雄才偉略的人,都在黃昏時分反思自我與人生。
高爾基說:“世界上最長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忽視而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時間每分每秒都是一樣的寶貴,“晨與昏”不過是人們用來計時的標準,“昏睡晨醒”也是輪迴的一種,又何必太在意此刻是日出還是日暮?

那一抹黃昏的惆悵,只要保持樂觀的精神,黃昏依舊會很美麗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首句用一個 “鋪”字描繪夕陽的餘暉灑在江面的景象,這個動詞用得恰如其分,寫出了陽光傾瀉而下、由近及遠的動感。“半江瑟瑟半江紅”,這一句中不僅有半江碧水、半江斜陽,還有半江清冷和半江明媚,更有半江憂傷與半江驚喜! 殘陽總給人落魄之感,可當這陽光鋪滿江面,卻像鋪開了通往未來的光明坦途,詩人內心的欣慰和放鬆由此得以展露。這句詩除了給人頗具層次感的視覺享受外,其音階分佈也能帶給讀者以音樂美感。前半句的 “瑟瑟”是前口腔發音,聲音短促逼仄,節奏侷促;而後半句的 “紅”是後口腔發音,又是入聲,聲音高亢洪亮,有一種豁然開朗的畫面感,與前半句截然而異。前後對比,頓覺天長水闊,胸中再多的憤懣和不平也都一掃而空。


第三句 “可憐九月初三夜”中的 “可憐”並無惋惜之意,而是言可愛之態,可愛的不僅是 “九月初三”的秋夜,還包括當天的傍晚。傍晚的美景已經得以展現,入夜後的景色也美不勝收。從 “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描述可知,在這個晴朗的夜晚,天空中掛著一彎新月,詩人趁著傍晚的餘興一直遊玩到草葉掛上露珠的清晨,沉浸在廣闊天地給出的無限美好之中。詩人眼裡的一切都是美麗的、活潑的,一切景物都有了情感。

那一抹黃昏的惆悵,只要保持樂觀的精神,黃昏依舊會很美麗


後兩句詩集中體現了詩人自然隨性的性格,他引 “九月初三”入詩,把露水比作珍珠,把月牙說成彎弓,都是再合適不過的比喻,擅改一字都會破壞原本的意境。整首詩語言清新,格調明快,繪形繪色地寫出了暮江之美、秋夜之美,表達了詩人對自然景物的喜愛之情,以及曠達、豪放的心境。
同樣的黃昏可以品咂出不同的意味,同樣的夕陽也可以裝扮出不同的人生。所謂 “人到中年萬事休”不過是一句安於現狀的託詞。只要想改變,人生隨時都有可能。無論是誰,也不管在什麼時候,只要願意,都可以隨時改變自己,訂正人生的失誤,享受生活的幸福。


其實,黃昏並不一定都是哀愁,晚年的景象也不一定都是淒涼。對一件事物的感受完全來自於人的內心,只要保持樂觀的精神,黃昏依舊會很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