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痰是“國粹”,舊時中國人關於吐痰的美好說法

疫情當年,人們最怕的就是三個事:咳嗽、打噴嚏、吐痰。

但是,在舊中國時候,人們卻對吐痰情有獨鍾,甚至用美好詩詞進行描繪,真是難以理解。當然,這裡的痰是廣義的意思,還包括了口水在內。


吐痰是“國粹”,舊時中國人關於吐痰的美好說法


中國有句成語叫”金屋藏嬌“,裡面的女主角就是陳阿嬌,據說貌美如花,她嫁給了漢武帝劉徹,後來又被打入了冷宮。大詩人李白特別為她寫了首詩《妾薄命》,裡面有這樣一句:“咳唾落九天,隨風生珠玉”,形容陳阿嬌吐痰的姿勢和唾液飄落模樣。


吐痰是“國粹”,舊時中國人關於吐痰的美好說法


一代情種兼著名作家南唐皇帝李煜,曾經寫下名句《一斛珠》,描繪京城某青樓上有一歌女,客人約歌女一起喝酒,後來歌女喝醉了,嚼碎束髮用的紅絨線,衝著客人吐過去。詩中這樣寫到:“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絨,笑向檀郎唾。”


吐痰是“國粹”,舊時中國人關於吐痰的美好說法


清末民初的時候,戲園子裡聽戲,坐在前排的觀眾,都習慣性帶一把摺扇,除了高興之際拍扇喝彩之外,更要防備臺上演員噴口太大,飛濺的塗抹和痰星。這可不是瞎說,帶扇子算是文雅的。民國時候,馬寅初在北大講課,前排的學生“要撐把雨傘”。

吐痰是“國粹”,舊時中國人關於吐痰的美好說法

大名鼎鼎的李鴻章訪問俄國,前呼後擁在彼得堡參觀的時候,一歪頭吐了口痰,俄國人很不理解,高爾基在他的長篇小說《克里薩木金的一生》還特別進行了描述。

還有一次,李鴻章參觀華盛頓國立圖書館,忽然煙癮上來,但陪同人員不讓抽,李鴻章非常不開心,在圖書館大門前使勁吐了口痰。門衛也不客氣,當場就讓其搽乾淨。李鴻章抹不開面子,交了罰款息事寧人。

吐痰是“國粹”,舊時中國人關於吐痰的美好說法

林語堂曾經寫過一本書《吾國吾民》,關於中國社會、歷史和文化,是其在西方文壇的成名作。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賽珍珠評價:“這是關於中國最完美、最重要的一本書,全書滲透著中國人的基本精神”。在書中,林語堂把吐痰視為“國粹”,並把整個過程生動歸納為三拍:“起先二拍,是準備那最後一吐的咳嗽與掃喉嚨的聲音,最後的一吐,是一種急而強的聲音作出來的,是慢板後的急眼”。

為什麼中國人愛吐痰呢?梁實秋還專門寫了一篇《痰盂》解釋說:“我們中國人的體格好像是異於洋人,痰特多”。


吐痰是“國粹”,舊時中國人關於吐痰的美好說法


隨著發展,中國最早禁止隨地吐痰應該是在1875年,當時的《簡易識字課本》中寫到:若有痰唾,勿吐於地。到了1930年就已經很重視了,當時中國防癆協會《勸導吐痰歌》寫到:“路上吐痰有陰溝,家裡吐痰有痰盂“。

但這個習慣太難改了,直到今天,很多歐洲國家的導遊對中國遊客的印象還是:不排隊,大聲喊,愛吐痰。


參考資料:胡成 《 “不衛生”的華人印象:,中外之間的不同講述》 臺北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6 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