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伍連德,南有伍聯德:談談民國時期著名出版家和他的畫報

2020年的第一個月份,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神州大地,牽動了全體中國人乃至世界人民的心。在全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同時,人們不禁想起將近100年前在東北成功遏制鼠疫的“國士”——

伍連德。他是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中國檢疫、防疫事業的創始人,成功地挽救了數萬人的生命。

北有伍連德,南有伍聯德:談談民國時期著名出版家和他的畫報

成功遏制肺鼠疫的伍連德博士

民國時期另一位“伍聯德”同樣有名——他是著名的出版家,創辦了非常著名的《良友》畫報、經營了上海最出名的良友圖書印刷公司,還使《良友》畫報成為著名的上海文化品牌、民國時期上海市民文化的重要代表,被譽為“中國畫報之父”。

北有伍連德,南有伍聯德:談談民國時期著名出版家和他的畫報

上海出版家伍聯德

放棄留學,投身出版業:伍聯德的早年經歷

伍聯德生於1900年,與東北伍連德一樣也是廣東人。他的父親伍禮芬早年漂洋過海到美國當洗衣工人,但生活窘迫。伍聯德事在伯父的養育下長大,高中畢業後入讀嶺南大學預科班。在讀期間,他與同學陳炳洪合譯英文美術書籍《新繪學》,投稿於上海商務印書館,竟被採用,獲300元稿費。二人用這筆錢去上海遊玩一個月,看到了十里洋場的他,便決定放棄赴美留學。

北有伍連德,南有伍聯德:談談民國時期著名出版家和他的畫報

伍聯德(右)和華裔好萊塢明星黃柳霜(中)合影

高中畢業後,伍聯德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做美術編輯,編輯《兒童教育畫》、為商務印書館的書籍設計商標。1925年,在上海女子商業銀行董事長歐彬女士資助下,他和同學餘漢生在上海創辦良友印刷所——就是後來的良友圖書印刷公司。為了辦好這家公司,1926-1927年間,他先後去新加坡、檳城、吉隆坡、美國考察出版業,學習先進經驗。在國外,他注意到圖文並茂的新型刊物正方興未艾,在中國尚付闕如,上海也正在開始風行單張4開畫報,便從畫報入手開始了出版事業。

《良友畫報》的辦報理念

1926年,良友公司成立。2月15日,《良友》畫報第一期也同步發行,伍聯德任第一任主編。畫報,在中國即便是上海這樣的大都市,也是十分罕見。選擇出版定期的畫報,伍聯德在上面寄託深厚的情感。《良友》畫報第25期《為良友發言》一文中,伍聯德認為,積貧積弱的近代中國,最需要用知識啟發民智,最好的工具就是書籍和報紙。

文章開篇,他鮮明喊出口號——“出版業可以保國育民,印刷業可以強國富民”

北有伍連德,南有伍聯德:談談民國時期著名出版家和他的畫報

《為良友發言》

隨後滿懷熱情地寫道:

出版的職業,是開導民智,普及教育的惟一工作,故我們勤奮、努力,來為《良友》,更希望《良友》對於我們中國也有普遍的貢獻。

但另一方面,當時中國老百姓中的文盲太多,出版文字報紙對大多數人來說無濟於事

,畫報便成為絕佳選擇,“蓋文字艱深,難以索解;圖畫鮮明,易於認識故也”。

綜合以上種種考量,《良友》畫報採取了“圖像”這種最直觀的方式進行教育普及,翻開每一期《良友》畫報,淺顯、簡明的文字旁邊是豐富的圖畫,這種裝幀設計在當時獨樹一幟、十分精美。在他的主導下,《良友》畫報馬上成為公司的金字招牌。

北有伍連德,南有伍聯德:談談民國時期著名出版家和他的畫報

內文

北有伍連德,南有伍聯德:談談民國時期著名出版家和他的畫報

據說第一期創刊號發行時,兩三天便一售而空,一時間上海洛陽紙貴,《良友》成為當時中國最受歡迎的畫報。從1926年創刊到1945年終刊,《良友》共刊行172期,彩圖約400多幅,照片約32000張,各界人物、科學知識、社會生活、戲劇電影、雜談小說,包羅萬象,堪稱百科全書。尤其每期封面都刊登當時著名人物的巨幅畫像、照片,成為畫報的另一特色。

北有伍連德,南有伍聯德:談談民國時期著名出版家和他的畫報

《良友》封面

北有伍連德,南有伍聯德:談談民國時期著名出版家和他的畫報

《良友》封面

1937年8月, 上海淞滬會戰爆發。面對國家和民族危機,《良友》畫報在巨大的風險下,報道了淞滬抗戰的場景,並在1937年7月發行了號外《戰事畫刊》。報道內容保持了正刊的特色,以大幅戰場、軍營照片為主,均由記者親臨戰場實地拍攝,共19期,它的廣告詞是“披閱《戰事畫刊》有如親臨陣地”。該刊從五個不同的側面進行宣傳,通過大幅照片描繪我方軍士的英勇、歌頌了支援前線之婦女的無畏、塑造富於現代性的新女性形象、展示被日軍破壞的城市,極大地鼓舞了中國士兵和人民的抗戰決心。

北有伍連德,南有伍聯德:談談民國時期著名出版家和他的畫報

《良友》號外《戰事畫刊》

《良友》畫報堅持為抗戰作宣傳,為被困守在上海“孤島”中的人們傳遞最新的抗戰信息,為他們帶去勝利的希望。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平津前線、忻口血戰、臺兒莊大捷、黃河全線反攻以及海外華僑的踴躍捐款,都是《良友》報道的內容。還通過多幅照片特別報道了南開大學被日軍炸燬的場景,激發人們的抗日決心。抗戰期間,《良友》封面不再是身材勻稱、面容姣好的身著旗袍的普通女性或女明星,變成了蔣介石、宋美齡、馮玉祥、張發奎、朱德等人。

北有伍連德,南有伍聯德:談談民國時期著名出版家和他的畫報

封面上的張發奎與對南開大學的報道

出版各類書籍,培養年輕的出版人才

除了成功地創辦了《良友》畫報,他還扶植年輕的人才,將出版社經營地有聲有色。例如趙家璧在讀中學時就受到伍聯德賞識,曾向伍建議:“你們出了各種畫報,如體育的、婦女的、電影的等等,為什麼不出一種專給大學生看的呢?”伍立刻採納了趙的建議,並讓趙家璧提交一個書面計劃。


北有伍連德,南有伍聯德:談談民國時期著名出版家和他的畫報

趙家璧

不久《中國學生》月刊就由良友公司創刊發行了。趙家璧大學一年級時,已經以“半工半讀”的方式成為良友公司的業餘助理編輯,一年後則又當上了業餘主編。1932年,趙家璧大學畢業後正式成為良友公司的編輯。在任期間,他四處邀請文化名人、編輯了“良友文學叢書”,為讀者奉獻了精神食糧。這套叢書包含當時文壇絕大多數一流的作家加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和出版史上有名的佳版,此外他還編有《中國新文學大系》等出版物,成為良友的品牌書。

伍聯德大膽吸收先進經驗、關注時事、注重內容,讓關注圖畫和關注文章的作者都能找到有興趣的部分。伍聯德的經營,使“良友”既是一家畫報,也是一家出版社,也是一家書店,也是一種經營理念,更是一種文化符號。

《良友》的價值和意義

1946年,良友圖書公司戰後恢復時因股東意見分歧停業,1954年伍聯德在香港重新編輯出版《良友》畫報,1968年因身體不支被迫停刊,1984年伍聯德之子伍福強在香港恢復良友公司,並恢復《良友》畫報。沉沉浮浮之間,《良友》畫報見證了中國近一百年的風風雨雨。伍聯德開啟民智的決心、先進的辦報理念和深沉的愛國情懷,充分彰顯了這份刊物“良友遍天下”的宗旨,讓後來人認識到了在抗戰環境中“以文化救國”的決心和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