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課程教學如何改進升級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這段時間,全國中小學生“停課不停學”,這對習慣於線下教學的教師是很大的挑戰。因為時間倉促,線上課程質量參差不齊,教學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所難免,但我認為課程設計不對路是首要問題,需要加緊改進和優化。

線上課程教學有何特點

線上和線下是兩類不同的教學活動,線上課程設計要符合線上教學的特點,如果按照線下教學的思路去設計線上課程和教學,必然會產生較大偏差。

線上課程教學如何改進升級

具體而言,線上課程教學具有6個特點:

環境網絡化。

線上網絡化學習環境,交互方式不再是面對面的人際交互,驅動方式不再是教師現場組織,學習工具變為機器、平臺、軟件。沒有教師直接連續的關注,沒有同伴的行為參照,學生具有獨立性,靠學習任務驅動,主要跟電腦電視打交道。在這種環境下,線上教學要重新定位,重構邏輯,轉換動力。

媒介數據化。

線下課堂教學媒介是紙質的教材學材,線上教學媒介則是數據信息。線下一節課的教材學材只有幾頁到十幾頁,而線上學習面對的是海量的信息空間,滿屏的符號衝擊,動動鼠標就能給出若干條信息。線下課堂學習主要靠聽,線上學習主要靠看,要自己閱覽、篩查信息、認知加工。在這種媒介下,需要改換教學的起點、重心、路徑和方法。

資源共享化。

資源共享化是線上教學的重要特點,既為教學的廣度、深度和厚度提供了可能,也為學習成果分享交流提供了便利,產生了協作學習、智力眾籌和知識創新等諸多新的學習方式。這一特點要求線上教學以資源供給為重心,靠資源打開學生的視野和思路,實時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並參與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

時空靈活化。

線上教學最顯性的特點是時空分離,這既給教師組織教學帶來了挑戰,也為教學創新提供了契機。一方面可重構邏輯,靈活切分任務,如設計資源支撐型教學,突出課程設計、資源創制、資源推送、過程支持、檢測反饋等時空組合;另一方面可重構流程,轉換教學重心,如設計討論式教學,可把教師講解視頻或PPT、資源支架安排學生分散自主學習,集中上課時間安排問題討論和釋疑解惑。

學習自主化。

線上教學須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自主學習設計課程。在線教學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條件,也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為核心目標。時空分離特點決定了教師主導模式走不通,資源共享特點意味著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獨立分散學習也要求學生自我監控。這次疫情下的在線教學,反映出最大的問題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缺失。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要在實戰中培養,線上課程設計的每個模塊、每個活動、每個任務,都要依從和支持這一特性要求。

策略個性化。

開展線上教學,每個學生學習基礎、認知特點、技能儲備不同,甚至每個學生的學習時空和流程安排都不同,凸顯了個性化需求。網絡技術為個性化教學提供了條件。線上課程設計要充分考慮這一特點,從流程靈活安排、資源定製推送、技術設備的選擇、認知工具的開發到答疑解惑等,都要利用好個性化特點。

根據上述特點,線上課程設計重點可在三個方面突破:一是教學邏輯以學生和資源的互動為主線,資源製作、推送與呈現成為關鍵。二是教學資源要豐富有料,且須模塊化、靈活組合和可自選,提供符合不同認知需求的材料。三是教學方法是學生自主、教師輔助、任務驅動,教師要做好課程設計師。

當前線上教學存在啥問題

我們的在線教育還處於原始積累階段。在這次疫情應對中,臨時應急進行課程和教學設計,多是線下課堂線上化,資源創制、內容呈現、組織教學、節奏把控、互動反饋等基本方法技能不匹配,具體而言有四個方面的問題:

線上課程教學如何改進升級

定位不對路。

目前全國的中小學在線教育,包括文化補習、特長培訓、素養提升、課程教學等全部種類在內,核心功能多是幫助教者“教”的,很少是幫助學習者“學”的。如這次疫情期間,一些地方直接照搬線下課堂,連升旗講話、上課起立、問好、坐姿、環境佈置、學具擺放、問答對話都一樣,有的培訓機構還以“與學校課堂同步”為賣點,把在線課程定位為線下課程的線上化,違背了在線教育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原則,失掉了網絡空間用戶自主的特性。

內容不對路。

很多在線教育產品內容,還是仿照大班教學,還是“應試”“應賽”思路,關注的仍是知識點和操作點的概括提煉。在線教學突出強項是內容資源的豐富性、選擇性,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取和組接。如果線上課程內容還是線下的轉換,那麼這些內容多將成為“殭屍”,學生們自然不願用。

流程不對路。

現在的在線教學,流程還是線下課堂教學的路數,備課寫教案—上課講授—課後作業及答疑,流程的重心是上課講授,教師負責輸出,學生負責接收。真正有效的在線教學,應該是課前學生備課—課堂問題討論—課後練習應用,教師重在挖掘數據,研究學情,推薦資源,引領討論。

工具不對路。

現在國內各在線教育平臺工具,短板有“五多五少”:支持教師講授的工具多,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的工具少;支持線下課堂重現的工具多,支持課前課中課後鏈接的工具少;支持重複記憶訓練的工具多,支持團隊合作互動學習的工具少;支持靜態知識傳輸的工具多,支持學習成果多維呈現的工具少;支持教師製作講稿的工具多,支持學生畫像和學情調研的工具少。在線教育工具開發還處於初始段位,不能支持知識建模、學情調研、快速反應、綜合測評、深度分析、模型開發等更專業層面的教學行為,難以有效賦能。

線上課程設計要注意什麼

線上課程設計要突出考量多方面因素,包括:線上學生如何學習,課前課中課後任務怎麼設置,各個學生會遇到哪些問題,怎麼提供差異化支持,重難點在線突破的方法,需要哪些支架和資源,怎麼在線組織討論、探究和答疑,設計什麼作業能夠活化所學知識,並能檢測各個學生學習程度,學生的學習成果如何深層呈現和分享,等等。

線上課程教學如何改進升級

線上課程設計要把握好6個方面。

任務驅動。

在線教學要以任務和問題為驅動,以學生和資源的互動為主線。在線課程設計的首要任務是設計學習任務。學習任務設計應符合8個維度的要求:能夠承載課程目標,符合價值倫理,有挑戰性,可選擇,與生活有連接,有一定經驗支持(符合最近發展區),可分解、可操作、可檢測,具有內在一致性。在線教學時空相隔,要通過任務設計黏住學生。越低齡的學生,學習任務越要有趣有料。

自主為本。

把學生自主學習作為在線教學的本質要求,各課程要素始終圍繞著如何支持學生自主學習而設計,師生都要有明確的行動指標。教師要專題設計每個課程的在線學習指引,包括任務目標、內容分析、學習方法、學習工具、作業分享、測評反饋等。學生則根據學習任務目標,自主查詢資料,挖掘需求,提出問題,討論解惑,差異練習,進行自我檢測。年齡小的學生指標可簡化,能力強的學生可提高要求。

模塊組合。

線上課程資源呈現方式宜模塊化。教師要在專題課程在線學習指引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遴選資源模塊,每個環節和知識點可推薦3至5個資源,既儘量精要,又照顧個性需求。資源模塊的形式,包括講解視頻、演示實驗、實際操作或“文字+思維模型”等,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確定每個資源模塊時長。對於重難點的突破,要提供支架性資源,這也是教學專業資源建設的難點,往往需要教師自己創制。現在國內教學資源庫中,一般性零散低質材料多,搜索遴選困難,也不方便抽取、組合和連接,尚需長時段積累和沉澱。

要素連接。

線上教學可打破時空限制,組織多種要素連接,這給課前課中課後一體化設計提供了便利,應統籌利用時空要素,把學習任務分配到不同時段,把各時段的學習內容連接起來,還可以根據學情和知識類型,重構教學邏輯,改變教學順序和流程。這樣便於學生自主安排學習進度和次序,最大限度地實現個性化學習。

團隊學習。

國際上近年新興的Team學習,可把世界各地的人連接起來,充分整合各地背景資源,實施創新性學習。我們的在線教學可以嘗試這種方式。其操作要點包括:目標統領、分工合作、智慧眾籌、在線討論、共享集成。這樣既可以培養溝通、協作技能,也能強化參與者的認知責任,激發每個學生的深層動機,是一種有效的共同體學習方式。

即時反饋。

在線教學,能否黏住學生並步步深入,關鍵是要即時反饋。有效的在線教學,包括直播課堂,教師的工作重心要轉移到互動反饋上來,而不應該是對照PPT講授。在線教學反饋點包括狀態圖標點亮、數據分析讀取、過程記錄標註、互動問答回應、作業提交瀏覽、學習目標檢測等,特別是各個學生作業提交、分享情況,教師要給以分析性反饋,既實現成果分享和協同構建的目的,又可引導學生深層學習和認知投入,同時起到組織教學的功能。

我國目前的在線教育還處於以完成媒介資源數字化和教學活動網絡化為主的1.0階段。通過這次疫情防控,應儘快啟動2.0建設,重點做好資源體系化重構,實現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支持學生個性化學習。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可開展3.0實驗,探索教育智能化和自適應學習模式。這次全國性大規模線上教學雖是因疫情而短期應用,但將會作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前導而快速迭代,各級教育部門、各教育機構和學校應做好長遠佈局。

(作者系中關村學院學術委員會原負責人。本文系國家教育體改項目“中外多元開放學習環境建設與創新學習課程開發合作研究”的研究成果)

關於東方

上海東方教具有限公司始於1993年,深耕教育行業近30載,致力於現代教科設備、理化生實驗室、教育雲平臺等產品的研發與生產,是國內最大的教育設備解決方案提供者之一,並曾參與到相關行業的標準制定中。

線上課程教學如何改進升級

東方教具擁有行業內一流的專業研發團隊,具備 教具品牌Labox萊博士與東方sky-docking等,同時享有多項知識產權。

線上課程教學如何改進升級

一直以來,公司堅持“點滴做起,持之以恆”的理念,務實求真,以國家政策為依據,以客戶需求為準繩,運用先進的技術與理念,為教學提供更優質的設備與方案支持,致力於為學生、老師、學校提供更安全、更高效、更和諧的教學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