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狼居胥—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西南)人,西漢中期名將、軍事家、外戚,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漢武帝皇后衛子夫以及名將衛青的外甥,權臣霍光同父異母兄長。

霍去病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殲滅戰。17歲為票姚校尉,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大漠,兩次功冠全軍,封“冠軍侯”。19歲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萬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這是華夏政權第一次佔領河西走廊,從此絲綢之路得以開闢。漠北之戰消滅匈奴左部主力7萬餘人,封狼居胥。戰後拜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同掌軍政。

元狩六年去世,年僅二十四歲,被葬於茂陵。漢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像祁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併,追諡為景桓侯。

人物生平

少年貴幸

霍去病出生於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是平陽侯府的女奴衛少兒與平陽縣小吏霍仲孺的私生子。霍仲儒當差期滿,回到平陽縣,與在長安平陽公主府的衛少兒失去聯繫。因此霍去病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直到成為驃騎將軍後才與父親相認。建元二年(前139年),衛少兒的妹妹衛子夫得幸漢武帝劉徹。一年多後(建元三年-建元四年,約前138-137年),衛子夫全家貴幸 。衛少兒曾經與曲逆侯陳平的曾孫陳掌私通[6],從而與陳掌結婚 。元朔元年(前128年),衛子夫被立為皇后。 霍去病因此在年幼時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外戚家族的一員,過上上流社會的生活。

霍去病在少年時代就“善騎射”。漢武帝很喜歡他,讓他做了自己的近臣侍中。漢武帝還曾想親自教授霍去病《孫子兵法》。

初戰封侯

西漢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17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票姚校尉,兩次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過當”一般被理解為斬殺敵人數目超過己方損失的數目。),斬獲敵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等高級官員,同時也斬殺了單于的祖父輩籍若侯產(籍若侯乃封號,名產),並且俘虜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兩次功冠全軍,以一千六百戶受封冠軍侯 。

打通河西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任命19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渾邪王、休屠王部。在春季攻勢中,霍去病率一萬驃騎出隴西,轉戰河西五國,與單于的兒子交戰。再越過焉支山,6天中急行軍一千多里。在皋蘭山下(今蘭州南部)重創匈奴,殲敵近九千人,俘獲匈奴祭天金人,因功加封食邑二千戶。在夏季攻勢中,霍去病與公孫敖率領數萬騎兵分路進軍。公孫敖迷路遲到,未能與霍去病會和。

霍去病果斷決定孤軍深入,殲敵3萬餘人。俘虜匈奴五王,五王母,單于閼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讓匈奴的實力受到一次極大的打擊,又加封食邑五千戶。同年秋霍去病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霍去病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渾邪王得以率4萬餘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為打通了西域道路奠定基礎。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此役後,西北邊境幾乎沒有匈奴進犯。於是減少了隴西、北地、上郡戍守之兵的一半,以此使全國百姓的徭役負擔得到寬緩 。此戰也標誌著匈奴開始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

封狼居胥

霍去病封狼居胥:古代武將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耀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時年21歲)各率騎兵5萬,“步兵轉折踵軍數十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

封狼居胥—霍去病

霍去病塑像

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北海。經此一戰,匈奴被漢軍在漠南盪滌,匈奴單于逃到漠北,“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此戰後,匈奴失去對東北地區的控制。霍去病於是徙居於東北的烏桓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為漢偵察匈奴動靜。漢朝要求其部落大人每年朝見,並置護烏桓校尉,使烏桓不得與匈奴交通。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設置大司馬位,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皆加官為大司馬。同時定下法令,讓驃騎將軍的官階和俸祿同大將軍相等。 從此以後大將軍衛青的權勢日日減退,而驃騎將軍霍去病一天比一天顯貴。衛青的老友和門客多半離開了他,而去奉事霍去病,這些人常常因此而得到官爵,只有任安不肯這樣做。

英年早逝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因為匈奴單于拒絕對漢稱臣,漢武帝再一次進行戰爭動員,決心殲滅單于主力。然而在準備過程中,驃騎將軍霍去病去世,年僅23歲。漢武帝因此被迫暫時停止了對匈奴的作戰 。霍去病陪葬茂陵,諡“景桓侯”。取義“武與廣地”,彰顯其克敵服遠,英勇作戰,擴充疆土之意。

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死非常悲傷。調遣河西五郡的鐵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東的霍去病墓。他還下令將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軍事思想

騎兵的建設與使用。武帝時期,是中國軍制史上由車騎並用向以騎兵為作戰主體這一重大轉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階段。大規模使用騎兵集團,快速機動,長途奔襲,是漢軍前期戰勝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漢代騎兵的發展大致可以漢武帝為界劃分階段,此前是騎兵與車兵並重,此後則由騎兵完全取代車兵,進而成為漢代軍隊的主力兵種。

突襲作戰戰術的運用。霍去病的作戰方略可以說是對漢軍戰術觀念的革新。他的作戰可謂是迂迴縱深,穿插包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迴穿插,對匈奴實行合圍,從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對其實行毀滅性打擊。

在漠北之戰中,霍部帶著的傾一國之力準備的物資捨棄不用,採取取食於敵,就是在漠北想辦法補充軍需物資。客觀上最大程度的打擊了匈奴的生產能力。同時也可以解決漢朝國力不足以支持大規模遠征的問題。

封狼居胥—霍去病

霍去病影視形象

死亡原因

褚少孫在《史記·卷二十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中補記:“光未死時上書曰:'臣兄驃騎將軍去病從軍有功,病死,賜諡景桓侯,絕無後。臣光願以所封東武陽邑三千五百戶分與山'。”此為霍去病異母弟霍光在臨終前上書漢宣帝劉詢的奏摺。 這是歷代史書中對霍去病死因的唯一記載。兩千年前的醫療水平有限,數次領兵出征的勞累,長時間處於艱苦的環境,也足以對霍去病的身體造成不可治癒的傷病。霍去病自元狩四年(前119)出擊匈奴以後的第三年,即元狩六年(前117)就去世了。

人物評價

司馬遷:驃騎將軍為人少言不洩,有氣敢任。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天子為治第,令驃騎視之,對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由此上益重愛之。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

班固:“驃騎冠軍,飈勇紛紜,長驅六舉,電擊雷震,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祈連。”

曹彰:“丈夫一為衛、霍,將十萬騎馳沙漠,驅戎狄,立功建號耳。”

曹植:“昔漢武為霍去病治第,辭曰:“匈奴未滅,臣無以家為?”固夫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

趙雲:“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

虞羲:“擁旄為大將,汗馬出長城。長城地勢險,萬里與雲平。涼秋八九月,鐵騎入幽並。飛狐白日晚,瀚海愁雲生。羽書時斷絕,刁斗晝夜驚。乘墉揮寶劍,蔽日引高旌。雲屯七萃士,魚麗六郡兵。哀笳關下聽,玉笛隴頭鳴。骨都先自攝,日遂次亡精。玉門罷斥堠,甲第始修營。位登萬庾積,功立百行成。天長地自久,人道有虧盈。未窮激楚樂,已見高臺傾。”

獨孤及:“漢興,蕭何、張良、霍去病、霍光以文武大略,佐漢致太平,一名不盡其善,乃有文終、文成、景桓、宣成之諡。”

《李衛公問對》:太宗曰:“霍去病暗與孫、吳合,誠有是乎!”

蘇洵:“漢之衛、霍、趙充國,唐之李靖、李勣,賢將也。漢之韓信、黥布、彭越,唐之薛萬徹、侯君集、盛彥師,才將也。”

李惟清:“臣聞漢有衛青、霍去病,唐有郭子儀、李晟,西北望而畏之。”

丘濬:“自古名將不用古兵法者三人,漢霍去病、唐張巡、宋岳飛而已,皆能立功當時,垂名後世,然則兵法果不可用耶?曰兵法譬則奕者之譜也,譜設為之法爾,用之以應變制勝則在乎人,兵法亦猶是焉。”

王世貞:“餘嘗怪漢武帝時,下朝鮮,埽滇越,席捲甌、閩、南三越,不旋踵而若承蜩然。其最難者匈奴耳,而大將軍、驃騎將軍以輕騎絕大漠,數得志焉。此豈盡出天幸,不至乏絕哉?而太史公傳,自滷獲封戶外,略而不具載。意其人以文章高天下,怏怏奇數,不欲令武士見長耳。及讀至帝欲以孫、吳兵法教驃騎,不肯受,曰:‘不至學古兵法,顧方略何如。’夫然後而知驃騎將軍、大將軍之微也。彼故長於技而短於法,即不盡出天幸,於後世何所見焉。”

黃道周:“驃騎將軍,名曰去病。出塞遠征,常繳天幸。渾邪欲降,眾尚未應。去病往迎,執回成命。欲亡斬之,請王入境。上教學兵,方略自勝。上為治家,志在平定。未將若斯,忠勇可敬。不惜士飢,是其一病。”

王夫之:“武帝所遣度絕幕、斬名王、橫馳塞北者,衛青、霍去病、李廣、程不識、蘇建、公孫敖之流,皆拔起寒微,目未睹孫、吳之書,耳未聞金鼓之節,乃以用其方新之氣,而威行乎朔漠。”

李繼白:“無敵之將於古能得數人焉,漢則霍去病,三國則趙雲、馬超,苻秦則鄧羌、張蠔。”

陳梧桐:“霍去病是漢武帝親自培養、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對霍去病的寵信,似乎超過了所有的大臣。這其中固然不乏裙帶關係和私人感情的因素,而最根本的原因,卻是因為霍去病具有一種強烈的忠君報國精神和奮發有為的氣勢。……從某種意義上說、霍去病正是因為具有為國忘家的高尚品格,才能夠屢建奇功。”

歷史地位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大司馬冠軍侯霍去病”。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 ),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霍去病。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霍去病亦位列其中。

史籍記載:《史記·卷一百一十一·衛將軍驃騎列傳》、《漢書·卷五十五·衛青霍去病傳》。

後世紀念

馬踏匈奴

西漢名將霍去病的墓冢,在陝西省興平市東北約15公里處。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邊,墓前的“馬踏匈奴”的石像,象徵著他為國家立下的不朽功勳。

霍去病於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逝,漢武帝為紀念他的戰功,在茂陵東北為其修建大型墓冢,狀如祁連山。封土上堆放著巨石,墓前置石人、石獸等。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在其墓冢前修建茂陵博物館。

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長105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佔地面積5841.33平方米,封土體積62961.24立方米。墓冢上下,墓地周圍,亂石嶙峋,蒼松翠柏,廕庇墓身。墓南東西兩角,各有回欄曲經,通向墓頂。

霍去病墓石刻原有總數已不可考,明嘉靖年間因地震有的倒置,有的被淹埋。1949年以前原置於墓前的有9件,1957年新發現7件。

《馬踏匈奴》 花崗岩製品,高168釐米,長190釐米,約創作於公元前117年(西漢時期),原立於陝西興平縣道常村西北的霍去病墓前。

冠軍古城

元朔六年霍去病受封冠軍侯,食邑一千六百戶,元狩二年以後四次益封,增加一萬四千五百戶,總計一萬六千一百戶。

特意割穰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的“盧陽鄉”和宛縣的“臨駣聚”地為冠軍縣做為霍去病的封邑“冠軍侯國”。驃騎將軍霍去病自元狩四年(前119)出擊匈奴以後三年,即元狩六年(前117)就去世了。

武帝對他的死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象祈連山的樣子。並在霍去病的封邑河南省鄧州市張村鎮冠軍村修建了一座“衣冠墓”。

霍去病的兒子嬗接替了冠軍侯的爵位。過了六年,即元封元年,霍嬗死去,皇上封賜他哀侯的諡號。

冠軍古城是霍去病冠軍侯國的政治中心,是一座大型漢代遺址,出土眾多國家級文物,遺址位於河南省鄧州市張村鎮冠軍村,漢武帝賞賜霍去病府邸的所在地,城中現存有霍去病衣冠墓,大量漢代遺蹟等,冠軍故城遺址是鄧州市1962年公佈的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